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探讨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有关基础理论,分析它的法律规制,其目的就是设计我国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制度。而对法律制度的设计离不开本国的国情,本文介绍和分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限制竞争行为,并总结了规制我国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实施现状。  相似文献   

2.
论行业协会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萧 《行政与法》2005,(1):69-71
行业协会作为一种介入政府与市场的社会中间协调机制,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目前我国政府、行业协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尤其是行业协会发育极不建全。为此,有必要对行业协会的设立与运作进行法律规制。本文在分析行业协会运作机制及其法律规制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协会法律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行业协会的基本概念、类型、产生发展及其法律地位入手,分析了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类型,探讨了国外对行业协会的立法,最后构建了对我国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法律对垄断行为进行规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际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完全可以看成是一个“弘扬竞争、反对垄断”的转变过程。通过对垄断协议(卡特尔)进行规制的法律发展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种转变。《反垄断法》实施五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垄断协议具有普遍性,尤其是行业协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对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缺少竞争文化的支持背景,政府指导或以行业协会自律为名而组织的卡特尔,以及因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成的所谓“抱团取暖”式的出口卡特尔,对于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中国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为内容,从中国竞争文化发育的角度,观察竞争法律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并试图探讨如何以规制垄断协议行为④为抓手.促进中国竞争文化的进一步成熟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春华 《法治研究》2010,42(6):63-67
行业协会垄断行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规制对象,我国的《反垄断法》将行业协会纳入规制范围,为制止行业协会的垄断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本文在讨论《反垄断法》对行业协会规制的效果及不完善方面,结合国外对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相关做法,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行业协会的反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侯雪梅 《行政与法》2005,(6):115-117
由于行业协会以充分维护本行业的共同利益为目的,因此行业协会具有天然的反竞争倾向,应当成为我国竞争法所规制的主体。行业协会的反竞争行为有多种表现,包括对非协会会员的反竞争行为、对行业协会会员的反竞争行为以及行业协会之间的反竞争行为。我国法律对行业协会反竞争行为的规制严重滞后,必须尽快加强相关立法,包括《行业协会法》与《反垄断法》。  相似文献   

7.
李耀磊  张永华 《河北法学》2021,39(1):112-120
智能化体育产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以实现体育产业的有序发展。随着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维度泛在智能化趋向。在智能化体育产业法律规制方面,《体育法》存在明显的缺位,体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也存在规制的不足,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智能化体育产业并未予以适当关注。因此,在对智能化体育产业的法律规制策略方面,应选择在《体育法》中进行总则概括规定、分章明确细化规定、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进行适当体现、由行业协会进行重点监管的法律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8.
行业协会价格卡特尔反垄断法规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篱  周道树 《河北法学》2007,25(9):104-107
行业协会的价格卡特尔行为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但我国相应的法律规制却并未得以完全体现,美国与日本的反垄断法在该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重要的经验,这对于如何完善我国行业协会价格卡特尔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行业协会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行业协会也会产生反作用,限制公平竞争。行业协会的行业标准作为行业协会垄断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促进竞争、提高成员效益的同时,也可能限制竞争、阻碍技术革新甚至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因此必须对行业协会行业标准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减少其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为各行业发展提供健康动力,维护消费者舍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行业协会在各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行业协会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有关行业协会的相关立法十分滞后,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关行业协会的发展模式与灵活的法律理念,尽快出台专门的行业协会法,从而完善对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1.
王曦 《现代法学》2003,25(4):140-147
关于环境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和使用的法律规定是环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和完善有关水资源的信息管理体系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查证我国有关水资源的法律中关于环境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和应用的法律规定并分析其实施情况。在这种查证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如何完善我国水资源环境信息管理体系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标准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鲁篱 《中国法学》2003,(1):170-179
本文首先通过对标准化市场效应的分析 ,表明标准化同样也应当进行反垄断的法律分析 ,然后作者以美国为例 ,详细阐述了美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制制度。在此基础上 ,作者对美国制度中的不足进行了评判 ,作为本文论旨之所在 ,本文最后提出了我国标准化反垄断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raditionally legal theorists, whenever engaged in controversy, have agreed on one point: legal norms are par excellence rules which impose obligations. The author examines this assumption, which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that of constitutional law, for instance) appears less obvious. In fact, constitutional rules are commoniy empowering norms, norms which do not create duties but powers. To this objection many theorists would reply that empowering rules are incomplete and that they are to be understood as parts of duty-creating rules. A different position from this traditional stance is that defended in Kelsen's later writings, according to which the fundamental type of norm is the empowering norm. The author discusses Kelsen's three theories on the “ideal form” or structure of the legal norm,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third of these, the empowerment theory.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Hart's concept of legal obligation, especially his contention that there is an obligation to obey the law which is peculiarly legal, i.e., non-moral. This view is held to be mistaken. What is denied is that legal rules, merely by their being issued, offer a justification for the use of coercion to ensure compliance with them. Although moral and other social (customary) rules are considered self-justifying, that is not the case of legal rules. Any analogy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rules in justifying their implementation by force is deemed wrong.**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a number of issues in the theory of legal sources. The first topic is whether sources should be conceived of as acts or texts. The alternatives are connected with two competing theories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viz., the cognitive theory and the sceptical theory), which entail different concepts of legal rules and law-making. The second topic is whether a "formal" or a "material" criterion of recognition of sources should be preferred. The third section is devoted to the analysis of rules of change. Four theories of rules of change are discussed, and five kinds of such rules are distinguished. The fourth section concerns judicial law-mak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reation of new legal rules by constitutional courts.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author moves 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law as a set of rules serving as a means of socially regulating human conduct. He focuses on the fact that in order to fulfil its function, the law must be seen as a type of information. In this perspective law is a particular language and therefore gives rise to linguistic problems, linked to the technical character of juristic discourse. The author deals with some of the linguist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legal language and attempts to pinpoint some trends of interlingu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彭錞 《比较法研究》2022,(1):162-176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国家机关处理个人信息作出了特别规定,但未明文解释其适用对象或澄清处理的合法性基础。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国家机关应采广义,除了通常的国家机关,还包括法律、法规授权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和规章授权组织。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和民法典第1036条,国家机关处理个人信息具有多元的合法性基础:法定基础包括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订立、履行合同或人事管理所必需,为应急所必需,合理处理已自愿或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意定基础指取得个人同意;酌定基础指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信息主体合法权益而合理处理个人信息。不同的合法性基础对应不同的告知同意规则,需准确理解适用。  相似文献   

18.
金融衍生交易特别是场外衍生交易规则与传统民商法之间的冲突是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衍生工具作为一种新的合同类型,与传统合同的显著区别在于"当前订约、未来履行",从中派生出特殊的履约风险、缔约风险等一系列新问题。对赌、显失公平等法律争议正是基于衍生合约本身的特性而产生;而通常被称为"衍生交易规则"的一整套制度实际上是市场自发创设的防范履约风险的安排。在此,场外衍生交易与场内衍生交易之间没有本质区别,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需要应对同样的问题。通过还原衍生交易规则背后的法律逻辑,可以构筑一个以"合同"为中心的衍生交易法律问题的分析框架,容纳从合同效力、履行、缔约到信息披露、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以合同为主要处理对象的民商法应扩张自身的体系以容纳实践中产生的新合同类型,从而为整个金融衍生交易法律规则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晖 《现代法学》2002,24(1):106-119
本文从法律诠释与权利分配之关系入手 ,论述了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必然关联。任何法律诠释总是和一定的利益要求及对该种利益要求的规范调整相关的 ,这是决定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必然关联之内因。在此基础上 ,文章站在批判立场 ,逐层对法律诠释理论和实践做了反思 ,并提出通过对话与整合 ,以“超越”法律诠释之意识形态属性的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物权法体系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开国 《现代法学》2002,24(4):12-22
法律的体系结构问题是一个按一定逻辑联系将法律规范加以排列组合的问题。各国民法典 (包括其物权编 )体系结构上的差异 ,原于体系设计者选择的逻辑标准不同。法国法系国家在设计其民法典 (包括其物权编 )的体系结构时 ,更注重调整对象标准 ;而德国法系国家在设计其民法典 (包括其物权编 )的体系结构时 ,则更倾向于法权形式标准。本文作者主张以调整对象为标准来分配物权法与债法的内容 ,将作用于商品交换领域的抵押、质押、留置及让与担保等担保制度纳入债法规定 ,而不照搬德国法系国家的作法纳入物权法规定。对物权法内部的体系结构 ,本文作者主张除总则外 ,分所有权、用益物权、相邻权、占有与登记四个组成部分 ,以分别调整物的归属关系、物的用益关系、不动产相邻关系及无本权的动产占有人、不动产物权登记名义人与物之本权人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 ,这一体系结构有利于明确物权法内各制度各自作用的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张扬它们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功能 ,实现它们各自不同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