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萨特的意识结构和自我学说是萨特与胡塞尔现象学区别最为明显的地方。胡塞尔的意识结构采取一种"三位一体"式的结构图式,但不幸引入了一个"先验自我",破坏了"意识"的纯粹性;而萨特通过对意识进行了三个等级的划分,认为包括"我思"或自我在内的一切都是在意识之外的,只有意识自身才能成为意识的源泉,先验的"我"没有存在的理由,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自我与意识的存在方式、存在地位、存在时间以及固定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萨特认为胡塞尔对康德的"我思应能伴随我们的所有表象"的解读过于浅显,其现象学本体论难逃阿喀琉斯的脚踵之灾;胡塞尔由于把"先验自我"统摄进意识的内部结构导致了三个明显的理论缺陷,其一破坏了现象学的明见性,其二存在笛卡尔哲学式错误遗迹,其三必然陷入唯我论困境;萨特在批判胡塞尔先验自我的基础上,重构了自我的超越性图式;通过先验自我的批判与自我的超越性图式的重构,萨特确立自己的现象学本体论出发点,对理解现象学本体论由胡塞尔向萨特的嬗变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理路。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分别代表了西方思想的两种形态,即理性主义和超理性的形态。胡塞尔顺着理性主义的道路进行挖掘,开拓了先验现象学的领域;海德格尔则试图摆脱理性化的哲学思维,代之以存在之思。但两者都意在超越旧形而上学的狭隘性,实现对欧洲"自我"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把西方传统的理性认识问题转换成“在之中”的存在问题,给真善美、知情意等认识活动一个存在论基础。其思想体系建基于存在论现象学的观察方法,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智直观”、康德的“概念+直观”、胡塞尔的“范畴直观”等不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视”是“主体间性”在世界之中的“寻视”,寻视虽以感官切入,实质上却是思想生发的过程。海德格尔的“视”贯透在其揭示在世存在的所有本质环节之中,在寻视基础上衍生出共同此在打交道的“顾视”,全面而透彻地把握自身存在样式和可能性的“透视”,及洞见真理的“观入”等。通过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视”的轨迹路径及寻视、顾视、透视和观入的内在涵义,比较其与西方传统哲学中“视”的差异,可以辨析海德格尔多重视域下揭示出的人与物、他人、自身、世界整体之间的存在关系,凸显其重要的哲学转向,即把视角从存在者层面转向存在者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潘建屯  胡志 《求索》2014,(3):79-82
生成与结构的严重对立已经成为阻碍当代历史哲学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而胡塞尔历史现象学中生成与结构的完美统一的原创性思想是帮助当代历史哲学走出困境的一条“林中路”。从是否存在历史本质来看,胡塞尔超越论的现象学立场决定了其历史现象学的本体是先验的历史本质。但从生成的角度来看,这种先验的历史本质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通过先验自我的意识活动不断生成、积淀的一个始终处在变化着的积淀物,先验历史本质的这种生成性从根源上看是由现象学的无限视域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我思故我在"是主体形而上学的基石,笛卡尔试图通过这一原则证明超时间性自我的持存。康德与胡塞尔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一原则,但在他们的主体观念中都有一种超时间性的自我维度。这一原则在现象学运动中受到了置疑,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等人将这一原则颠倒为"我在故我思","我在"是一种在时间性中的存在,从而批驳了主体形而上学中关于自我主体的实体性、均质性、唯我论及无限性的观念,认为真正的主体是非实体的、丰富的、与他人共在的,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的"审美无区分"概念的思想基础,来自于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的意识与被意指物之间的不可区分的特征,从根源上深入到了审美意识的抽象及"审美区分"思想形成的原因,构成了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对"审美区分"思想批判的基础。在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伽达默尔的"审美无区分"思想认为,审美意识本身并不是纯粹的,是不能从人类的意识整体中区分开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是不能分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之间是同一的关系。因此,审美判断的纯粹性只是先验的设定,非审美要素是在审美判断时无法回避的。所以对艺术的理解,审美是内核,但不是唯一。  相似文献   

8.
魏欣 《理论月刊》2007,(6):51-53
萨特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上的争辩,可以归为生存与存在的争辩。“existence”意味着生存,在萨特那里它形成了主题,而海德格尔的主题却是“being,”即存在。存在与生存的争辩将萨特与海德格尔区分开,揭示出了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实质是生存主义,而海德格尔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批判哲学或隐或显地对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将梅洛—庞蒂的文本理解为:基于生活经验的矛盾结构,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重述,而这一矛盾结构则清晰地存在于康德的先验美学和先验分析当中。尽管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康德的第一版先验演绎的解读影响了梅洛—庞蒂,但是他还是发展出一个在康德、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之间的独特视角。因为梅洛—庞蒂的涉身的(embodied)、生活的综合实际上瓦解了康德对感性和知性的区分,并且最终使得时间感和主体感成为矛盾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沿着康德哲学的"超绝的形而上学"来重构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以此来建立他心中的道德的形而上学。基于这个理论动机,他对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作出了五个判定,指出海德格尔的思想存在着不通透和误置形而上学的倾向。本文试图指出,牟宗三的这种解读恰恰是"误置"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他在吸收康德批判工作的同时又落入到了康德所反对的"非批判的、独断论的陷阱"。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自我意识本体进行历史进程与逻辑结构的剖析,一方面要阐明从先前定向于物的存在论到后来的自我意识的存在论,这一转向并没有抛弃前者,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追问存在,毋宁说这两种存在论是同一个东西;另一方面要阐明自我意识将形式推理的主观的主体收归于客观主体,形成了"主—客同一体"。最后以马克思哲学的视角,梳理自我意识的历史辩证法的理论贡献与不足,以警惕两种情况:因其理论贡献而囿于黑格尔哲学城堡,或因其理论不足而把它当作一条死狗抛弃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 ,即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参照 ,说明马克思率先发动了“存在论革命” ,继而在这一基础上诞生了历史唯物主义。这种解读模式显得过于牵强 ,不可能展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基础。海德格尔思想与马克思哲学之间虽然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但二者的差别却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3.
"实践存在论美学"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而且进一步认为是马克思奠定了现代存在论的理论基础.其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性建构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形而上之思,奠立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基础之上,不应混同.不是马克思奠定了现代存在论的理论基础,而是"实践存在论美学"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作了存在论转变.  相似文献   

14.
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存在状况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特征、能意识到自己同别人的关系,还能给自己下达各种各样的指令、保持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行为举止等等,这一切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个体自我意识的萌芽始于个体出生十个月左右对动作和动作对象的区分;然后,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渐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了自我;再以后才逐步进入主观化自我阶段,产生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人格形成和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全的标志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全面…  相似文献   

15.
复调原指音乐,来自希腊语,意即由几个各自独立的音调或声部组成的乐曲。巴赫金借用这一概念开创了复调理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他称陀氏是“复调小说的创造者”,还将陀氏以前的小说称为“独白小说”,并以托尔斯泰的小说为典范来同“复调小说”区分。在进行这种理论论证的过程中,他说:“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又说“自我存在于他人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接壤处,一个意识无法自给自足,无法生存,仅仅为了他人,通过他人,在他人的帮助下我才展示自我,…  相似文献   

16.
自我意识使侦察主体象了解外部世界一样了解自己成为可能,并使侦察个性心理各种成分趋于和谐状态.侦察主体的自我意识有三个特点,即:社会性、自反性、高度的自觉性.影响侦察主体自我意识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接受他人的观点、人际交往、自居作用.侦察主体自我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个性心理和行为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借助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精神现象学》主奴关系一节着手分析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出现、自我意识与对象的关系及历史上自我意识的三种自由形式.他将自我区分为意识和自我意识两个阶段,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自我意识的概念本身来分析其结构,得出了自我的两个维度:自我意识和对象;从主人与奴隶的辩证关系澄清了自我意识自由的进程;通过分析历史上自我意识的三种自由形式,阐明了主人自由与奴隶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真理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以往真理问题被定位于认识论范围,"符合"是真理的本质。而海德格尔前后期对真理有不同的理解,由前期此在的真理到后期存在的真理,由解蔽到无蔽。海德格尔为真理奠定了一个存在论基础,并将真理转向了语言和艺术,由此体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诸多超越。海德格尔的真理观不仅实现了对传统真理观的转向和超越,同时也对整个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自我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自我意识指的是人对于自己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形式。自我意识与一般意识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意识总是通过“自我”对外界的反映体现出来的。但是,自我意识与作为“自我”的个体又是  相似文献   

20.
列维纳斯在伦理领域中揭示出了主体对他者的屈从关系,但他并未揭示出在先验现象学认识领域中,也有主体对于他者(作为不同于主体的对象)的屈从关系。在先验现象学中,意识和对象的原初的意向关系是意识与物的意向关系。在物与意识之间,有着存在论上的差异,而主体对于物(对象)的屈从关系的基础则在于物的存在方式。这导致了主体对对象的屈从的两个方面,即悬搁和直观。首先,悬搁并不是主体任意加给对象的,而是由对象的存在方式所要求的。其次,直观也不能够任意地显现对象,相反,直观必须符合于对象的类型并被物区域所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