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比较分析——《乡土中国》书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两种不同性质社会所作的有中国特色的概括,通过类比不同的社会结构来理定我国的社会结构。这种对比研究是对经验和实践的总结,通过比较两种社会结构的异同找出社会内在规律,从而较为客观地总结了乡土中国的本质特点,并论证了结构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形成许多有价值的一般概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乡土社会为视角,通过一系列诸如"炕上法庭"、"赔钱偿命"等明显与"国家法"规定不一致的现象的存在,可以看出,在乡土社会"国家法"似乎是被边缘化了的,而类似于乡规民约的各种不正式的习惯法却被乡民们普遍的接受,究竟乡土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究竟国家法在乡土社会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本文认为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乡土社会,而这一过程需要的是对中国的本土资源的真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当前,法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追求目标。但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传统的文明古国,在这样厚实的历史土壤上培育新的种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冲突或矛盾,清醒地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对全面理解“依法治国”理论不无稗益。 (一)应然社会与实然社会 费孝通先生于40年代撰著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将以“乡土社会”为特色的中国社会秩序称之为“礼治秩序”,以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秩序”相区别。当代中国显然不同于传统中国社会,从制度层面上去分析,应该说基本上属于现代社会形态。“人民代表大会制”早已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总结学界通说入手,借用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的理论阐述自己对贿赂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认识,希望能在大量研究贿赂犯罪的文章中对贿赂犯罪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由于市民社会对西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学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关怀,市民社会研究被纳入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广阔视野。本文从法学的角度,从分析市民社会理论的演进入手,指明该理论的当代含义及其现实意义;从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影响和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困惑,反省我国作为现代法治社会基础的市民社会之缺失,进而指明当代中国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的历史必然性;从国家与社会二元良性互动的总体需要出发,就如何培育和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提出几点实证性对策。  相似文献   

6.
《政府法制》2013,(26):10-10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用“差序格局”这一术语来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结构和伦理关系。他说:“在差序格局中,礼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亚 《法制与社会》2010,(24):174-175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费老在其中提出了"乡土本色"和"差序格局"等著名的概念。本文认为费老仍然站在结构功能论视角上,将问题归因于社会结构的格局上。文中在整理和归纳费老所指的社会结构格局的基础上沿着费老治学的精神,提出了构建"同乡联合"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8.
李佳蔚 《法制与社会》2014,(11):245-246
电影《被告山杠爷》中具有法律争议的情节折射出乡土社会与现代法治的种种冲突,这是由于现代法治根植的土壤,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等都与乡土社会的治理是两条不同的思维路径。冲突可抽象为司法与行政、礼治与法治、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冲突。协调这些冲突需要以解决纠纷为中心,重视民间法的力量,关注村民的法律创造力,并用反司法理论治理基层问题。  相似文献   

9.
读罢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更加识清了传统社会的面貌,反观我们所处的所谓现代社会,也随之有了我的一些思考。本文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受以"厌讼"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诉讼观念的,总体上具有现代特征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受到阻却;法律制度的变革与诉讼观念的转变不具有同时性,传统诉讼观念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转变传统诉讼观念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认为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而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是在其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其和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章《费尔巴哈论》中进行了集中叙述。一些学者着重从纯文本的角度或该理论的现代性角度来论述,笔者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这个动态角度来阐释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关系理论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构建中国民法的社会基础不仅仅在于对政治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私域社会张扬权利更是不能忽视的课题。本文在阐明市民社会和民法的特性及二者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私域社会——乡土社会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私域社会之于市民社会的差距,进而得出本文的结论:实现从乡土社会到市民社会的彻底转变,是构建中国民法社会基础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乡土中国》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之作.读大学时,在老师们的鼎力推荐下,我去图书馆寻得此书,虔诚拜读,读罢却大多不知所云,大笑难解真意.工作近十年后,闲暇重翻此书,朴实而精练的文字力透纸背,引人人胜.我一口气读完全书,有醍醐灌顶之感.掩卷长思,《乡土中国》在潜移默化中诉说着,传统中国是今日中国之逻辑前提,要想真切地理解今日中国,必须深刻领悟传统中国的内涵.这恰恰就是我们当代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很少触及的软肋.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进程中,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展现出一系列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明确"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最核心目标设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中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夯实以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为主线的社会建设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涵养社会治理核心价值,坚持"四维治理"等。这些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彰显出中国之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呈现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壮丽前景。  相似文献   

14.
2008年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首部《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这是对我们国家法治建设三十年来的概括与总结,也是对未来建设的美好憧憬。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拥有着约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农业人口,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理应在当今社会中继续给予足够的重视,毕竟乡土环境中的法治建设在我国整体法治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法治建设虽然前途光明,但是过程会有些许曲折,因为它将受到来自法律全球化风暴的席卷和本国乡土民间的挑战与制衡,只有平衡好这三方面的关系,才会使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顺利发展,早日迈入法治的门槛。  相似文献   

15.
乡土社会的本色是人与人通过私人关系联系起来并构成一张张关系网的熟人社会。这种差序格局下的社会结构以及依靠传统习惯维持社会秩序的特点是对国家制定法消解的原因之所在。移植的国家法是以权利为本位,主要调整陌生人社会的法律关系,其裁决结果与乡土社会的"正义"观念有所差别甚至格格不入。法律规避、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冲突、司法公信力消弱等现象即是乡土社会消解国家法的表现。国家法的这种尴尬处境势必阻碍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彭涛 《法学》2020,(5):38-49
在以《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所架构的疫情防治法律体系中,国家起到了绝对主导作用。但从疫情防治实施效果来看,当前“国家主导——社会服从”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基于协同治理(公共理性的核心因素)及第三领域的变化,社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为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应当在疫情防治体系中提升社会的作用,形成“国家主导全局——社会主导局部”型的法治模式,才能更好地应对下一次疫情,从而提升中国的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王美舒 《法制与社会》2010,(17):180-181
"乡土中国"是中国法律人立法与司法离不开的现实背景,本文从《乡土中国》的文本出发,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发现其中"变"与"不变",从而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一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法律科学》是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它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理论为宗旨,努力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主要发表法学学术理论文章,辟有法律文化与法  相似文献   

19.
<正>《法治现代化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出版刊物号CN32-1869/D,是国内专注法治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期刊。期刊由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省法学会主办,双月刊,逢双月出版。本刊办刊宗旨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密切关注中国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正来先生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有没有一个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法学讨论与批评的一大热点。然而,综观正来对中国法学去向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到,他以知识社会学为视角,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哲学理据,以反思与批判我国对现代化范式集体"无意识"的法现象为前提;确立了他的建构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的情怀和主旨;并最终认为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其实存在于"达成某种‘重叠共识’的过程"中。所以,正来学者"无知"地"建构"的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应该是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现代性的、中国主体"在场"的、民主的法律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