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以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与人们的“人治”观念同时存在。 在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人治”还是“法治”问题上,我们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从建国初期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们党对法制在国家管理和政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比较清楚,“以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比较明确。这个时期的法制建设和各项社会主义改造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6年以后,在“左”倾的干扰下轻视和忽略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以法治国”思想削弱了。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林彪、“四人帮”更是否定和抛弃党“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疯狂破坏社会主义民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是在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意义十分重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唐萍 《前沿》2004,(5):6-8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 ,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领导核心 ,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方略。毛泽东建国后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 ;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提出了重制度、明法治的治国方略 ;江泽民则进一步发展丰富了邓小平的治国理论 ,面向二十一世纪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4.
毛永青 《现代人事》2001,(10):33-34
近读史书,对孔夫子“仁者寿”产生很大兴趣。“仁者寿”意为“大德必其寿”。一部闻名中外的治国经典《贞观政要》。曾真实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忠义立身、用贤治国、岁寒松柏”的主张。唐代“药圣”孙思邈也从医学的角度提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之理论。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的哲人不同,中国历代的先哲考虑最多的不是政体,或政治体制的形式,而是“政道”,即为政之道、治国理政之道,或更具体地说,是治国的理念、治国的方式。在《论语·颜渊》里孔子说:“政者,正也。”因此,关于“政道”的思考也就是关于“正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邓小平“两手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并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从而确立了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治国方略。为进一步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就必须准确把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深入研究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内在机制,正确理解和阐释“以德治国”这一古代儒家的治国方略及其与现代德治的区别和与法治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法德并治”的治国方针,收到标本兼治的治国良效。  相似文献   

8.
治国方略 ,作为治理和建设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战略指导思想 ,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政治、经济、文化这三大战略领域都应该涉及到 ,与国家的发展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形成严密的逻辑的关系。这不仅完全符合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治国思想 ,而且可以从中外传统治国思想“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以力治国、以智治国”中得到借鉴和印证。因此 ,我们治国的方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为三大支干的系统整体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法制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一直是政治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法治与法制是有区别的。首先,法治与法制的含义不同。静态意义上的法制是指法律制度的总称,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是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法治一般是指依照法律管理国家和一种治国方略。而作为治国方略,社会事务,是一种治国方略。而作为治国方略,法治就不仅仅是“依法治国”的意思,而且包含有用以治国的法律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规范或理想的意思,如“公正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新的治国理念、治国方略和治国目标,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就特别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当今人们心目中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都是“和谐”理念的体现。“和谐社会”是由“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众多的“和谐细胞”组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和谐细胞”入…  相似文献   

11.
周翔 《前沿》2003,(1):81-82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探讨法律和道德 ,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再次成为热点。作者从理论、历史传统及治国方针上论述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卫建友 《前进》2001,(9):24-25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提出的科学的治国方略。学习和贯彻这一重要思想,特别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民素质,使广大党员干部构筑坚固的思想道德防线,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官”,治“官”先治腐,治腐先修德,应当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条基本工作思路。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官”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  相似文献   

13.
“以法治国”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真实体现。“依法治国”是指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的行为均依法进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涉和阻碍。“以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只讲“依法治国”,不顾法是谁制定和为何制定,对法治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真正的法治国家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只有在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他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两个相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选择“法治”为治国方式的坎坷历程证明:对法的继承没有辩证的“扬弃”,对法的价值缺乏正确全面认识,是前期中国法制基础匮乏,“法治”受“人治”禁锢的重要原因;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法制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理论创新,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完善治国方略的保证。历史回眸得到的重要启示是: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总结了“文化大革命”教训,主张依法治国;江泽民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的治国思想,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这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方略的一次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钟建平 《桂海论丛》2002,18(4):61-63
“法德并治”是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治国理念 ,法律与道德的内在同一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法德并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新型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8.
韩国一位汉学教授曾跟我说:“你们现在还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很紧张啊,你们治国就可以了,要是平了天下我们怎么办?”其实他就是对文化差异没研究清楚,这是春秋战国时的话,平天下是指“四海之内”,就是指中国。因此,  相似文献   

19.
相信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以人民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是邓小平治国艺术中最根本、最突出的特点。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任何一种成功的治国方略,无不是“以民为本”。古人云:“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不久前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思想,包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内涵。在深入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推进治国方略的手段,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共同发挥作用,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也无法准确理解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思想的精神实质。一、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 首先,在我国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确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我们忽略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