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大背景下,缅甸的地缘政治地位日益突出.随着缅甸民主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中缅关系的迅速发展,美国对缅甸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转向,突出地表现为美国加强了对缅甸的公共外交,具体表现为:加大对缅甸公共外交的投入和预算;重视与缅甸的人文、教育交流;强调对缅甸输出美国政治价值观.美国加强对缅甸的公共外交,对中国影响较为深远,尤其体现在对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未来发展,对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三个方面.对此,中国政府在对缅政策中应做到与时俱进,建立两国间的互信机制,加强对缅甸的公共外交投入,促进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晨阳 《和平与发展》2012,(2):29-37,71
缅甸2010年大选之前,中缅关系中中国较长时期是缅甸最重要的伙伴,但中缅关系中矛盾也始终存在,缅甸也一直在谋求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2010年缅甸大选之后,中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友好合作的态势,但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以及西方国家与缅甸关系的改善对中缅关系的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未来中缅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依然存在,中缅还将继续加强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合作,但中国在众多大国对缅关系中独占鳌头的局面将不复存在,缅甸在中缅双边关系中的主动性会上升。  相似文献   

3.
60年来中缅关系提供了发展两国关系的宝贵历史经验,主要是:相邻的地域和密切的民族、经济联系和由此形成的利益攸关的关系是中缅关系的重要特点和广泛、厚实的基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缅友好关系和合作水平提高的动力是双方为扩大和实现合作共赢的互动,而在这互动中中国作为大国的对缅合作战略和积极主动极为重要;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是领域越来越广泛、合作水平不断提高,趋向于战略性的合作。尽管缅甸正在积极推行多边外交,但中国对缅甸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巩固、发展和提升两国关系的关键还在于不断巩固与扩大两国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4.
张党琼 《东南亚》2015,(2):26-30,108
我国周边邻国众多,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综合实力的上升、国际格局及周边国家情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周边外交战略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201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把周边外交纳入"顶层设计",彰显新一届领导人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视。在与众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中缅关系的地位较为特殊,发展同缅甸的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缅甸政治转型的背景下,中缅关系面临新挑战,需要审时度势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5.
中缅油气管道给中缅两国带来巨大地缘政治利益的同时,也将改变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和南亚的能源地缘战略格局。中缅油气管道的规划建设既有国家层面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战略考量,又有地方省区市政府的利益驱动,更有中国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竞争因素。一方面,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运营不仅延续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滇缅公路的辉煌,将中缅睦邻友好关系推上新的高度,而且也是中国拓展与东南亚和南亚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缅甸借助中缅油气管道不仅成功开展油气外交使缅甸成为亚洲主要能源国家,振兴缅甸经济以提升缅甸在亚洲的经贸地位,而且提升缅甸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缅中关系得到进一步增进的同时,开始出现疏远的迹象,而缅印关系则明显增强。显然,缅甸奉行大国平衡外交给我国西南周边安全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此外,缅中边境毒品走私依然形势严峻,云南出现边民外流缅甸现象,都是影响我国西南周边安全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经济合作     
虽然在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方面已经发生了和日本有关的许多重大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动摇缅甸和日本之间的长期友谊。譬如,日本突然一百八十度地改变它的对华政策,但由于缅甸向来和中国保持真诚关系,因此在缅日之间的关系方面并不需要进行任何费事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缅甸政策的调整经过了全面制裁、逐步取消制裁、与缅甸多方位接触这样三个阶段。美国对缅甸实施制裁的时期,也是中缅关系全面攀升,成为缅甸对外关系中最主要的双边关系的时期。在美缅关系中,中国因素始终是美国调整对缅甸政策的深层次动力,美国在对缅甸政策调整中充斥着对中国因素的关注、评估、疑虑、平衡和遏制等因子。因此,探析美国对缅甸政策调整中的中国因素,对于研究中美缅三边关系,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2010年缅甸政局继续保持稳定。大选于2010年11月7日顺利举行、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改编、政府高层人事调整以及昂山素季被释放是2010年缅甸政治中的四件大事。经济上保持较快的增长,企业私有化进程加快,缅币币值继续稳定,外贸和外资有了大幅的增长。外交方面,缅甸与中国、印度、日本和东盟的传统友好关系与合作不断深化;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接触保持了2009年以来的良好趋势,外交处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近年缅甸实施民主改革以来,民选政府及执政的巩发党对缅甸的外交政策作出了很大调整,尤其是缅甸如何在中美之间作出取舍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本文从缅甸民主改革的背景及内容出发,通过分析改革过程中影响其外交政策的诸多内外因素,进而对2015年民盟胜选后未来的外交走向作出基本判断,从而为正确处理中缅关系、维护中缅友好合作的大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泰国学者佘提珀·柯拉迪甘博士的《中国对缅甸的外交政策:过去与现在(1949-2010)》一书从内、外因两方面分5个时期,研究了60年来中国对缅甸的外交政策和中缅关系。作者从宏观角度,将中缅两国关系置于全球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分析外部因素对两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认为国际格局的演变,特别是苏、美、中三国外交互动与势力消长,两大阵营的对抗,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对两国外交关系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又从微观角度分析中缅两国内部因素,认为两国国内政治与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变,也是决定双方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外交,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缅甸与我国山水相连,发展同缅甸的关系符合我国的对外政策,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缅关系得以顺利稳步发展,是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刘务 《东南亚》2011,(2):6-10
缅俄关系的发展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相互需求,缅甸需要俄罗斯在安理会的支持,利用俄罗斯来实现其大国平衡政策和多边主义外交以及巩固新军人政权。而俄罗斯的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战略,乃至其实施能源战略都需要发展对缅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88年缅甸军政府上台后,日本就对缅政策进行了适度调整,日缅特殊关系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强化,日缅特殊关系的发展延续是日缅两国维护各自利益的产物。虽然日本为确立在东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实现政治大国奠定基础,从而维系特殊的日缅关系,但其未来走向仍将受到其ODA政策变化、缅甸对外开放政策和贸易政策以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缅甸凭借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和巨大经济发展潜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支点"性的关键地位。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新政府上台后,对中缅经贸合作及"一带一路"倡议也展现出积极的欢迎姿态。当前,中缅经贸关系发展势头加快,潜力巨大,但仍面临很多困难,如缅甸国内转型前景不明朗、经济基础薄弱、外来竞争加剧和民众对华认知负面等。未来,中国应总结对缅甸外交工作中的得失,完善对缅投资方式,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以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6.
冷战末期以来,中国积极推进中缅政治合作,加大对缅经济技术援助,扩大在缅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这些举措使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印度认为,中国“南下”缅甸对其在缅利益、国家安全以及“东向”政策的实施构成了挑战,遂通过政治拉拢、插手南海问题等措施,意图干扰中国“南下”缅甸的进程。中印在缅利益碰撞,不仅使两国在缅甸的合作难以开展,也促使缅甸加快实施大国平衡战略,以期利用印度来平衡中国在其国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缅甸与东盟关系:1988年以来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8年9月18日军人接管国家政权以来,以1994年3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缅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标志,缅甸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缅甸与东盟各国关系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东盟各国对缅态度不一。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东盟战略的调整,东盟各国顶住西方国家的压力,积极发展与缅甸的关系,并最终于1997年7月23日接纳缅甸为东盟正式成员国。然而,几乎在缅甸加入东盟的同时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缅甸与东盟的政治、外交、经济关系并未按原来的轨道继续加速发展,反而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中缅建交后,受地缘因素影响,缅甸一直担心中国危及其国家安全,中国则力图将缅甸作为突破西方战略包围的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中缅关系中的华侨问题即是在这一大框架下演变发展的。1954年周恩来访缅后,双边关系发展迅速。随后,中方为消除缅方在华侨问题上的疑虑,在华侨国籍问题、华侨政治、经济作用、与缅人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使华侨问题没有成为制约当时双边关系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奥巴马执政后,美国极力推行其"重返亚太"战略,恰逢缅甸的政治转型。二者在短期内产生共振,双边关系迅速回暖。奥巴马任期内,美国试图通过放松对缅制裁、加大对缅软实力输出及寻求美缅合作空间,恢复美国在缅甸的影响力,并钳制中国的发展。但美国此举并不足以冲击中缅关系。在此情形下,为了维护并发展中缅两国的"胞波情谊",中方应倡导中缅在政治层面互信关系的建立、经济层面的互联互通以及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来扩大中缅合作的互利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中缅政治经济关系:战略与经济的层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目前来看,缅甸既不是中国的战略棋子也不是其经济枢纽。1988年后的中缅关系是不平衡的、不对称的,但是互惠互利的。两国的战略、经济关系是政治联姻性的。然而,缅甸连接南亚、东南亚和中国的重要地理位置具有战略和经济意义。缅甸是中国实现成为21世纪大国这一战略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对缅甸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仰光将不可能成为中国的战略卫星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