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刑讯逼供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国际社会积极寻求遏制刑讯逼供的途径,并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这一现象的存在对我国造成了重大危害。本文针对刑讯逼供的遏制机制的完善进行了研究,一方面使人们认识到刑讯逼供的危害性以及遏制它的必要性,让人们了解我国在遏制刑讯逼供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国际社会的刑讯逼供的遏制机制,以期对我国如何完善刑讯逼供的遏制机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邓乔华 《法制与社会》2012,(15):165-166
刑讯逼供现象在司法实践中屡见不鲜。刑讯逼供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损害了司法公正,妨害了程序正义,极易造成我国的司法腐败,并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为此,在新刑事诉讼法出台的背景下,本文重新对刑讯逼供现象进行了认真的法律思考,深刻分析刑讯逼供存在的原因,揭示刑讯逼供的危害,研究探寻刑讯逼供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戴秀成 《法制与社会》2012,(15):264-265
刑讯逼供严重侵犯人权、践踏人性,但在我国却屡禁不止,本文认为刑讯逼供之所以长期存在于我国,主要是由于缺乏人权保障意识,缺乏健全的刑事诉讼制度造成的,刑讯逼供已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法制国家的重要屏障.本文从刑讯逼供的危害出发,分析了刑讯逼供的现实原因,提出了遏制刑讯逼供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均严格禁止刑讯逼供,但在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却禁而难止,因刑讯逼供受到查处者为数不多,以致刑法第247条几近虚置。究其原因,一是刑讯逼供合法性的顽固观念妨碍了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行为的查处;二是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行为发现不及时;三是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行为的监督尚有缺位。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转变司法理念,改善检察监督执法环境;其次,建立顺畅、有效的检察监督机制;再次,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罪的刑事责任进行立法重构。  相似文献   

5.
刑讯逼供举证责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逼供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讯逼供行为举证责任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为预防和杜绝刑讯逼供犯罪,立法应当规定刑讯逼供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并允许法官进行推定。  相似文献   

6.
胡铭 《政法学刊》2005,22(5):9-11
刑讯逼供是当前我国司法实务中的一大顽症,刑讯逼供案件的举证很困难,这直接造成了对刑讯逼供的打击不力.借鉴英美法系的证明责任分层理论,对刑讯逼供案件的证明责任分担进行再改造,是遏止刑讯逼供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7.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使用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虽然我国法律已明文规定禁止刑讯逼供,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仍然存在。刑讯逼供损害正当程序的价值目标,违背无罪推定原则,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伤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格尊严,同时刑讯逼供也极易造成冤假错案,造成人们对执行司法制度的对抗心理。因此必须要通过提高司法人员主体素质,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加大刑事诉讼的司法投入,强化对刑讯逼供的外部监督力度,强化刑讯逼供司法人员的法律责任等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和消除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8.
林莉红  余涛  张超 《法学评论》2006,24(5):123-140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警察群体对刑讯逼供的主观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警察普遍能够正确掌握关于刑讯逼供的知识,但深层次心理上对刑讯逼供的宽容度仍然较高,因而易发生“知”与“意”割裂的情况;警察对已提出的刑讯逼供防治措施以及对短期内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的信心明显不足;警察个人工作、学习等不同背景会对刑讯逼供之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调查结果所显示的警察群体对于刑讯逼供的主观认知状况,建议在推进警察教育改革,加强警察队伍建设的同时,重视制度建设与基层工作,从多方面防止和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刘艺婷 《法制与社会》2012,(10):119-120
刑讯逼供是造成冤假错案的重要推手。本文简要分析了刑讯逼供长期存在的几点原因,及其存在的现实危害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遏制刑讯逼供的几点对策,希望此建议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刑讯逼供,以利于健全法制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0.
刑讯逼供的经济学解析--以刑事侦查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川豫 《法学论坛》2005,20(5):16-20
我国刑事侦查中非法刑讯逼供的现象非常普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警察使用刑讯逼供作为侦查讯问的手段所支付的侦查成本低,为此承担不利后果的风险小,但却能获得破案等一系列高收益.警察刑讯逼供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杜绝的原因与我国现行的法制体系和公安机关的行政运作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消除了刑讯逼供内在的发生基础,降低警察从刑讯逼供中获得的利益,提高刑讯逼供的成本和风险,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刑讯逼供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凤祥 《法制与社会》2011,(12):285+287-285,287
我国《刑法》第247条规定了刑讯逼供罪,这对于防范刑讯逼供造成的冤假错案和保护公民合法的人身权利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使得刑讯逼供屡禁不止,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使得人民群众对整个社会的司法公正产生了怀疑。本文从刑讯逼供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入手,寻求防范刑讯逼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方圆 《法制与社会》2011,(14):298-298
在刑讯逼供被刑事立法坚决否定的背景下,因其所导致的冤假错案却频频发生,如何理性看待刑讯逼供?本文从刑讯逼供与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展开,说明刑讯逼供的发生是受刑事侦查技术手段限制所导致的。科技的进步才能真正杜绝刑讯逼供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李娇茹 《法制与社会》2011,(26):212-212
本文主要讲述了刑讯逼供的概述及对社会的危害性,面对如此猖獗的刑讯逼供对我国司法体制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以及如何杜绝刑讯逼供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探究刑讯逼供的法理成因,阐述保护人权和打击犯罪的双重价值,提出人权保护视野下防止刑讯逼供的合理化设想,求作杜绝刑讯逼供的美芹之献,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张冰 《中国检察官》2001,(4):35-35,37
刑讯逼供的泛滥直接影响到司法制度的公信力。我国现行刑法第247条、刑诉法第43条对刑讯逼供作出了刑罚规定和禁止规定。然而,司法实践中对刑讯逼供的追责却非常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刑法遏制刑讯逼供的条款不具有可操作性造成的。对这一问题,法学界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用举证责任倒置来遏制刑讯逼供。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拟就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刑讯逼供罪是发生在执法、司法活动中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渎职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依法认定司法机关刑讯逼供行为,依法认定其罪与非罪的界限。同时,认定刑讯逼供罪又必须先了解它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其他各种构成条件,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对刑讯逼供罪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7.
刘林呐 《中国检察官》2001,(5):20-20,22
云南民警杜培武惨遭刑讯逼供,被判死刑,后又无罪释放。该事件震惊全国,云南连续公布了若于决定和措施,整肃刑讯逼供的违法行为。云南省人大做出《关于重申严禁刑讯逼供和严格执行办案时限规定的决定》。云南警方已设立了六道防线,其中包括审讯犯罪嫌疑人时,应有两名以上警察在场,在场警察不制止刑讯逼供要负连带责任;审讯场所要张贴“严禁刑讯逼供” 的警示标  相似文献   

18.
吴雨虹 《法制与社会》2014,(9):134+140-134,140
从大禹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并伴随出现国家机器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三权独立的司法机构到新中国成立形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司法机关,人类司法文明不断进步与创新。但是,进步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与文明相悖的行为。本文就司法过程中长期并大量存在的丑陋行径——刑讯逼供行为进行论述。文章以中国出现的刑讯逼供行为为切入点,详细描述当代中国刑讯逼供现状,对比专家学者对于刑讯逼供现状的原因分析,浅谈个人观点——刑讯逼供的影响因素:口供的特殊作用与刑讯逼供罪的量刑缺陷。  相似文献   

19.
许浒 《法制与社会》2014,(4):123-124
刑讯逼供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刑讯逼供而出现的冤假错案引起了人们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今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也对有关的条文作出了相应的修改,但是刑讯逼供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尽量避免刑讯逼供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刑讯逼供是封建纠问式诉讼制度的产物,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破坏程序公正的非法取证方式。刑讯逼供屡禁不止,极大地损害了公众对司法的公信力。诉讼制度本身不健全、对侦查活动缺乏有效监督、相关配套制度存在缺陷、刑讯逼供查处困难等因素是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遏制刑讯逼供的根本在于建立和完善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中刑讯逼供行为的监督查处机制,进而使检察监督权威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