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睿骁 《重庆行政》2019,20(2):102-103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第一次出使西域。到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和礼物再度去结交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和西域各国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令汉武帝始料不及的是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相似文献   

2.
约翰·多恩作为玄学派的先驱者之一,在当时英国社会潜在的父权制的影响之下,他的多首爱情诗作中都体现了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歧视和贬抑。在他的爱情诗《别离辞:节哀》、《歌》及《跳蚤》等诗作中以不同方式对女性进行歪曲和压抑,他坚信女性是从属于男性的,也不相信女性“永远忠诚”之类的说法。本文对这几首诗进行了分析,以此揭露多恩基于男权中心主义思想导致的根深蒂固的女性歧视思想。  相似文献   

3.
求贤辨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篇之一.贾谊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才气纵横、淹蹇不遇的洛阳少年.古代诗歌对贾谊的吟咏不下数万首.李商隐的《贾生》却独具匠心,别辟蹊径.诗的外表显得端重平和,但诗的内骨却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教学参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是一首双调的长调词 ,写于作者去世前两年 ,当时辛弃疾六十五岁 ,距离他渡江南归已经四十三年了。四十三年来 ,辛弃疾经历了两次罢官 ,近二十年的闲居 ,叱咤风云的一代抗金名将已是衰鬓先斑、垂垂老矣。然而他壮志未泯 ,雄心犹在 ,一方面为自己终于能在抗金前线任职而振奋不已 ,积极备战。另一方面 ,他又痛感朝廷无能 ,并对当时主政的韩胄草率从事 ,轻敌冒进 ,而忧心忡忡。这首词就生动地表达了作者这一复杂的心情。词的上片即景抒情 ,缅怀历史上有所有为的人物 ,寄托自己的理想。如他赞美孙权 ,就是要…  相似文献   

5.
马军 《传承》2008,(21):46-47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因能诵善文而才名远播;21岁时,被文帝召为博士,是宫中最年轻的博士;随后屡遭谗言和不幸,33岁时.在忧郁中死去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提出许多卓有远见的主张并先后为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采纳,他的文章如《过秦论》《治安策》等被人们传颂至今。  相似文献   

6.
<正> 说到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民族部落的和亲,人们多是提起公元前33年的昭君出塞,公元641年的文成公主入藏,其实更早的是汉家公主远嫁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在西域寻求同盟以夹击匈奴。他提出汉朝联合乌孙切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得到汉武帝刘彻的采纳。当时乌孙有十二万户、六十三万人、十八万八千兵,在西域是比较强大的国家。乌孙也想依重人众富强的汉朝。匈奴听说乌孙与汉朝建立  相似文献   

7.
【战略要地“大夹缝”】当失联达13年之久的张骞重新出现在长安城时,汉武帝明白,属于汉朝的光辉时刻,即将徐徐展开。此前,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25岁的张骞带着汉帝国“断匈右臂”的使命,试图前往西域联合月氏部落抗击匈奴,在经历被匈奴长达十多年的软禁后,逃脱控制,继续西行,最终继续游历西部,在历经13年的艰辛旅程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归来,带来了大量关于西域的第一手资料,史称“凿空西域”。  相似文献   

8.
姚建 《黄埔》2023,(1):72-74
<正>不堪回首六十年,世事沧桑自作愆。少壮迷途失东隅,收之桑榆未为晚。60岁生日这天,黄埔军校4期生、陆军大学9期生、国民党原第38军军长、四川省政协委员姚国俊写下这首题为《六十述怀》的诗。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诗中的“东隅”和“桑榆”来自《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即过去的时光无法挽回,但在未来可以去获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过往的感叹、愧疚和对未来的期许。  相似文献   

9.
<正> 在轮台县宾馆前,矗立着胡继杰先生创作的一座郑吉与汉军士兵和当地首领的雕像,反映了两千年前汉朝首任西域都护郑吉统一与开发边疆的历史功绩。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汉书》记载他"为人强执",就是做人坚强执着、胸怀大志。年轻时即"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公元前89年,大司农桑弘羊奏请扩大轮台屯田,加速汉朝统一事业。但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是在汉朝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一统”国家观念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基础,也是汉武帝“中国一统”民族思想在《史记》中的表达。司马迁第一次系统建构了“五帝世系”,“五帝”是一脉相承具有血亲关系的中华人文初祖,也是汉朝疆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即“华夷共祖”于黄帝。在上述前提下,“华夷”子孙经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个有内在历史文化联系的民族共同体。以此为逻辑起点,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五帝本纪》之外,还为6个边疆民族列传记述,对汉代的民族共同体进行了系统的记述,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谱系。这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1.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按《续史记》)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人。东方朔幼年失去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从小聪明过人,勤奋好学,有“经目而讽于口,过耳而暗于心”的本领。二十几岁,已精通《诗》、《书》、《易》及孙子、吴起兵法,加以善剑术,富文才,能言善辩,善诙谐,深得乡里百姓器重,把他视为才子神童。一汉武帝锐意进取,认识到非大批良才无以治国,便下诏给宰相以下的官吏,号召他们推荐人才。于是天下士人纷纷向朝廷上书议论国家政事的得失,自我推荐的人数以千计。武帝从中选拔杰出人给以宠信重用。其中以品  相似文献   

12.
卖官鬻爵在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秦始皇时代,它就有了"市场"。《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得明白:"纳粟千石,拜爵一级。"但秦时尚无"卖官鬻爵"一说,它的形成大约是在汉朝。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不是卖官,而是鬻爵。所谓鬻爵是指用爵位来换取粮食,与钱尚无干系,目的是救灾。可以说鬻爵是国家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因粮食不足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卖官则始于汉朝--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有雄心大略,边关多事,国库开销甚大,用爵位换取粮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决当时的问题。于是便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庞大的军事开支。至…  相似文献   

13.
这首优美动听的抒情歌曲,是上世纪40年代在华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抗战歌曲,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如今70岁以上的老人(当年的小学生们)很多还记得。我的广州同事中很多现在还会唱。前几年在温哥华友人家,提起《杜鹃花》,他年迈的老母立即就唱起来,说当年她在广州读小学时唱过的,还是小宣传队队员呢。解放后在大陆唱的少了,  相似文献   

14.
檀国柱  王静 《台声》2011,(12):30-31
江汉思归客,片云天共远,落日心犹壮,古来存老马,乾坤一‘腐儒。永夜月同孤。秋风病欲苏。不必取长途。台湾知名律师许文彬先生在机场前往武汉的大巴上,看着窗外的风景,慢慢吟出这首杜甫的《江汉》。他说:在这样一个秋日来到湖北,  相似文献   

15.
陈抗行 《小康》2005,(3):3-3
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播出,将一个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形象推到当代观众面前。其实,对于汉武帝这个人,历来的评价并不一致。比如,他所推行的经济政策,身后就受到了强烈批评。公元前81年,即汉武帝死后6年,朝野爆发了一场超级大辩论,以桑弘羊为主的执政官员积极捍卫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一批标榜为“贤良文学”的读书人则激烈抨击这项政策是“与民争利”。学者恒宽记录了这次辩论,是为著名的《盐铁论》。这桩公案还要从汉初的时代背景说起。因为正是相对于汉初的文景之治,武帝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汉初奉行黄老哲学,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相似文献   

16.
正记得刚刚从事戏剧工作时,《团圆之后》《连升三级》《春草闯堂》《玉珠串》《凤冠梦》《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沧海争流》《节妇吟》《董生与李氏》等一大批经典便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无比吃惊!我没有想到,原来剧本比小说还好看,还深刻啊!接着,我又看到了《贻顺哥烛蒂》《保婴记》《母子桥》《红豆缘》《王莲莲拜香》等一大批民间色彩浓郁的满是笑声的好戏。  相似文献   

17.
卖官鬻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秦始皇本纪》就有记载:“纳粟千石,拜爵一级。”但秦朝尚无“卖官鬻爵”一说,它的形成大约是在汉朝。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不是卖官,而是鬻爵。所谓鬻爵是指用爵位来换取粮食,与钱尚无干系,目的是救灾。可以说鬻爵是国家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因粮食不足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卖官则始于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有雄心大略,边关多事,国库开销甚大,用爵位换取粮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决当时的问题,于是便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至此,卖官鬻爵才合二为一。汉朝称“卖官”为“赀选”,当初规…  相似文献   

18.
《春秋》2016,(6)
正何仿,安徽天长人,民歌《茉莉花》的采写者、改编者。1941年春,13岁的他参加了新四军,先后在华野三野政治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为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正军级干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后,为响应主席的号召,他所在的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深入农村,向民间艺人学习,这首民歌就是他参军第二年(1942  相似文献   

19.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元二使安西》,曾被谱成乐曲,称为《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或《阳关曲》。从此,阳关之名在我国可以说童叟皆知。去年秋天,在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期间,我曾长途跋涉,从兰州出发,行程1000多公里,访问了千百年来这一令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历史名关。阳关在甘肃省敦煌城西南70公里处,现在每天有汽车班车往返两地。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相似文献   

20.
这是司马迁被人给废了的原因。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子领父职,雄心勃勃,开始编撰《史记》。谁料想写作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李广利出兵祁连山,李陵为偏师,率五千步卒出居延北,“以分匈奴兵”,结果遭遇匈奴主力,兵败投降。汉武帝征求司马迁对李陵的看法。司马迁与李陵曾同在“侍中曹”共事,并无深交却了解他的为人。他认为李陵投降是因为“矢尽道穷,救兵不至”;且“士卒死伤如积”,不能置残余将士的性命于不顾;或根本就是假投降,视其世代之忠,“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于是不计利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