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探究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感染对雏鸡胸腺、脾和法氏囊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c-Myc表达、核质比值的影响,并阐述其相互关系。以1日龄SPF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结合病理学检测方法,通过对上述免疫器官c-Myc基因m RNA及其蛋白含量、c-Myc阳性细胞数、细胞凋亡率及核质比值的检测,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REV感染SPF雏鸡后第1、7、14、21、28和42天上述被检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REV感染雏鸡后,无论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还是外周免疫器官(脾),其c-Myc基因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及阳性细胞数量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雏鸡,其中21~28 d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率在病毒感染后14~28 d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雏鸡;免疫器官细胞核质比值不同程度的小于对照雏鸡,特别是病毒感染后21~28 d差异显著(P0.05),以法氏囊细胞凋亡和核质比变化尤为明显;细胞凋亡率和核质比值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812,P0.01)。表明REV感染所致免疫器官细胞凋亡与c-Myc基因过表达密切相关,核质比值减小程度可间接反映细胞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2.
将120只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7日龄(Ⅰ组)、21日龄(Ⅱ组)病毒感染组。Ⅰ组和Ⅱ组雏鸡分别于7和21日龄经鼻、眼、口感染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稀释液,3组雏鸡分别于感染后第1、3、4、5、7、14、21d或死亡前心脏采血,并快速采取心脏,应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常规HE染色及电镜观察等方法检测了AIV在感染雏鸡心脏内的分布,并观察了心脏的形态、病理变化。结果发现,雏鸡感染AIV后1~7d,心脏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纤维内均呈现病毒抗原阳性,并可见心肌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表明鹅源H5N1AIV对雏鸡心脏具有较强的组织嗜性,可能与其导致感染雏鸡死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研究了1 日龄SPF 雏鸡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 REV) 后,病毒在机体各器官内的分布。结果表明,雏鸡感染REV 后病毒可在腔上囊、脾、肝和胸腺内大量存在,其它器官分布少。这与REV 造成机体各免疫器官和肝的严重变性、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眼观病变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对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雏鸭的各器官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H5N1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及禽流感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雏鸭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后,除机体出现临床症状外,主要呈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理剖检发现胰腺、肝、脾肿大,并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灶;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全身各器官组织呈现出血、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经分析,多器官发生明显的细胞变性、坏死很可能是H5NI亚型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认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理学变化及其发病机理,本研究采用常规病理学检查方法,配合组化法对1日龄雏鸡人工感染IBD强毒株后的免疫和非免疫器官进行病理学动态观察。(一)材料和方法1.IBD强毒:J_1-C_7法氏囊冻干毒(1987年12月4日,0.25g),毒价为10~(5.5),鸡半数感染量(CID/50)/0.025ml,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提供,-20℃保存。  相似文献   

6.
用鸽源贝氏隐孢子虫广东分离株感染3日龄岭南黄鸡,通过感染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排卵囊情况和病理学变化特征,分析鸽源贝氏隐孢子虫在不同禽类宿主之间的适应性及致病性特点。选取8种中药复方制剂和西药代谢酶抑制剂对感染雏鸡进行初步药物治疗试验,以各组雏鸡发育状况、增重、采食量、卵囊排出情况以及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观察指标,考察这8种药物对鸽源贝氏隐孢子虫的作用。结果显示,鸽源贝氏隐孢子虫对雏鸡感染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禽源贝氏隐孢子虫相近,但鸽源贝氏隐孢子虫卵囊在雏鸡体内的潜隐期为5d,比已报道的鸡源贝氏隐孢子虫的潜隐期稍短,卵囊排出量出现多个高峰期,持续排卵囊时间为20d。药物筛选试验表明,中药复方(川楝子、槟榔、常山、石榴皮、地榆)3组在采食量、增重量、卵囊排出量以及寄生器官损伤程度上都有表现出一定效果,提示中药复方3可能对雏鸡贝氏隐孢子虫病有潜在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项研究,选用弓形虫强毒株(GJS)和自然弱毒株(QHO)人工感染敏感模式动物小白鼠,依次在2、3、4、7、14、21和45天剖检并进行了动态病理学和病理学比较观察。结果两种虫株所致病理变化存在明显差异:GJS株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以急性迅发性和不可逆的致死性损伤为特征。表现为组织细胞的颗粒变性、脂肪变性、水肿、充血、出血坏死和不可修复的致死性病变;QHO株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轻度或慢性损伤,最后经组织代偿性修复而恢复功能为特征。表现为组织器官轻度充血,偶有散在的非典型性坏死灶以及网状内皮细胞活化、增生、免疫活性细胞剧增,最终以组织代偿性修复和典型弓形虫非化脓性脑炎而存活。同时通过免疫活性细胞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弓形虫免疫机理的探讨。本文首次对两株毒力不同的弓形虫株引起的动态病理学和病理学比较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对雏鸭胸腺、脾脏、法氏囊的病理损伤及对TGF-β1mRNA转录的影响,将120只21日龄雏鸭随机分为AIV感染组(I)和对照组(C),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病理学检测方法,对上述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数量、病理形态变化以及TGF-β1 mRNA转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雏鸭感染AIV后第3~5天,免疫器官的病理损伤最为明显,脾脏、胸腺和法氏囊细胞凋亡数量分别在病毒感染后第1~5天、第3~5天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雏鸭。TGF-β1 mRNA转录均在病毒感染后第1~5天较对照雏鸭明显(P0.05)升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鹅源H5N1亚型AIV感染雏鸭后的初期,不但免疫器官第的淋巴细胞凋亡明显,而且TGF-β1 mRNA转录也明显升高;鹅源H5N1亚型AIV既是引起感染雏鸭免疫功能下降、呈现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病毒感染雏鸭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对照日粮(Cu 11.97 mg/kg)、铜中毒Ⅰ组日粮(Cu 650 mg/kg)和铜中毒Ⅱ组日粮(Cu 850 mg/kg)饲喂6周,以实验病理学方法系统研究了铜中毒对雏鸡组织器官和某些血液指标的影响。2个铜中毒组在试验的第2、3周先后出现临床症状;铜中毒Ⅱ组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铜中毒Ⅰ组。病理形态学观察,2个铜中毒组的病变基本一致,表现为肌胃角质层增厚、龟裂,肠绒毛裸露断裂,伴有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淋巴免疫器官体积缩小、重量减轻、淋巴细胞数量减少。2个铜中毒组雏鸡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升高,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表明,雏鸡在生长发育的2~6周对高剂量铜较为敏感,毒性损坏的靶器官是肝、肾、胃肠道和淋巴免疫器官,铜中毒导致雏鸡组织器官受损、功能障碍及免疫功能低下,最终导致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RT-PCR检测方法,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感染雏鸭后的主要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变化和病毒抗原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探讨H5N1亚型AI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21日龄雏鸭感染AIV后第3~7天,RT-PCR结果显示,雏鸭各个实质器官内均有AIV分布,但不同组织无论病毒出现时间,还是病毒的持续时间,均有较大差异,其中肝脏和胰脏,检出病毒时间最短,持续时间最长;组织显微病理学结果显示法氏囊、脾脏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或溶解;肺泡上皮细胞部分细胞核固缩变形等。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5N1亚型AIV感染雏鸭后具有广泛的组织细胞嗜性,其中,肝脏和胰脏是该株AIV复制的主要靶器官,AIV诱导呼吸器官和免疫器官发生明显的细胞坏死或凋亡可能是H5N1亚型AIV致病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右侧关节腔直接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人工复制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的病理模型,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中药方剂,并在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第7、14、21、35天,各组随机取4只鸡进行剖杀,取心、肝、肺、肾等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检测本教研室所组方剂对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组鸡的脏器变化趋势与感染对照组鸡相似,均为试验初期急性病变,此后病变逐渐减轻,但试验组鸡的脏器在初期明显较感染对照组的病变轻,且此后病变减轻与恢复出现的时间早,速度快。表明,本试验所用中药方剂具有保护内脏器官,促进组织恢复的功能,可以预防和治疗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2.
将180只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毒害艾美球虫(Eimeria necatrix)初次感染组、二次感染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间接ELISA及细胞培养技术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测定法对相关免疫学指标进行了检测,以研究毒害艾美球虫二次感染对雏鸡外周血液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毒害艾美球虫二次感染雏鸡外周血液T、B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对ConA或PMA的增殖反应和血清IgG、IgM、IgA免疫球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感染毒害艾美球虫的对照组雏鸡。证实毒害艾美球虫二次感染雏鸡外周血液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手工乳化制备含 2 0 g/L人参皂甙、4 0g/L海藻多糖、4 0 g/L黄芪多糖、4 0 g/L芦荟多糖的鸡新城疫灭活油乳剂疫苗 ,注射免疫 2 1日龄粤黄鸡 ,即日起连续 3d按体重胸肌注射环磷酰胺 4 0mg/kg ,每日 1次 ;免疫后第 7、14、2 1、2 8、4 2d采血检测鸡新城疫HI抗体效价 ,免疫后第 14、2 8d采血检测红细胞CR1受体 (RBC CR1)花环率、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结果表明 ,人参皂甙、海藻多糖在免疫后期能提高鸡新城疫HI抗体效价 ,而黄芪多糖、芦荟多糖作用不明显 ;人参皂甙、黄芪多糖、芦荟多糖能显著提高鸡RBC CR1花环率 (P <0 .0 5 ) ,海藻多糖作用不显著 (P >0 .0 5 ) ;海藻多糖、芦荟多糖能显著提高血清SOD活性 (P <0 .0 5 ) ,人参皂甙、黄芪多糖作用不显著 (P >0 .0 5 ) ;人参皂甙、海藻多糖能显著提高免疫器官指数 (P <0 .0 5 ) ,黄芪多糖、芦荟多糖作用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4.
用番鸭白点病病毒人工感染雏番鸭后第 1、3、5、7、1 0、1 4d分别采集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进行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 ,并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 (MDA)和一氧化氮 (NO)含量 ,以研究白点病的发病机理。结果 ,感染后第 1d ,胸腺、脾、腔上囊开始出现肿大、出血和充血的现象 ,第3~ 7d病变较严重。胸腺以淋巴细胞坏死和减少为主要病变 ;脾除了淋巴细胞坏死和减少外 ,还有单核细胞浸润和髓窦红细胞淤积现象 ;腔上囊以淋巴细胞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要病变。染毒后第 3d ,食管、腺胃、肝、胰、小肠等开始出现少量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 ,第 5d时各消化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 ,随着病程的发展 ,炎性细胞和红细胞逐渐增多。第 1 0d时病变开始减轻 ,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减少。血浆MDA含量在感染后第 3d开始升高 ,到第 5d时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NO水平在感染后第 1d就开始升高 ,至第 7d达顶峰。试验结果提示 ,MDA和NO参与了白点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用新引进的 6株禽流感病毒 (AIV )H9亚型和现制苗用的AIV H9毒株分别制备AIV H9、AIV H5、NDV二联三价油乳剂灭活疫苗 ,免疫 5日龄和 10日龄雏鸡 ,于免疫当日直至 80日龄鸡出栏期间定期采血 ,用HI法检测相应的AIV H9、AIV H5和NDV抗体。结果表明 ,10日龄免疫鸡的AIV H9抗体效价最高 ,5日龄和 10日龄免疫鸡的AIV H5抗体效价差别不明显 ;用引进的 3号AIV H9毒株制备的联苗对 10日龄雏鸡免疫后 2 0d产生AIV H9保护性抗体 ,一直持续到 80日龄以上 ,期间的抗体平均效价为 6 .72 (lb) ,而现制苗用的AIV H9毒株制备的联苗免疫力较差 ;现制苗用的AIV H5毒株制备的联苗免疫效力仍较好 ;分别接种 0 .2 5、0 .30mL/只联苗的雏鸡AIV H5抗体效价没有明显差别 ,而AIV H9抗体效价以接种 0 .30mL/只剂量的为高 ;不同日龄、不同免疫剂量的试验鸡NDV抗体效价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选取从临床感染禽Ⅰ型副黏病毒(APMV-1)的鸡、鹅、鸽、鹌鹑、珍珠鸡、孔雀、画眉鸟等7种禽类病例分离到的9个代表性毒株,分别对鸡、鹌鹑、鹅和鸽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除鸽源毒株gxp22对鸡和鹅无致病力外,其他8个分离毒株对鸡、鹌鹑和鹅都有较强的致病力,死亡率为60%~100%,试验鸡表现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最明显,鹅的比较明显,鹌鹑的则最不明显;3个鸽源分离株对鸽的致病力都很强,死亡率均为100%。所有毒株对4种禽类的致病性与其临床特征相符。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9个分离株除鸽源分离株gxp22外,均为泛嗜性的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17.
7日龄健康肉用仔鸡气囊接种鸡毒霉形体(MG)HS2心株,3~5d后出现典型的MG感染症状,其呼吸系统(主要为气管、肺及气囊)发生一系列病理组织学变化。采集感染鸡及对照鸡的气管经固定、脱水、临界点干燥、镀金后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感染鸡气管粘膜明显水肿,纤毛部分或全部脱落等,而对照组鸡气管则无任何病变;光镜下可见感染鸡的气管粘膜水肿增厚1~2倍,粘膜下层单核白细胞聚集,其间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集团,粘液细胞减少或消失;气囊粘膜水肿增厚,有淋巴细胞增生而形成的串珠样结构;肺组织中有淋巴细胞增生形成的结节病灶,而对照鸡呼吸系统的组织切片在光镜下无任何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8.
对自然感染犬瘟热病毒的小熊猫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 ,犬瘟热病毒对小熊猫内脏器官可造成广泛性损伤。在淋巴系统各器官 (淋巴结、脾等 )表现为变性、坏死、淋巴细胞减少等退行性变化 ;肺表现为浆液性 化脓性肺炎 ;胃肠道表现为卡他性炎 ;脑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 ;同时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壁上皮细胞、食管上皮细胞、肠上皮细胞、胆囊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膀胱上皮细胞等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日龄与母源抗体水平的鸭和鹅,用H5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后,其HI抗体消长情况进行了比较和观察,结果,初生水禽3日龄首免即可对禽流感疫苗(H5亚型)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雏鹅母源抗体几乎以每4d下降1个HI抗体效价单位的速度消退;母源抗体对H5禽流感疫苗免疫后的HI抗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干扰作用;加强免疫鸭和鹅所产生的H5HI抗体水平及其维持时间与仅免疫一次的鸭和鹅所产生的抗体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鸭和鹅免疫H5禽流感疫苗后第25~30dH5HI抗体水平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20.
为了能快速准确地对禽流感进行病原学诊断,根据流感病毒的M基因序列,在保守区内用Oligo4.0软件设计了1对引物,建立了一步法RT-PCR诊断方法,其目的片段大小为229 bp。通过对不同稀释倍数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尿囊液和棉拭子浸出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尿囊液的最低检出稀释度为1∶104;阳性棉拭子的最低检出稀释度为1∶23。用病毒分离法和一步法RT-PCR同时检测人工感染鸡不同脏器、口咽及泄殖腔棉拭子样品,二者符合率为100%,但前者的检测灵敏度比后者高10~100倍。用该方法检测H1~H15亚型禽流感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等其他14种禽病病原,所有禽流感病毒均有229 bp的目的条带出现,而其他14种禽病病原均无目的条带出现,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