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咏史诗的创作中,传统的咏史方法是对史实的追叙与评述。中晚唐咏史诗突破先唐及初盛唐时期“传体”、“评体”等咏史模式,注重诗歌意象的运用及意境的创造。认为,中晚唐咏史诗的意象特征可用“衰飒”二字概括,其意象类型以水、烟、月为主,具体运用中又注重意象的立体组合;在意境创造上,中晚唐咏史诗重视“实境”对“虚境”的开拓,从而使咏史诗充满了意出言外的暗示性与空间美。  相似文献   

2.
刘胜枝 《人民论坛》2020,(12):131-133
网络空间亚文化形成了一个被网络媒介、消费文化和全球化趋势重塑的新型场域,在这一场域内出现了青年文化圈层化、封闭化的现象,这是青年群体追求集体身份建构和自我认同并以集体化的方式和以文化资本为筹码进行斗争所导致的结果。网络亚文化场域与社会场域之间以及场域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着区隔与竞争机制,而惯习的培养则是圈子生成、存在和规训个体成员的根本逻辑。这种规训对青年个体行为及观念的影响往往是深层的,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予以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亚文化形成了一个被网络媒介、消费文化和全球化趋势重塑的新型场域,在这一场域内出现了青年文化圈层化、封闭化的现象,这是青年群体追求集体身份建构和自我认同并以集体化的方式和以文化资本为筹码进行斗争所导致的结果。网络亚文化场域与社会场域之间以及场域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着区隔与竞争机制,而惯习的培养则是圈子生成、存在和规训个体成员的根本逻辑。这种规训对青年个体行为及观念的影响往往是深层的,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予以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兼具理性批判与感性审美,融合了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理论立场、创作尺度与评价标准三个层面的中国形态:一是文艺理论内在的人民立场与政治向性;二是文艺创作尺度的现实主义原则与历史唯物主义遵循;三是文艺评价标准的大众化倾向与时代化特征。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回答了文艺是为什么人、文艺创作应该遵循什么、文艺评价标准应该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当代形态,充分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场域的强盛生命力和强大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在海峡两岸乃至整个世界华语剧场都具有极高的声誉。他的戏剧作品在对台湾社会生态“乱象”的讽喻中,彰显出隐喻性和结构性的交织、荒诞性和严肃性的互文、喜剧性和庄严性的变奏的戏剧审美理念,表达出对当代两岸政治文化场域的独特读解与阐释:在这一场政治文化社会“乱象”之“病”里,“药”就是隐喻在碎裂的戏剧结构中的和谐与统一;就是沉淀在戏谑的轻浮中的严肃和宏大。这是台湾文化在对中华文化寻根、追溯、汇融、对语的过程中,对自我话语和个性的隐秘阐述,但其“趋同”的美学意象建构是明晰而笃定的。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构成民族文化变迁的动力,包含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容,聚合民族文化变迁的作用场域。选取民族文化变迁作用场域中"城市政治导向"与"民族文化认同"两个关键作用机制,分析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变迁的各种发展趋势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指出城市政治有限度地介入民族社会变迁,科学引导民族文化变迁,并在与民族群体文化认同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7.
政治与法律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密切却又相互区别的一对范畴。历史转型时期的“政治体”在功能向度上可能发生内部冲突,从而影响民众对于政治和法制、行动与秩序的价值取舍。左翼文人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海外留学背景对二者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左翼文人致力于政治斗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倾向于法制建构。大变革时代的社会场域对于左翼文人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实践效果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回应,这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颜欣 《理论月刊》2023,(6):25-33
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和地域概念,就我国而言,包括南亚、南太平洋、东南亚等区域。东南亚是中国周边的重要场域,对东南亚的运作成效对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的检验,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行动愿景与实践,有着相应特征与共性。规则、责任、意愿、过程共同组成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框架,四者缺一不可。不过在现实运作中,“邻里”矛盾和分歧、大国竞争和博弈、周边内生性因素及周边机制拥堵在不同程度上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造成一定阻碍。基于此,不断完善和健全周边基础性秩序与制度体系、多措并举搭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长效机制、在周边时空结构中注重周边构造的过程建构及加强周边命运共同体知识生产成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阶梯与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媒介、社会和文化的场域中全面审视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理论,解读其发展脉络和历史逻辑,比较其学术观点与方法异同,目的是寻求批判研究在不同视野中对话与沟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王燕  王美芬 《思想战线》2011,(Z1):29-30
一个村落的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组成部分和与外界沟通的重要纽带之一,有其经济和文化功能;同时,以路为基点"连接"或"区隔"出不同的空间,村落及村民如何围绕路及其延展的公共空间得以组织、建构与互动,在不同的空间和场域中,人们如何行为。通过对大理市双廊镇双廊村"村社路文化"的调查,结合功能论的观点,思考路与白族人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1.
文化实践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是文化创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空间、文化资源、实践主体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甘肃是多民族及其文化聚集融合的典型场域,近年来致力营造融历史性与现实性、共同性与差异性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整合空间内的历史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多样文化资源,通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使作为实践主体的各族人民在文化空间中深度参与、意义交织和文化共享。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对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实践个案和区域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众传媒的急剧变革,对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变革呼唤着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治理。跳出时下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微观情结,以政治控制场域为限度,从营造良性的宏观环境和建构高效的具体治理模式的视角,探讨社会变革中的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社会化治理机制,有利于推进我国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人民一词在现行的宪法、法律、法规中使用非常频繁,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专门对人民的涵义进行阐释的文章很少。通过解析人民一词在我国土地改革政策中的适用,进而将人民还原到实践场域之中,力图梳理出人民词义在具体政治语境中的变化源流,最终理解语词与其背后所贯穿的场域间的互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布迪厄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概念的进一步发展,结合生命历程理论中对时间性的理解,本研究将大学视为农村籍大学生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关键场域”,并探究其在城市中的文化适应过程。研究发现,农村籍大学生由于缺少城市场域下的相应惯习,因此在遭遇生活各方面的不适应的同时,其原有自我评价体系崩溃;但通过在大学这一关键场域中获得的“大学生”身份和大学中的各类资源,重新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和弥补自身相对劣势后,农村籍大学生在大学场域中实现了城市文化的文化适应,并在其毕业之后最终形成了农村身份认同和城市生活方式认同并存的特有认同。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思潮是影响青年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思想来源,青年是社会思潮的重要建构力量。社会思潮的形成有其必然的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不同性质的话语体系,对青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面临社会思潮汹涌而来的新语境,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要从话语双方身份定位、话语内容、话语场域这些话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来进行,以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尹疏雨 《人民论坛》2011,(12):122-123
"人民"一词在现行的宪法、法律、法规中使用非常频繁,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专门对人民的涵义进行阐释的文章很少。通过解析"人民"一词在我国土地改革政策中的适用,进而将"人民"还原到实践场域之中,力图梳理出"人民"词义在具体政治语境中的变化源流,最终理解语词与其背后所贯穿的场域间的互通。  相似文献   

17.
场域范式下的刑事政策是犯罪人、被害人和刑事司法机关围绕刑事权力运行竞争互动的关系网络和空间。遭遇犯罪后的被害人在刑事政策场域中为实现自身利益,往往基于合法化逻辑采取问题化行为策略,基于合理化逻辑运用道德等资本策略。它不仅决定着被害人个体的法律命运,还决定着整个刑事权力场域中行动者社会地位的变化动向,为刑事政策内容和方向变革提供了新的判断依据。正视被害人事后行为策略和逻辑的刑事政策场域意蕴,需要判断被害人策略的"视角"完整性、内容实践性和权力主导性。  相似文献   

18.
政治向度是评价文艺与现实关系的一条尺度,其背后有着特定价值导向的文化逻辑。从这个权力博弈的场域中,可以洞察文化领导权嬗变的轨迹。文化领导权不同于政治霸权和经济霸权,它是一种软性的志愿服从,其地位不是固定的、一劳永逸的,它需要随着社会和文化发展不断自我调适和重构。  相似文献   

19.
沐金华 《求索》2008,(12):179-181
40年代中国分成三个不同的政治区域,无论是解放区面向农民的政治化创作,还是国统区面向民间的地域化创作,抑或沦陷区面向市民的都市化创作,作家的创作视野普遍下沉,这是一致的倾向,三种视野下产生的小说在文化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大众文化的追求。都市在中国现代政治和现代文学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政治衍生物的现代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托于都市,形成了一大批反映都市生活的文学作品,为我们观察、了解都市提供了一个窗口。40年代女性作家的都市文学创作渗透出来的都市文化就是中国都市文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文化空间是传统文化得以产生、存活与传承的时空场域,也称为文化场所。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精神与其核心价值观的象征,是一个完整而包容的整体,具有多样性、稳定性、活态性、差异性等特征。本文基于文化空间概念,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重新建立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适应性,应重视对民间体育节事文化空间的研究和保护,才能拓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空间,并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开发与保护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