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珂 《岭南学刊》2011,(5):105-109
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作为后现代哲学的代表,在解构方法论的指导下,丰富和深化了各自的思想理论;同时,它们把解构论的纯粹思辨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拓展了解构论的理论和现实领域,客观上也暴露了解构论过分关注文本语言和话语游戏的非现实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还原历史的语境——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军 《青年论坛》2005,(1):134-137
先锋派作家苏童的长篇小说<米>具有鲜明的新历史主义性质.在80年代末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思潮传入我国,苏童在创作中先锋性的实践了这一流派的创作方法,完成了对"历史的文本性"、"逸闻主义"、"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等新历史主义元素的实践.通过对"米"这个"权力"的隐喻物以及主人公五龙一生的描绘,还原了一个关于历史的真实语境与氛围.表现了构成历史的基本元素--谋夺与占有,从而展现了一种崭新的关于历史的叙述观念.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的批评方法,其强烈的历史解构意识、一体化的"文化诗学"主张及反主流、反权威倾向,使其带有鲜明的后现代色彩,被毫无疑问地划归于后现代思潮阵营之中。然而,其看似先锋的面貌下却隐藏着对人性无限关注的现代情怀。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在我国其由冷到热、由弱到强的过程,恰是中国女性小说从初醒崛起到繁荣辉煌的时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中不仅有着鲜明的印记,而且带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正因为这种关系和这种气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与世界女性小说创作有着一种灵动的关系.本文将从拼贴原则的运用、身体写作策略、边缘化的写作路径、与通俗文化的结合等几条创作路径中,探寻当代女性小说如何颠覆男性中心主义历史传统、解构传统创作方法以构建女性文学的后现代气质.  相似文献   

5.
文本·时间·阐释——新历史主义叙事阐释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春慧 《求索》2008,(11):170-172
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以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为掌门大橐,是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的集大成。本文通过对新历史主义尤其是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的研究,对历史叙事中历史阐释的可能性、阐释层面和阐释模式进行解析,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如历史小说,咏史诗,叙事散文等)的历史解释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周山  覃建军 《求索》2010,(7):207-208,26
在西方文学史上,文学批评理论历经了实证主义、形式主义、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几个理论形态。在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之前,西方文学批评几次转折,始终没有摆脱文本分析的泥沼,新历史主义则通过"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概念促成了文学批评从释解文本转向观照历史。于是,"历史是什么"的问题便成了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在新历史主义看来,历史是可以被构建的。构建历史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文本化与文学虚构性相联系的过程。通过文本将文学与历史联结起来,这正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于是,通过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互文性考察、并注重文化的话语权研究就可以解决"新历史主义文学何以实现"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克勇 《前沿》2010,(9):198-200
考察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中的中国艺术因素,挖掘其在古典诗词化用以及意象性思维方面浓厚的"中国风格",另外,与新历史主义小说有关的丰富的文化症候也是本文论述的重心所在,鲜明的南国风情和密集的民国故事叙事既与当代的文学和文化症候相关,也可以看出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国风格"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转型。总体看来,他的创作转型是机智的,是值得肯定的。在创作后期,他将作品的主题由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表现了他在创作中对“人”的关注由孤立走向全面。小说回归趣味性和故事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他开始将现实和历史结合反思,作品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余华的转型,启示当下文坛: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承担厚重的社会历史责任,拯救并发扬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依然是文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台湾在1987年“解严”前后进入了一个文化转型期,彼时威权时代的意识形态统一体已然松动,新的本土主义论述正在集结但尚未占据主导地位。本文以这个时期的台湾后现代思潮及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尤为关注那些以历史书写为主题的小说文本,这些文本以语言反省与形式解构为起点,反叛写实主义的美学观,质疑本质主义的历史真实观,不仅挑战前行代的美学主张,也解构逐渐凝聚为新威权话语的本土论述。通过对文本的审美形态及其意识形态表征的分析,本文试图指出,出现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台湾后现代历史叙事文本是一种对意识形态统一体的松动非常敏感且及时作出反应的话语,是意识形态统一体松动后文化危机和思想危机的表征,这些文本以瓦解历史的方式传达出特定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0.
雍青 《求索》2007,(5):159-161
1990年代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叙事存在着自我解构的危机。一方面文学史叙事通过对文学史“断裂”的弥合来完成一种对文学史总体图景的描绘,另一方面通过对新的文学对象的开掘,将历史爆破出来,从而承诺一种对历史真实的想象。然而前者将历史客观化,后者将历史主观化,都存在着消解历史的危机。既回到文学本身又回归历史的深度是超越这些悖论和危机之路。  相似文献   

11.
陈君慧 《求索》2010,(7):178-180
西方的反对阐释学理论与南宋诗学中的反诠释思潮前后相距约7个世纪,但是由于艺术思维、艺术意识、艺术品质上的相通,他们在诗学特征方面表现出隐性的遥契,具体可概括为:消解作者的意图,通过强调"风格"和"味"回避内容,关注感觉和体悟。从根本上说,前者是对西方传统庸俗释义之风的彻底反叛,是对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后者是对有宋以来"尚意"阐释学的颠覆,是对知识主义、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解构,二者都具有解构性质。  相似文献   

12.
陈君慧 《求索》2011,(4):188-190
明代诗歌阐释学相对于宋诗学来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个重要表征即是诗论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月镜花"之喻,形成了明代诗歌反诠释反笺注的阐释倾向;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提出了反对阐释学理论,其主要特征是反对哲学层面的本体论主义和传统的内容说,二者在诗学特征方面表现出隐性的遥契,具体可概括为:消解作者的意图、回避文本内容和关注感觉和体悟。从根本上说,前者是对西方传统庸俗释义之风的彻底反叛,是对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后者是对有宋以来"尚意"阐释学的颠覆,是对知识主义、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解构,二者都具有解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尽管小说与散文都有各自的文体规定性,但在鲁迅小说中存在非常明显的由小说文体向散文文体进行"越界"的现象,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散文精神。向散文越界于鲁迅来说是一种非常"自觉"的行为,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从西方小说那里得到启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身上深厚的中国古典散文积累。具体来说,鲁迅小说在"情真"、"意丰"、"言杂"三个方面表现出向散文回归与交融的趋势,它们带来了鲁迅小说突出的抒情性、复调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其结果,就是产生了现代新型短篇小说——散文化小说。  相似文献   

14.
马越 《求索》2013,(10):128-130
“历史诗学”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具有不同于西方文论之新特质。“历史”在历经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新世纪历史小说演绎后,逐步解决了历史真实与人性真实、题材与方法、价值立场与意识形态的对接问题。小说叙事中力图建构的历史诗学,更多地表现为不同的作家依据一定的历史观念、文本风格和修辞方式书写社会各个生活层面历史的一种文学叙述法,这种文学叙述法及其建构将跟随小说的发展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5.
刘进军 《青年论坛》2009,(3):131-133
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完美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合起来,达到了历史的本质真实和艺术形象真实的内在统一,焕发出“真实”的光芒。首先,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以重大的历史真实事件来结构小说;其次,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塑造了一批真实的历史人物;最后,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在文本中营造了真实、浓厚的历史氛围。  相似文献   

16.
田燕  胡健 《求索》2013,(8):164-166
美国印第安部落的文化是厄德里克作品的主要创作主题,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以创作小说尤为见长。西方文学通常关注于超越原始,而“回归”是印第安文学所注重的,表现为对土地的回归、语言的回归.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聚焦印第安人们的真实生活。这表现出与西方文学完全相反的主题。厄德里克的作品里的人物角色都是贴近生活,是生活中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真实反映。在厄德里克笔下,在生活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大环境下所塑造的人物角色都充满了信念、力量和恢复力。她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公正和救赎。  相似文献   

17.
台湾“新乡土小说”延续了“乡土文学”反思现代化的社会批判功能。它通过描绘地理地景、乡土风俗等书写策略来积极建构“地方性”,以分割“现代化”话语的整体性;塑造了“废人”形象系列,用颓废者的否定姿态传递对现代社会的反叛意识;同时以奇谭浪漫、神秘鬼魅的后现代审美意识疏离主流论述、质疑历史正典和文化正统。但其疏离现实的消极立场、悬置价值判断的保守态度以及解构叙事的书写策略又消耗了其社会批判的针对性与批判强度,导致失焦、乏力的空虚状态。  相似文献   

18.
张娟 《求索》2011,(12):210-212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市民小说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物质理性的特征。它包涵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至上,一是趋时求新。物质至上就是用物质的标准取代道德和情感的标准,导向实用主义;趋时求新表现在现代市民小说上就是从写作对象到叙事策略都不断求新求异,表现在文学生产过程上,就是商业化追求。物质理性价值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正确认识物质理性价值观,有利于当下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现代法权的发展始于16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法权体系经历了从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到分析实证主义法哲学的发展路程。从现代法权的概念解构出发,着重分析了现代法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外化表现,即意识形态化和技术理性化,进而指出了现代法权的异化性质所在。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主义是上世纪初从西方史学界传入我国的一种重要的史学理论。近年来,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指导下,作为一种研究和应用的具体方法,历史主义渐成共识,并被逐渐运用于当代史志研究领域。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方法以求"历史"地、"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是当代史志研究中应予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