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中西文论杂语共生态与中国文论的更新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顺庆  王富 《思想战线》2004,30(4):75-77
中国现代文论的体系建构一直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大话题 ,在传统与现代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中 ,文论话语转型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而在为寻求整合、转型所进行的中西方文论对话中 ,学者们怀着不同程度纠合在一起的学理冲动与情绪冲动 ,就对话的意义、过程、机制、影响因子等论题形成了众声喧哗。为此 ,本刊特约请老、中、青三代学者就上述问题撰文汇成一组笔谈 ,意欲管窥当下文论研究之态势  相似文献   

2.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4,30(4):74-75
中国现代文论的体系建构一直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大话题 ,在传统与现代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中 ,文论话语转型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而在为寻求整合、转型所进行的中西方文论对话中 ,学者们怀着不同程度纠合在一起的学理冲动与情绪冲动 ,就对话的意义、过程、机制、影响因子等论题形成了众声喧哗。为此 ,本刊特约请老、中、青三代学者就上述问题撰文汇成一组笔谈 ,意欲管窥当下文论研究之态势  相似文献   

3.
刘艳青 《前沿》2010,(19):198-200
在各民族文论逐步走向交往与对话的今天,文论的相互译介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而术语的翻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颇具特色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中的部分术语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石,中外学者对其广泛关注并积极进行研究和译介。但从笔者研究的几个译本来看,由于文化语境不同,其中的术语翻译仍难以避免地存在歧义与误解,有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必要。本文从中西方文论比较的角度就《文心雕龙》术语英译问题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期推动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与西方进行实质性对话。  相似文献   

4.
赵玉 《求索》2005,(12)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从提出到现在十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具误导性的命题。一方面,它把“现当代文论的失语”偷换成了“古代文论在现当代的失语”;另一方面,则把“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偷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从而才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混乱,并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误导性后果,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误导我们错把中国古代文论看成新的当代文论的本根;二是使学者们几乎都把研究的重心定位在古代文论及其现代转换上,反而忽视了“重建中国当代文论”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5.
“风骨”论是“龙学”研究的一个迷团,学界对其的阐释说法不一,难有定论,折射出中国文论话语现代转换的历史问题,在西方文论、前苏文论及比较文学视野中“风骨”得到不同模式的阐释,表现了中国文论话语在现代性追求与民族性彰显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6.
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不断思索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说在“古代”范围里 ,中华民族的学术思想对世界贡献多多 ,比世界其他民族毫不逊色 ;那么到了近代和现代 ,譬如就限定在近一百年左右 ,而且限定在美学和文论这个领域 ,中国学者对世界有些什么创造性的学术贡献呢 ?俄国学者拿出了“俄国形式主义” ,英美学者拿出了“新批评” ,法国学者拿出了“结构主义”以及后来的“解构主义” ,德国学者拿出了“现象学”、“存在主义”、“接受美学” ,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等等提出了他们关于资本主义晚期艺术文化的“西马”理论……那么 ,中国学者拿出了…  相似文献   

7.
始于《中国社会科学》的“苏谷之争”,集中的焦点是如何看待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的功能。谷书堂等学者有感于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日见突出的作用,不仅强调“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在价值形成中都发挥各自的功能”,而且断言资本生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草案涉宪争议观点评述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权法草案调动了宪法学界和民法学界最主要的学术资源进行了一定的对话和讨论。在“违宪论”与“合宪论”之间,各自所持的理由很不相同。物权法草案最重要的争议是其中的涉宪争议,这一争议既暴露了部分民法学者宪法意识的淡薄,也暴露了部分宪法学者以“理想宪法”或“观念宪法”替代“现实宪法”的理论操作。涉宪争议的实质是民法的法治主义与宪法的宪政主义之争,法治与宪政的辩证关系还没有被学界充分厘清。  相似文献   

9.
跨文明研究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跨文明研究必然表现在多个学科领域,渗透在文化与学术的方方面面。本期我再次约了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余虹教授、四川大学蒋晓丽教授及博士生谭佳、王积龙,就“跨文明研究”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余虹教授的论文专就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不可通约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跨文明比较诗学中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也正是我多次提出的“异质性”问题。中国与西方文论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在基本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和文论话语上是从根子上就相异的(而西方各国文论则是同根的文明)。这种异质文…  相似文献   

10.
李旭琴 《桂海论丛》2009,25(6):55-58
随着传统公共行政向现代公共治理结构转型,官僚体制下的“独白式”体制的逐渐解体,话语垄断权的打破.建立在民主参与取向、责任取向、正义取向、回应取向和伦理取向基础上的公共治理价值体系初步形成,开始走向“对话式”体制。在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的“互主体性”关系中践行公共治理价值体系,是实现行政哲学由独白走向对话的必然路径与选择。  相似文献   

11.
王岳川 《思想战线》2005,31(4):62-65
在东西方文化冲突日益严重的今天,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精神和身份立场问题,成为汉语文学的重要问题,其基本症候表征为“六多六少”:线性时间观多而境界空间观少、西方话语踪迹多而中国身份少、解构话语多而建构精神少、大众消费话语多而注重文化精品少、热衷于非文学多而关注汉语文化圈的文学少、肉身意义关注多而知识个体的立场关注少。我们应该在中西文论对话基础上,坚持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坚持人类只有在体用之争方面,走向人类之体、世界之用。  相似文献   

12.
王晓岗 《求索》2008,(11):167-169
叶嘉莹融合中西文论,建立以“基准说”为理论内核的比较诗学体系,对“境界说”作了转化和补充,降低了中国古典文论的接受和使用门槛,使其具有现代意义。以“基准说”为依据阐发古典诗词中蕴藏的感发生命的力量,使古典诗词成为现代社会中审美化人生的重要媒介。叶嘉莹立足传统文论,正确处理古典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产生新的理论生长点,实现了古典文论的更生之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一千多年前的东方的知音论与当代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将这两种异质文明中的文学理论进行一番对话,让其“相互言说”,相互参照,在互补互证中求同存异,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有关读者文学接受反应的材料进行清理、挖掘、研究和阐发。因此,本文力图从核心概念与范畴差异的挖掘研究中,寻找一种不同时空和文化背景之下的相遇,在找出共性的同时,敞开被共性所遮蔽的差异性(求同与寻异在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以期能激活当代文论,并使这些概念、范畴可以在现代化转型之后运用于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传统的诚信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在传统文化中“信”与“义”紧密结合。“信”随“义”走,“义”与“利”相分离,并与“利”相对立。当市场经济及其基本范畴——“利”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的时候,人们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承认了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把赚钱赢利认作合理合法。然而,在商品交换中,为了实现交换价值,必然形成一股强烈的经济冲动。这种冲动,就极有可能引导人们形成利益追求是合理的、可以取代甚至践  相似文献   

15.
佛教的“圆”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与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外来的印度佛教“圆”观与中国固有的“圆”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圆”观念。然后是这一中国化了的佛教“圆”观念,又通过激活和强化中国人的“圆”观念的方式,以三种途径参与到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中去。在经过文论家们的一番诗学化的改造和转化之后,佛教的“圆”范畴就转变为了审美的文论“圆”范畴了,“圆”也就因此而由一个普通的词,升华为一个文论的审美范畴了。  相似文献   

16.
王德兵  佴荣本 《求索》2013,(5):131-133,8
霍松林和卜松山是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两人研究的主要倾向性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问题切入上的差异、研究思路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的差异。霍松林以本土化的视野和国学的功力着力于唯物辩证的阐发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挖掘到了叶燮诗歌“言志”之本体:卜松山以文化自觉之视野和文论的身后理论根基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范畴阐释.咀嚼到了叶燮诗歌在“缘情”之“怎是”。他从更加广泛的古代文论历史长河中去寻觅和凸显《原诗》的思想体系以及体现“诗歌的本质和诗人的品质”的批判话语,力求在叶燮诗论中挖掘“缘情”的因子.以寻求古代文论价值实现之可能性,以期实现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7.
权绘锦 《求索》2008,(3):164-166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影响,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相一致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刘文良 《求索》2005,(1):146-148
面对“全球化”,中国文论要走出“失语”的窘境,首先,就要求文论研究者认清形势,摆正心态,树立自信;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本,立足于原创性的文艺批评,以文艺批评作为文论的生长点;要善于从文化研究中汲取营养,在保持文艺研究独特性的前提下,让文艺研究跳出纯文本、纯文艺、纯审美的研究,在大文化的背景下研究文艺问题,以拓宽文论发展的空间;重视译介,强力输出,也是我们的文论迈向全球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2004年8月23-25日,由北京市政府支持、北京大学承办的“北京论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33个国家不同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参加了主论坛和考古、艺术、哲学、历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政治、经济、法律、国际关系、教育、信息传播、社会学、管理学等14个分论坛的研讨。性别和谐与共同发展问题在本次论坛中得到了广泛关注。除了在各学科的分论坛中学者们就性别问题研讨外,大会还在社会学分论坛中专门开设了主题为“性别和谐与发展”的专题论坛,为中外学者面对面地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开辟了平台。虽然由于…  相似文献   

20.
小说艺术中对话观念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 ,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 :其一是由言语对话向思想交锋的对话性的转变 ,其二是由言语表层的“显”对话到言语深层的“潜”对话 ,其三是由思想交锋到文体交错的对话。本文旨在讨论传统“显”对话到现代“潜”对话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