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李敏 《中国审判》2012,(1):54-58
在国外,社会学者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取一块草地,将其划为几块分给牧羊人,但在中间留下了一块作为公共用地,每一个牧羊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结果,一年下来,被划分给个人的草地被有计划和节制地使用,而作为公共用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无论是环境法学界还是环境实务界,都期待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能尽快在我国建立。被称为我国海洋环境生态损害赔偿第一案——"塔斯曼海轮"案件(以下简称"塔"案),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研究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有些学者对该案的环境公益性仍有质疑。所以,对于这一事件的环境公益性剖析还有待进一步辨明,以助力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李有观 《检察风云》2010,(21):44-45
海滨家园 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毗邻波罗的海,风景优美,环境好。这个地区因为被别的国家包围而成了一块"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是俄罗斯联邦西部最大的一个地区,外国国界和波罗的海国际水域将其与俄其他地区完全隔开。在北部和东部,加里宁格勒州与立陶宛共和国接壤;  相似文献   

4.
环境犯罪与生态伦理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以生态伦理的视角来看,环境犯罪在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联系中被赋予新的特征,即是环境犯罪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一种表现行为,是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侵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利益与权利,否定环境、资源的内外在价值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改进环境犯罪刑罚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这就迫使许多国家强化对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推行"犯罪化"和"刑罚化",中国也不例外。如何使刑法对环境的保护更有力度、更能有效地规制环境犯罪就是我们亟待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的环境刑罚制度的改进做一些思考,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力求刑法对环境的保护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独玉洁 《法制与社会》2011,(22):202-202
现今,网络已成为公众发行新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对于传统的著作权法上的"发行权"能否以及如何运用到网络环境中,提出了可供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网络环境下发行权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目前的相关司法实践着手,论述网络环境下发行权适用中所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环境问题是人们很关注的问题,人们生存的世界如今正在一步一步的恶化,即使政府已经很重视治理环境问题,但这些并没有扼制住环境的恶化,我们依然生存在很恶劣的环境中,每天呼吸着受污染的大气,喝着加入漂白粉的地下水,住着有甲醛的房子,这一切的一切都昭示着,人类并不幸福,我们该怎样"幸福"呢?这是我们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环境社会自治作为社会自治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与法治之间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社会自治与法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私法自治对环境社会自治亦能接纳和渗透;环境的"软法"之治更体现了环境社会自治与法治的契合。  相似文献   

9.
"后代人权利"直接保护的对象是地球环境,而不是后代人的人身和财产利益;与地球环境这一权利客体相对应的"后代人权利"的真实主体是整个人类,而不是所谓的后代人;并且,"后代人权利"的重心及其实现都在于人们普遍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如果从权利视角观之,"后代人权利"实质上就是人类整体对地球环境所享有的权利,即人类权利,而非"后代人"的权利。认清"后代人权利"的人类权本质,对环境法理论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实践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彦妮 《法制与社会》2011,(11):230-231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文化带来的宽领域、多层次的冲击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极大挑战,加上目前高校网络文明建设过程中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以及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素质的缺失也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增加了新的难度。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如何驾驭、使用网络环境这把"双刃剑"?如何创新在网络环境下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探索一条行之有效地高校德育模式,既是当务之急,也成为高校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致命缺陷,也是我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环境行政违法"按日计罚"制度和环境犯罪"按日计罪"制度是弥补此法律缺陷和遏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当今世界有少数国家通过立法对环境犯罪"按日计罪"制度作了明确规定,美国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尽管环境犯罪"按日计罪"制度与我国传统刑法理论有颇多冲突,但是我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借鉴环境犯罪"按日计罪"制度。  相似文献   

12.
杨建学 《法律科学》2010,28(2):71-78
自环境权理论在我国提出以来,关于环境权的各种主张纷争迭起。从统合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类—自然"环境系统来看,环境权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的综合性权利,通过人对环境的直接支配关系、环境在人与人之间的间接分配关系和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可体现出来。环境关涉整个人类的利益,环境权体现了人类利益的共同性,而"人类—自然"环境系统中环境权的发展趋势之最终路径是宪法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立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相关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也应与时俱进,在环境犯罪中设立过失危险犯,引入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坚持生态法益之上,是我国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李慧玲 《时代法学》2010,8(2):11-16
"排除危害"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这一立法模式既引起了学术的纷争,又带来了司法判决的不便。事实上,它应是环境侵害排除的一系列责任的总称,它既包括了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中民事责任的"排除危害",也包括了环境行政责任中的责令停业、关闭等。我国应将排除危害责任在环境民事责任形式中类型化,将其分为完全排除侵害、部分排除侵害和代替性赔偿三种责任形式,并规定相应的适用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以来,浙江省温州市以"转变作风、优化环境"为主题,以密切干群关系为核心,以破解难题、简政放权、治庸治懒为重点,以解决"群众办事难、工作推进难"为落脚点,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转作风优环境”专项活动,并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6.
原静 《法庭内外》2011,(5):41-42
物业公司是居民长期的生活伙伴,二者本应是良好合作的双方,物业公司为小区居民提供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小区业主则有偿享受物业服务,然而现实中双方却屡屡成为"冤家",口诛笔伐甚至拳脚相加。一般而言,双方的龃龉主要集中在小区绿化、小区卫生、治安环境及私搭乱建等几个方面,大多数都与物业公司的"当做不做"即"不作为",或"作为不当"有关。  相似文献   

17.
殷敏 《中国司法》2011,(3):86-88
自2006年实施"五五"普法以来,江苏省镇江市以争创"五五"普法全国先进城市为目标,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普法工作,创新高效地完成了"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推进"法治镇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市跨越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一是有力有序。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司法局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以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了"唱红、打黑、亲民"活动,坚持将"唱红、打黑、亲民"活动与"服务转型跨越、创优发展环境"活动、"作风整顿、素质提升"活动、"矛盾排查化解"活动等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贴近民心,顺应民意,全力打造法治新环境,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在创优发展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可以是与被诉事项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任何人",其诉讼功能或目的是为保护环境公益,救济环境本身的损害。环境侵权诉讼则是为救济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进而造成的人身与财产损失,是对私益的救济。作为应对环境侵权等大规模侵权的群体诉讼制度的代表人诉讼和集团诉讼,具有公益影响的表象,但其制度设计的主要功能在于诉讼经济与效率,是有组织地对单个诉讼的组合,究其性质仍属于"私益诉讼"。  相似文献   

20.
徐德瑞 《中国监察》2010,(17):63-63
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同志在其《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讲了个"一块木头"的哲学,读后深受教益。"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