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周克林 《求索》2010,(2):214-216
文物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重要见证。“五利后”是东汉时期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的特殊随葬品上的一种铭文,研究该铭文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到目前为止,具有“五利后”铭文的文物已出土四例。对于“五利后”铭文的含义,鲜明先生在《再论早期道教遗物摇钱树》一文中认为“五利后”三字应分为“五利”和“后”两个组合,分别意指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方仙道代表人物栾大及其后人。然而,经我们考据,这种解译尚为不妥。我们以为,“五利后”铭文中的“五”字应该是指“五铢”;“利后”者,即利于后之意也,希望子孙绵延、昌隆也。正确解读“五利后”铭文对研究汉代乃至我国诸朝代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义利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 ,这个字 ,在卜辞中就有出现。在西周彝器文献中 ,它的意思是“犁” ,殷周之际 ,“利”主要被用作宗教概念取“吉利”之意。一直到春秋中期 ,才赋予“利”以经济含义 ,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学意义的概念 ,用作“财货之利” ,也就是物质 ,即物质利益。它有两个方面的社会内容 :一是指“私利” ,即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新兴势力和私家大夫的个体利益 ;二是指“公家之利”、“利以求民” ,指公利 ,利民。这两个内容 ,在当时主要指前者。义 ,这个字 ,在卜辞和铭文中也已出现。殷周之际 ,义字的本义为“仪” ,也就是“威仪”的“仪”。到春秋时期 ,义字…  相似文献   

3.
义、利及其关系问题,是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在我国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精华,倡导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既受“利”即物质利益所支配。又受“义”即道义、理想、信念等所驱动,分别成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义”与“利”虽分属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对义、利及其关系的主张虽有差别,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贵义重利”、“见利思义”和“取利于义”的义利统一观。  相似文献   

4.
原成成 《求索》2013,(10):116-118
功利主义是近代西方社会最主要的伦理思想流派之一。其对“利”的强调正好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墨家思想颇为相似,很多学者因此将二者视为同一种理论。然而它们对于“利”概念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在关于“利”的判断依据、“利”的内涵、公利与私利的选择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功利主义与墨家强调“公利”的主张,在现代这种只重视自身私利而忽视公共利益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兵 《长江论坛》2008,(2):83-88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根基,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潜在看法。“义”是荀子思想体系里至高无上的道德意识形态。荀子充分肯定了“利”以及人的“欲利之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他认为义与利总体上呈一种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的伦理规定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关于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途径,荀子提出“学”、“行”、“积”、“尽”四途,并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礼、法于此的强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上篇《“正其义”与“谋其利”如何一致》一文谈到的那场辩论中,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一方被另一方提出来的问题难住了,这便是如何按照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回答关于“利”的问题。主张“正其义而谋其利”的一方振振有词地问:你们口口声声地说正其义不谋其利,那么,你们为社会做了好事以后,有关方面给你们发奖金,你们拿不拿?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一方不无勉强地答:你们所说的现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谋利,一是得利。做好事并不是为了谋利,而得利是做好事的结果。为了谋利而去做好事是不对的,这就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相似文献   

7.
理性的二因素与科学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清胜 《求索》2007,(2):125-127
人的理性包含有逻各斯和努斯两个内在因素,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基本形式。受此规定,科学理性也是由其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而实践理性又包括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矛盾的方面。科学理性这一特殊的结构,使科学不仅在其理论旨趣上具有“学”与“用”、“知”与“行”的二重性,而且在其实践功能上具有“利”与“义”、“福”与“德”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以往关注育儿实践的母职研究和关注全球化的育儿知识传播研究,本文通过“本土市场化”这一框架来分析不同阶层的母亲在与蒙台梭利育儿知识的互动中所形成的不同主体,以及她们在本土情境中对蒙台梭利育儿知识的吸纳和运用情况。本文发现,不同阶层的女性在“激烈的教育竞争”和“兴起的育儿市场”所构成的本土社会经济环境中,从自身不同的经验出发,对来自西方的蒙台梭利育儿知识进行部分吸纳和利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主体:城市中产女性形成矛盾和焦虑的“蒙氏妈妈”主体,农村务工女性则形成“不专业”的“蒙氏育婴师”主体。前者通过社群支持和“选择性吸纳”蒙氏育儿知识来缓解自己的矛盾和焦虑,而后者则通过“工具性使用”蒙氏育儿知识来完成工作和促进家庭发展。二者的回应策略也成为以蒙台梭利为代表的西方育儿知识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滑坡似乎是近年来呼吁得较多的社会焦点之一,有人将这种现象归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其主要的根据有两点:其一是“利”、“欲”的过度膨胀导致唯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其二是个体原财的过度膨胀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唯我主义。这些根据似乎也能在现实中找到印证:为了一个钱字,许多平常的事如公共汽车上让坐,扶老携幼,见义勇为等等变得稀奇起来;而许多不平常的事如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行贿受贿人情冷漠等等反而变得“流行起来”。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怎么衡量“利”、“欲”以及>个体原则”膨胀的度?因为“利”、“欲”以…  相似文献   

10.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是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说的两句话,两句话出于同一种思想,意思是强调要坚持儒学的义和道,而不必去讲求什么功利。董仲舒所代表的思想,是儒学中关于义和利、道和功之间关系的一种正统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的所谓“义利之争”中,属于比较保守、同时也是不切实际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在很长的时期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人们产生影响,直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有人存在着模糊认识。前不久,一则电视新闻播放大学生的辩论现场,一方主张“正其义而谋其利”,而另一方主张的却正…  相似文献   

11.
利己主义者的智慧是一种小聪明,虽然可以暂时得利,但这种利总是有“害”相跟随 有美德的人,是在爱人中爱已,在利人中利己,在使众人快乐中获得自己的快乐 “因民所利而利之”的德政是惠而不费的。使美德成为每一个人的操守.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2.
肖凌 《人大建设》2006,(7):25-25
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对这种立法立规背后的“部门利益扩张”现象,人们为之忧虑,又为之无奈!依我看,这种“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象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抢劫,是一种打着法制旗号的明目张胆的抢劫。它以“法律的名义”,粗暴地从百姓那里夺利、夺益,肥了某些权力部门及其所辖的垄断性利益集团。举  相似文献   

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与其所反对的“公共人”假设一样,都是一种极点式的人性假设,它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必然存在限度。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来看,人性是介于绝对自利与绝对他利两个极点间,是一定条件下的“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相统一的“线段式人性”。按照“线段式人性论”,公共管理中的人应是对多种利益权衡的“比较利益人”。  相似文献   

14.
“义”和“利”的关系,是个十分古老的话题。改革开放15年,要求党员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也差不多讲了15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认为共产党员在党性修养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仍是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精神     
人的精神体现某种“人格”、表达某种“境界”;既是一个“支柱”,又是一个“动力”。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精神的功能我们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高度的精神文明、道德文明。我们深切地感到越是在人们热心于经济、执着于物利的时候,越需要精神家园,越不能没有高尚的人格、情怀和生活。因此,现代人重物利亦应贵精神。  相似文献   

16.
“红苹果”点点利商贸集团是一家采用股份制的民营商业连锁企业。1996年中旬,新开张的“红苹果”及其所宣称的“五点利”在北京城里曾经轰动一时,并且在商家与经济学家中掀起一场“五点利可行不可行”的论战。仅在一年以后,“红苹果”就被迫歇业,留下高达3000万元的债务,被传媒炒得沸沸扬扬。“红苹果”如何从“红极一时”到“债台高筑”?从它的兴亡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发展历程 一、“红苹果”开业,红极一时 1995年11月,“红苹果点点利商贸集团”在北京西城区工商局注册登记,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企业性…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传统的诚信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在传统文化中“信”与“义”紧密结合。“信”随“义”走,“义”与“利”相分离,并与“利”相对立。当市场经济及其基本范畴——“利”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的时候,人们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承认了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把赚钱赢利认作合理合法。然而,在商品交换中,为了实现交换价值,必然形成一股强烈的经济冲动。这种冲动,就极有可能引导人们形成利益追求是合理的、可以取代甚至践  相似文献   

18.
孔子之“义”作为一种道德行为准则,试图解决日常生活中个人与社会、利益与道德、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正确理解孔子之“义”的深刻含义,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给予现代诠释,对于我们正确处理道与义、利与义的辩证关系,实现“信义”与“权义”、知“义”与行“义”的统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灭扫利” 的气相色谱定性分析方法,得出用毛细管柱分析“灭扫利” 的气相色谱分析条件和定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污染空气、影响交通、破坏植被、危害人类健康——沙尘暴的种种危害显而易见。在很多人谈“沙”色变的同时,科学界出现男一种声音:“从整个地球环境来看,沙尘暴并非百害无一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