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鑫扬 《学理论》2013,(15):118-119
大多数法理学家认为,法律推理可分为形式法律推理和实质法律推理,形式推理解决的是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而实质推理解决的是结论的合理性,二者在个案中的结合将体现既"合法"又"合理"的价值追求,这样的判决结果将会真正得到双方当事人的自觉履行,使法律得到当事人及社会公众的尊重。将浅论形式法律推理与实质法律推理的统一,及其在"贾正喜侵权案"中的完美演绎。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
沈宗灵先生曾提出:"没有法律推理就没有法律适用"。法律推理作为特定法律工作者推导和论证司法判决的证成过程和证成方法,已为司法实务部门广泛认可并成为维护司法公正不可或缺的有力武器。广义上的法律推理以狭义法律推理、事实推理以及判决推理为三种类型及阶段,承担着维护司法公正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3.
逻辑方法就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方法。对义务性法律规范多个规范词进行逻辑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义务性法律规范在立法、司法、执法中的理解和应用。立足现实,应重视其在新法研究和实践中的适用,加强其明确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肖顺武  张晓玲 《学理论》2010,(11):121-122
韦伯的《法律社会学》型构了"在社会中理解法律,在法律中理解社会"的意象。"形式理性的法"与"实质理性的法"是韦伯有关法律最为原创性的思考。韦伯推崇形式理性的法,但对于素人裁判的解构性作用,韦伯并没有一味地否定而是展现出一种辩证的灵活。素人裁判对法律形式理性的影响是显著的。韦伯有关重视法律形式理性的思想对我国法治的深层建构具有规范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律保留原则旨在规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权限分配,其价值体现为有助于保障人民民主原则的实现,有助于保障法治国家建设,有助于保障公民基本人权.我国行政法学界,应充分认识到法律保留原则在现行行政法治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借鉴国外成熟理论的基础上,理清该项原则的含义及价值、适用范围及界定标准、适用密度等问题,反思法律保留原则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中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我国的法律保留由宏大的制度安排转化为具体实质的法治,以建构起法律保留的有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图形推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类的智能而言,抽象推理和形象推理缺一不可,而图形推理是形象推理非常重要的形式。积极、深入地开展图形推理规律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智能的本质、进一步开发人类的智力潜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图形推理是以推理为主、其他思维方式为辅的综合性思维过程;图形推理的有效性既考虑图形在空间形式结构上的联系,又考虑图形与图形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图形推理的结论有些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图形推理培养的是发散型思维。图形推理可以分为必然型和或然型、确定型和不确定型、直指型和意谓型、平面型和立体型等多种不同的推理形式。图形推理具有重要的创新功能。  相似文献   

7.
法律思维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时,依据法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具有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认定事实的证据性、使用法律的规则性和思维语言的专门性等特点。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法律思维。法律思维在社会转型期的政府治理语境中体现为形式法治优于实质法治、程序优于实体、理性优于情感和契约优于控制。  相似文献   

8.
王菲菲 《学理论》2012,(14):142-144
形式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法律推理观事实上均有赖于一种一般科学模式下的法律推理观,即把法律视为支配所有案件结果的规则和逻辑。惯例主义下的法律推理观对比了法律命题和经验科学命题,提出了判断重要性的方法,从而建立起其自身的法律推理观。然而,其核心概念"惯例"并未有效地解决重要性判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法治推进的过程中,法律的数量日益增多,立法、司法活动就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形成法律歧视。法律歧视就实质而言是针对某一特殊社会群体的不公平、不合理、排除性的法律行为或制度安排。在形式上有政治性、政策性、行政性、技术性和文字性法律歧视之分,其中,政治制度安排、立法体制错位、实验性立法影响和精英者歧视意识是其产生的具体因由,而审慎法律预设,加强政策建议、完善救济程序,是当下反对法律歧视必须要重视的。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2)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基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思想,提出了溯因推理。作为唯一一种提供新的概念的推理形式,皮尔斯把它作为与演绎和归纳相并列的、不可或缺的三大推理形式之一。但是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形式的扬弃,皮尔斯在由假说推理过渡到溯因推理的过程中,溯因从独立的推理形式转变成为科学方法论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陈蕊 《学理论》2010,(21):64-65
社会发展日益迅猛、形式逐渐复杂,立法技术也随之不断提高,法律原则在法典中的数量和地位逐步上升,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越发显著。法律原则作为法律的要旨与目的的凝练,其主要机能在于顾及具体案件,使法律适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并且引进变迁中的伦理观念,指导法律解释和推理,补充法律漏洞,合理限定自由裁量权,使法律能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实践其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12.
"法德合治"是对中国传统"礼法合治"的扬弃,是对西方"唯法治论"的超越,强调法与德的内在一致性。科学把握"法德合治",一方面,应当认识到"法德合治"是对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涵括:在立法上坚持实质法治优先,把道德规范作为形式规范的前规范;在法律实施上则须坚持形式法治优先,把道德作为解释法律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法德合治"意在表明"德"是理想主义法治和实用主义法治的平衡器,要在理想主义法治与实用主义法治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迥异的刑法解释基本立场,形式解释论者秉承罪刑法定原则的形式理性,承认立法缺陷,提倡司法克制,主张利用实质解释的出罪功能,保障人权;实质解释论者注重法益保护,强调要灵活解释法律,不因刑法本身的局限性影响刑法的适用,力图追求实质正义。在审查逮捕环节,应坚持形式解释论,摒弃实质解释论,正确理解并坚守罪刑法定原则,以实现审查逮捕价值与功能的复归,保障"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加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援助制度的实质是从形式正义到追求实质正义,具有责任主体的政府性、工作的统一性;范围的广泛性、实施人员的多样性、法律责任的严格性。法律援助是保障基本人权、诉权平等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弘扬平等、正义、公正等法律理念;是建立法治的需要;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设实践中存在立法层面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法律援助法;法律援助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公民综合素质不高;法律援助缺乏经费保障,办案质量不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远远不足等问题。加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设需要提升法律援助立法层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法律援助的认识;积极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法律援助服务人员体系。  相似文献   

15.
蒲杰 《理论与改革》2013,(1):160-163
长我国公司登记的实践表明,单纯的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都不符合我国的现状。《行政许可法》确立的实质审查原则,已悄然被司法审查确立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审慎审查原则所取代。形式审查和对基础法律关系的真实性进行审查,是审慎审查原则的基本内容,必要注意是该原则的灵魂。将公司股东确定为登记申请人,以及对虚假登记的利害关系人给予必要惩处,是完善我国公司登记审查制度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判例法机制的唯物史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经济权利义务关系,道德、习惯与法律等是其社会规范的外壳形式,生产方式实质是取得社会规范外壳的生产关系与水平相对不变的生产力的统一。诸多社会规范中,法律的力量最为强大,但生产关系欲取得法律规范的外壳存在一个可长可短的时滞,与单一的制定法机制相比,最先接触到先进生产关系的判例法机制有效缩短了生产关系法律外壳取得的时滞,具有显著的效率优势,判例法机制的引入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考虑到生产关系的动态性,文章认为在设计判例法机制时必须建立先例更新制度,以便及时淘汰过时先例,及时确认最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国际私法理论中,法官在涉外民事法律选择中主要依据司法三段论的方式来确定准据法,然而,在法律论证视野下,涉外民事法律选择不仅仅是寻找准据法的过程,同时也是法律选择正当化的过程。法律选择正当化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通过冲突法内部证立的方式来证明法律选择的形式有效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冲突法外部证立的方式来实现法律选择的实质有效性。为了进一步规范法官的法律选择行为,应该为法律选择的正当化设定合法性、合理性、客观性和融贯性四个标准。  相似文献   

18.
在法律方法的范围上,学界存在不同的界定。传统的法律方法,即建立在萨维尼集成的解释理论基础上的法律方法,是狭义的法律方法。而要想明确法律解释的概念,必须先谈立法的概念,而立法又涉及"法是什么"这一问题,这又与哲学和政治学对接了,这方面,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先贤对后世的三大法学派影响甚大。在掌握了各学派的对法律解释的见解分歧之后,我们立足于萨维尼的学说分析,法律解释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立法者的原意,得出这个所谓的"目的"包含着多层次的含义的结论。最后,我们通过思考法律推理的过程,可以得出法律解释的存在意义,起到补强大前提,使得最后的推理结果尽可能合法、合情、合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不确定性"是指法律无法为法律纠纷提供一个正确答案.法律不确定性问题可以分解为法律渊源的不确定性、法律解释的不确定性和法律推理的不确定性.自从20世纪初美国的法律现实主义者提出法律不确定性后,法律不确定性问题便成为法律理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法律不确定性要求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心应当从立法转向司法.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现代法治来源于两个传统,即英国式的法治和德国式的法治国。英国式的法治在关注如何通过议会的立法赋予英国资产阶级意志以法律表述,也即法的合价值、合目的基础上,要求依法律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而德国式的法治国对法律的创制并不怎么关注,所直接关心的是“法律的解释选用以及国家行为在形式上的合理性”,即所谓的形式法治。鉴于德国的法治国实践留给世人的纳粹独裁专制的梦魇,50年代,德国的法治国理论被加以改造,力图使形式的法治与实质的法治统一起来。因此,当代法治论式不仅要求法的权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