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法德合治"是对中国传统"礼法合治"的扬弃,是对西方"唯法治论"的超越,强调法与德的内在一致性。科学把握"法德合治",一方面,应当认识到"法德合治"是对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涵括:在立法上坚持实质法治优先,把道德规范作为形式规范的前规范;在法律实施上则须坚持形式法治优先,把道德作为解释法律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法德合治"意在表明"德"是理想主义法治和实用主义法治的平衡器,要在理想主义法治与实用主义法治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党校系统法研会第五届年会于1999年6月在自贡举行。本次会议对邓小平法治思想及其发展: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涉及的有关理论及实践问题;对党校法学教学如何在“依法治国”中发挥作用展开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邓小平法治思想及其发展(一)什么是“法治”的问题围绕着传统的“法制”与“法治”之争,提出法治乃法律的统治,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二是指法律和制度实施执行状况;三是指法律和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基本原则,即法治原则。而作为法治基本内容的法治原则又包括四方面…  相似文献   

3.
"法治国"概念是德国19世纪法学家的创造,为了能在主权归属问题上寻找一条中间道路.他们解决的方式是将国家政体问题与法律秩序问题分离,从而回避对主权归属问题的回答.这与德国19世纪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1848年三月革命是德国"法治国"概念发展的重要拐点.自此革命后,论述"法治国"的法学家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形式法治国"概念,而不是"实质法治国"概念,更重视行政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实证主义法学家的方法论为他们的这种转向提供了灵感.英国"法治"理论的首位系统阐述者戴雪却用《英宪精义》一章的篇幅认为行政法与"法治"不相容,戴雪的主要错误在于没有区分"裁量"与"专断".对德国"法治国"概念起源、流变的分析有助于中国发展起一种合理的法治理论.  相似文献   

4.
王震 《求知》2008,(1):42-43
一、法治、和谐社会的内涵 (一)法治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法治的内涵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法的普遍遵守.即法律高于任何权力、任何其他规范、任何个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不承认有法上公民或法上团体:良法的实体(内在)价值,即良法的实体内容,指法律必须保障自由、平等、权利等基本人权;良法的程序(外在)价值,即形式,通常指:法不溯及既往、法的明确性、公开性、法律的普遍性(不得制定针对具体个人的立法)、不矛盾性(法律不得相互矛盾)、法律的可行性、法律的安定性等等;基本制度原则,包括国家机关分权制衡制度、司法独立制度、司法审查制度等。  相似文献   

5.
周祖成 《行政论坛》2004,1(6):82-84
WTO的法律制度是基于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和西方的法治传统,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法治原则的价值要求。适应WTO的法律制度,不在于法律条文在形式上的改变与调整,而在于价值理念的协调与一致。同时,WTO对各成员的核心要求在于行政行为的法律调节,在于行政法律制度法治化。在适应WTO法律制度的过程中,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行政法治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与方面。  相似文献   

6.
法治理性是"法治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合规律、合目的、合真理,构成法治理性质的规定性和现实价值。法治理性的基本要义重在五个方面:一是宪法、法律至上。宪法和法律必须在事实上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绝对权威。二是以法治替代人治。法治永远优于人治。在公正的法治社会,法律不是工具而是"法之统治"。三是以人民权利制约政治权力。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政治权力则为法治的客体,它必须接受体现人民公意的法的统治和约束。四是以契约自由驱逐天然自由。以规则取代无序,以简约取代复杂,以理性约束行为。五是以法治文化建构公平正义。全社会信仰法治、推进司法正义、法治成为公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法治文化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7.
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从各国实践来看,控股公司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国有控股公司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组建的具有特殊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由国家授权在一定范围内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国有控股公司在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新加坡、意大利、奥地利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被广泛采用,对推动和调控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的国有控股公司的考察,论述国外国有控股公司的三种组织形式,其管理原则与方式、发展趋势以及成功运作所依赖的因素等。一、国外国…  相似文献   

8.
方明 《团结》2009,(2):45-46
德国是欧洲大陆法系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法治传统。早在德意志帝国时代,其法治建设便蔚然可观。一战期间游学这个警察国家的张君劢悉心研究时局战况,被房东怀疑是特务而告发,来传讯的警察立于屋外守候,这给张君劢留下深刻印象:即使骄横的帝国警察也不是随便可以进屋抓人的。纳粹时期的德国部分因受传统法律实证主义“恶法亦法”的思维影响,抽空了法治的精神内涵,在执法的名义下践踏人权,玷污了法治的名声。  相似文献   

9.
王亚红 《学理论》2012,(12):79-80
法治国是现在每个国家都积极追求的国家形式,其基础是自然法还是法律实证主义。自二战以后,法律实证主义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自然法却又再次复苏,成为了完美的代名词。自然法虽然较实证法更接近正义法(上帝法),但是其发展依赖于复杂的社会背景,毋庸置疑的受到政治的约束和利用,受到人类认识局限的影响。在追求法治国的当下,自然法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0.
自然法精神即正义具有普适性,它不因民族和国度而异。现代法治要素所包含的价值理念离不开自然法精神,这是现代法治国家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在现代国家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借鉴传统自然法精神可使我们获得很多教益,从中引出的人权保障、法律至上、权力制约等一系列宪政装置对于现代法治的确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协调发展已成为法学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建设,运用现代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去指导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实践。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包括遵守规则的法治意识、程序公正的法治思维、捍卫民主的价值理念、控制权力的法治要义、保护权利的文化取向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加强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使党规国法更好体现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李辉 《行政论坛》2008,(5):67-68
比例原则最早出现于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使之完备.从法律思想的角度看,比例原则是正义的表现形式之一.比例原则以人权保障为最高价值追求,强调在达成目的的手段的副作用过大时可放弃目的的追求,是法治国家原则之一.比例原则的适当性、必要性和均衡性揭示了行政权的实质,同时,比例原则体现了行政法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方略。要实现法治国家,其前提是宪政,而宪政的核心特征就是对国家权力的法律限制,要建立有限的、负责的政府,防止专横的、滥用职权的和绝对的统治。我国宪法从组织、职权及活动原则等方面,对行政行为作了最高法律形式上的规定,从而为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法官的选任   德国法官的选任与中国相类似而与英美等国不同。德国允许年轻人从事法官职业,但并非所有的年轻人都可以当法官。德国的法律职业同高等法学教育相统一。年轻人若要从事法律职业 (无论检查官、法官、还是律师 ),必须要有在大学学习法学的经历。没有受过或者没有完成法学高等教育的人只能从事辅助工作。因此,在德国,若想成为一名职业法官,唯一的途径是进入大学法律系接受正式的法 学教育。为了保证所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全日制高等法 学教育成为德国法学教育的唯一形式。   学生通常要经…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奋斗目标已被我国宪法所确认,这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中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依法治国所具有的法理蕴义是非常丰富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它有不同的含义。本文试图从制度的层面上对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问题做一探讨。本文把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界定在法律的制定、解释和执行过程中所应符合的法治原则层面上。不涉及理念层面的法治,即法治价值的合理选择与定位等问题。据此本文认为,在我国,构成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应有以下六项:一、人民主体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16.
法制指的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它侧重于典章制度方面的规定,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指整个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活动和过程,即依法办事,通常又称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它属于方法范畴,同时它又是相对人治而言的。可以说,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制,但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实行法治。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她为在“法制”基础上实行“法治”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极大的可能性。但是,历史向我们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实行法治的国家。我国现在的法制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法…  相似文献   

17.
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法律传统遭受了冷遇,人们热切关注的现代法治精神在本土的成长举步维艰.面对法治所处的困境,我们有必要转换思路,放弃对中国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进行单纯的"统一"抑或"同一"的整合,回避二者无益的价值争锋,强调它们在差异下的共存与融合.在尊重中华民族法律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现代法治精神的精华,使中国当代法治建设既有具有普世价值的现代法治精神的指导,又有根基深厚的中国法律传统的伦理支撑,引导法治国家,走向伦理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法治实践中,中国逐渐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权力限制模式,即在依法治权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内法规的控权功能,从而形成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共同限制权力的“双笼关虎”模式。“双笼关虎”模式是权力限制法治化的中国式表达,表现出显著特征与优势,即实体标准上的更严格、调整范围上的更广泛、责任配置上的更周延、实施执行上的更高效、价值取向上的更人本,为更有效破解权力限制的法治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现代法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程序法治.有无正当法律程序是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相对于实体法律和非法律程序而言,正当法律程序具有形式性、补充性、正当性和法定性等特点.就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而论,正当法律程序是权力制衡的必要机制,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是法律公正的客观要求,是法律价值的现实载体.设定和实施法律程序必须遵循公正性、公开性、平等性、中立性和合理合法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6月5日美、苏、英、法宣布分区占领德国全境,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和苏战区分别成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这些事件引发了国际法学界关于1945年德国的法律地位问题的争论,即1945年德国作为国际法上的国家是否因上述事件的发生而继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