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多发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对未成年被害人关注较少.这不仅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更不利于犯罪预防.从未成年人保护角度看,预防未成年被害人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针对被害人的第二次被害、第三次被害分别做出立法完善、司法规范、心理干预以及国家补偿的应对,以保障被害人从被害经历中恢复并重新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2.
犯罪被害预防就是根据易被害人或称潜在被害人自身存在的个性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他们实际遭受犯罪侵害.应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完善监护制度,强化监护人职责,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被害;加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增强其自觉预防犯罪被害的意识和能力;消除和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被害.  相似文献   

3.
犯罪被害预防就是根据易被害人或称潜在被害人自身存在的个性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他们实际遭受犯罪侵害。应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完善监护制度,强化监护人职责,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被害;加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增强其自觉预防犯罪被害的意识和能力;消除和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被害。  相似文献   

4.
"二次被害"是在犯罪发生后被害人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被迫引起被害回忆并感知外界负面回应而产生的痛苦。由于身心发展处于弱势阶段,未成年人在犯罪被害后往往会产生超出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后果。中小学校园侵害事件具有场域性特征,未成年被害人在处置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媒体等方面的"二次伤害"。为防止未成年人受到"第三次被害"而产生"恶逆变",学校、家庭、媒体、医疗机构,尤其是司法机关应坚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最大程度地避免未成年被害人在社会生活和司法程序中受到"二次被害"。  相似文献   

5.
随着未成年人在性方面受到侵害的情况日趋严重,为了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防止被害人的逆向转化,减少犯罪的潜在因素,稳定社会,加速社会环境净化,大力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心理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开展未成年性被害的心理预防工作,应在加强未成年人性知识教育,提高他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整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即情境应变能力、情绪调适能力训练,认识事物分析判断事物能力的训练,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刑事被害人的“第一次被害”源于犯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由于刑事追诉机关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当和社会力量对其保护不够,刑事被害人还会“第二次被害”。适当改变刑事追诉机关的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庭审程序,并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是防治刑事被害人“第二次被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成为刑事被害人的现象日益严重,但实践中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却不尽如人意,从而使得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变得非常现实和迫切。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应该采取不同于一般被害人的保护制度,有必要在预防和司法实践中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情况设置一系列独特的制度以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亲职教育即研究如何教育父母,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以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和顺利社会化的一门学问。从易被害时空、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及被害后果等方面做好亲职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未成年人被害预防的意识和能力。应从加强亲职教育的专门立法、提高家长亲职教育意识、建立亲职教育的专门指导机构、扩充亲职教育的内容及丰富亲职教育的实施方式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亲职教育在未成年人被害预防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犯罪与被害是一对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具有因果制约性而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被害人的个人情况包括被害状况、职业身份、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经济状况,案发所在地点、场所、时间与被害人的关系,为何被罪犯选中等,分析被害原因,有利于选择正确的侦查途径,缩小侦查范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命案基数较大,命案被害人较为集中,形成易被害群体。命案发案的时间和地点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被害预防从潜在被害人与既然被害人被害趋势及各类被害情况出发,避免各种被害性原因和条件的产生和存在,防止、减少潜在被害人被害。而在一定时空内,采取一定的措施、手段、方法,从而达到减少命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儿童成为刑事被害人现象的突出,使得儿童被害人保护变得迫切。儿童本身的特殊生理特征和其在案件中的惟一性、亲历性,是儿童被害人保护的必要性所在。尽管刑事被害人保护已有一般性原则,但针对儿童的特殊性,还应有一系列独有原则,体现对儿童被害人的特别保护。为落实儿童被害人保护,有必要在刑事司法过程中针对儿童的情况设置综合救治制度以及特殊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被害预防在犯罪预防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犯罪人或潜在犯罪人为中心的犯罪预防和以被害人或潜在被害人为中心的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体系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犯罪的发生,都是犯罪人与被害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以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去分析和理解被害预防才是全面的、科学的,才能充分发挥它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被害人学术研究的发展,被害人权益保障已成为刑事政策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被害人救助制度刚刚起步,很多方面都不健全。完善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建立被害人救助基金,平复被害人与被告人的矛盾与仇恨,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之实证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2005年665件刑事案件的研究表明,在实践中,很多犯罪和被害人的过错有很大关系,被害人存在明显的过错,对犯罪的引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刑事被害人具有的这类过错,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性犯罪案件中办案人员对未成年被害人存在多次询问、问题设置不当、缺少必要心理疏导等问题,对此情况如不予以充分重视并及时修复,则会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理产生二次伤害。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儿童心理学、法律语言学等相关理论,设计一套适合未成年被害人身心特点、可操作性较强的询问模式,能够帮助未成年被害人尽早走出心理阴影。  相似文献   

16.
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国家对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又没有得到充分赔偿的被害人或其近亲属.通过法律程序给予一定补偿的制度。我国应当在探讨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制度发展史、理论依据和功能价值等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构建中国特色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对被害人的研究是对社会犯罪现象的一个研究角度,犯罪与被害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二者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研究被害人的心理演变,提高防范被害的意识,减少被害的发生,亦即减少了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被害人参与方式选择异化表明的基本态度和评价折射了检察机关司法信任危机的存在,被害人参与异化冲击了检察公信力的基础并愈演愈烈形成了"多米诺骨牌式"恶性循环!困局反思已为当务之急,通过系统分析刑事诉讼被害人对检察机关信任形成过程心理外化模式演绎和信任转向的具体方式,被害人参与异化影响检察公信力的动态过程,被害人参与异化对检察公信力的冲击等,解构了被害人参与异化和检察公信力缺失的内在实质联系。  相似文献   

19.
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作出不批准逮捕或者不起诉决定,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即告终止,在法律上排除了犯罪嫌疑人的存在,致使被害人无法通过诉讼程序获得赔偿。在检察环节,对刑事被害人进行国家补偿,既保障了被害人的人权,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被害人作为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如何在量刑改革中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是维护被害人主体地位的体现,而如何确保被害人适度有效地参与量刑程序更是在量刑改革中维护被害人权益的重中之重。被害人有权独立参与量刑程序,而有效参与依赖于量刑建议与量刑诉讼证明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