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思想政治价值的正确认识是高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继续发挥其和谐价值外,它的应用领域及内涵也不断得到拓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人际交往关系、人类自身的身心关系、家庭关系等领域的诸多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个人的身心和谐与家庭关系和睦。  相似文献   

2.
丁祥艳 《世纪桥》2012,(3):72-73
社会和人的发展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功能表现为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认同、社会共识的形成,渗透生态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等方面实现其"和谐"功能。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协调系统,包含三大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的本性回归,人与人的和谐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现实的延伸,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三大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人们达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宣传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人们能了解和谐社会中存在矛盾的普遍性,有利于理顺情绪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能证明其有用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科学论断,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本性回归,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现实延伸.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取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功能的实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向和行动指南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促进个体身心和谐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诉求之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和谐的功能和作用表现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健康的价值理念,帮助社会成员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引导社会成员树立竞争与合作共存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绝不是就关系论关系的窠臼性、静止性关系,而是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动态融合的特征,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一个融动态性、和谐性于一体的统一体。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仅要辩证看待微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对立统一,而且要从宏观维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真涵义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4,(8)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绝不是就关系论关系的窠臼性、静止性关系,而是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动态融合的特征,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一个融动态性、和谐性于一体的统一体。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仅要辩证看待微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对立统一,而且要从宏观维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真涵义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支持失衡的工业文明的教育是失衡的教育,而支持和谐文明的教育只能是和谐教育。所谓和谐教育,就是由于实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而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型式,这种教育型式将有效地促进个人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和谐教育的目的在于运用和谐智慧和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人们不适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走和谐发展道路,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亲生态人口是符合和谐发展要求的人口类型。为了实现和谐发展,推动向和谐文明的转型,和谐教育必须担负起培养亲生态人口的历史使命,大力推进亲生态人口的发展和反生态人口转化。  相似文献   

10.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家庭这一特殊的场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品性,也具有其个性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个性或特殊性主要为"隐性"。从必要性、理论依据及社会现实三个方面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可能性进行论证是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仍需提高自身的凝聚力,提升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者理性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公共责任意识,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有效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和谐思想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普遍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的身心和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要求人们“和为贵”,互相容忍,互相尊敬,和谐共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文化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等思想;在人之身与心两方面,儒家重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要求人们重视生命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儒家的这些思想精神无疑对缓解和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失衡和矛盾提供了智慧的源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如何开发而不破坏,从而为…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新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或政治保证作用,在经济领域的激励和协调功能,在文化领域的传承和濡化功能,能够很好地起到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公民素养及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迅速发展的今天,必须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合理地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既需要主客体间的和谐,也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将人本理念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因素进行优化,才能有效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中和之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维度在根本上即浓缩为政治价值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的载体是通过立体层面的社会来实现的,它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多重结合创建了天然的和必然的全面和谐,在层次型的社会体系中,研究政治价值合法性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问题,并在理论和实体结构中通过广义和谐调整优化出来,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文领域内取得全面进步、达到真正繁荣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宏伟 《世纪桥》2008,(5):99-100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有效性原则是大学生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认同的理论基础。实现和谐性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指明了新的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坚持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之间的动态的、和谐的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有效性原则是大学生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认同的理论基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之间动态的、和谐的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浅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美烨 《世纪桥》2009,(1):70-7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最终目标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应与时俱进,发挥其价值功用,追求一种“和谐价值”,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