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隋炘原 《法制与社会》2010,(17):294-294
我国在对待劳动关系上向来侧重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利益,但是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利益均衡,以实现公平、正义。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在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同时也尽量追求劳动双方的利益平衡,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反规避劳动合同法律行为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法制与社会》2012,(19):239-240
《劳动合同法》制定之初的目的在于劳动者权利的保护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的平衡.自其实施以来,劳动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由于劳动法律体系的不健全、追责机制的不完善等使得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规避劳动合法的规定,最终导致劳动合同的所追求的目标未能完全实现,我们在探讨劳动者权益保护时便要从反规避劳动合同法律行为入手,通过对规避行为及产生原因的分析寻得更为有效的反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3.
郭蕾 《法制与社会》2012,(36):269-271
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劳动法中诸多原则性问题得到了实质的确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倾斜的天平”也因其落实了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原则而逐渐得到平衡.经济的极速发展致使岗位需求日益扩大,客观上提供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摩擦、纠纷的机会,全国各级法院劳动纠纷受案率直线上升.其一方面体现出《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为劳动者提供了有效的救济途径,同时也体现了国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但其中不乏个别劳动者利用劳动法的倾斜保护原则“有力武器”侵害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4.
周宝妹 《河北法学》2006,24(1):141-144
作为劳动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主体,用人单位可以说是组成整个劳动法大厦的基石之一.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工资格,享有用工权利,履行用工义务的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因用人单位的类型、规模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在执法过程中,不因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而有所差别.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冲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更多的体现为联合.尽管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己任,但这种保护应该建立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利益平衡的基础之上.用人单位的各项权利义务都应当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利益平衡为前提.  相似文献   

5.
处理好劳动争议纠纷,不仅是平衡与协调劳动关系的需要,也是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利益的需要,更是维护劳动关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那么,如何有效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由个案看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阮秀 《律师世界》2001,(8):31-34
劳动争议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劳动争议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不妥善处理这些争议,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势必影响劳动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合法权益同样需要加以保护,以便其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因此劳动争议要求合法、公正、及时处理,以防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矛盾激化,产生不应有的后果。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又称劳动争议处理体系,是指由劳动争议处理的各种机构和方式在劳动处理过程中的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所…  相似文献   

7.
劳动者单方预告解除劳动合同集中体现了劳动法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但也给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保护带来威胁。违约金规范和适用的混乱、竞业限制协议的无限制带来了现实中双方利益的进一步冲突。《劳动合同法》的新规定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双方权益保护方面找到了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通过对现行劳动合同制度进行大量补充和修改,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实现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利益平衡.但是其施行却受到极大阻碍,不少企业纷纷通过集体裁员、劳务派遣、工龄归零等种种方式规避劳动合同法的适用,为何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会遇到重重阻碍及如何保障劳动合同法的顺利实施,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太月 《当代法学》2013,(4):107-113
劳动违约责任在劳动合同制度中已经得到确立,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制度功能,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责任分担,就有必要对劳动违约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将免责事由等与违约责任相关的配套制度予以厘清。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具有的不平等性及劳动违约责任二元归责原则的存在,决定了情势变更、不可抗力、债权人过错及免责条款等作为劳动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有着其独特的适用特点,并且在适用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倾斜保护劳动者,但又要兼顾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董文军 《当代法学》2011,(6):99-104
从1994年《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到2007年《劳动合同法》制订实行,我国的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制度逐渐发展完善,补偿范围有所扩大,补偿标准逐渐统一。经济补偿制度内容的变化反映了立法者对于其制度功能期待的加强。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劳动者由于自身的弱势性,因用人单位不履行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履行不当所受到的损害通过合同法中规定的违约责任的救济措施无法获得补偿。这就要求通过一种新的责任承担方式来保障劳动者的合同权利,经济补偿制度应运而生。其存在的制度功能主要是为了弥补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劳动合同无法顺利履行时劳动者所受到的损害。经济补偿制度功能的变化必须符合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过倾斜保护达致利益平衡,否则制度功能的发挥必将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劳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及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一般要承担劳动法和劳动行政规章所规定的强制性法定义务,而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则一般承担合同约定的义务。因而劳动立法在设定劳动违约责任时,对劳动者应以过错责任,对用人单位应以严格责任为归责原则确定违约方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约,不仅应对劳动者承担违约补偿责任,而且应承担劳动行政责任。劳动者违约,则应根据劳动者违约时的主观过错状态以及用人单位由此所受实际经济损失等情形,确定其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2.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终止后 ,用人单位常常要依照法律规定 ,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关于这种经济补偿规定适用的前提是劳动合同的存在 ,并且劳动者无过错的情况下劳动合同解除或劳动合同终止 ,其常常以劳动者工作时的月工资收入为标准来计算。  相似文献   

13.
对职务发明成果归属的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修改的专利法在职务发明成果归属问题上确立了合同优先原则,这是相对的进步,但我们应更进一步,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确立在本职工作中或单位交付的任务中作出的发明创造,应“归于”发明人和单位共有,而仅仅利用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应直接“归于”发明人个人所有,单位享有优先有偿实施权的新制度。  相似文献   

14.
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与劳动者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班天可 《法学研究》2012,(3):105-125
我国学界的多数观点认为雇主责任是无过错的替代责任,而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9条不以雇员的侵权责任为雇主责任的要件,并规定轻过失的雇员可以免责,与替代责任说的原理相矛盾,因而遭到学界的批判。于此相对,我国司法实务界多认为雇主责任是过错责任,学界与实务界在问题意识和基本立场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结合对德国、日本和英国的比较法研究,笔者发现,纯粹无过失的雇主责任是不存在的,替代责任并非世界法律发展的潮流。雇主责任的本质是组织过失责任,其根源在于雇主在企业组织上的瑕疵,因此雇主责任的成立无须以雇员的侵权责任为要件,倘以之为要件反而会招致诸多弊端。雇员的轻过失只是雇主组织瑕疵的衍生物,为雇主的经营行为所吸收,雇员可以从赔偿责任中解放出来。"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9条体现的正是劳动者解放的法理。  相似文献   

15.
员工竞业禁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尚元 《现代法学》2007,29(4):76-82
员工竞业禁止之理伦基础是普通法上雇员之默示义务及现代产业扩张、产业竞争压力增大而形成的客观环境。员工在职竞业禁止在普通法系中表现为雇用期间之约定俗成,即雇主忠心事主是其义不容辞的默示义务;员工离职竞业禁止制度的设计,需权衡用人单位利益与劳动者就业权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中经济补偿金的定性及其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保华 《河北法学》2008,26(5):43-48
作为劳动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经济补偿金在性质上应当是用人单位对员工被动解除劳动关系进行帮助的义务化或法定化。在经济补偿金性质的立法讨论中,用人单位帮助义务说最集中地体现了社会法的立法思路。劳动者层次的差异性反映出了劳动者由"抽象人"向"具体人"的转变过程,应该是经济补偿金制度重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魏倩 《科技与法律》2014,(3):360-394
劳动者人格保护是现代劳动法上的重要内容。从以恢复劳动者之对等人格的集体劳动法律发展伊始,劳动者如何获得法律上"人"之对待,是促使劳动法发展演进的动力来源之一。我国劳动法上的劳动者人格研究甚少,基本停滞于"劳动者尊严"的保护原则宣誓上,其中,劳动者的健康隐私,在近年社会运动过程中获得了反歧视法上的保护。然而,无论是何种劳动者隐私,均属于劳动者人格权的范围,应当从劳动者人格权保护上予以正视。以日本劳动者人格保护中的健康隐私保护为例,其在实体法和判例法上的经验,可为我国劳动者人格保护问题的研究深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蒋云蔚 《中国法学》2012,(3):95-102
在雇佣纠纷中,雇员的医疗隐私为讼争焦点之一。究竟应赋予雇员隐私权还是赋予雇主知情权,取决于雇员隐私利益与雇主知情利益之间的衡量。而利益衡量的标准须符合戴维·米勒所谓的应得工作的原则。当雇员的医疗信息与雇主的经营成本有关,雇主知情权优先。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禁止就业乙肝检测,虽符合就业市场的分配正义,但应明确规定允许乙肝检测的特殊行业;并且,这一规定不应推广至艾滋病检测。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widespread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the workplace in China, employers’ right to monitor and direct employees has often been abused, raising a number of disputes over the infringement of employees’ right to privacy in terms of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China must urgently develop an appropriate approach to balancing these two conflicting interests. However, there is currently no coherent and uniform regime gov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employees’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China. The primary legal source on which employers can rely is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Chinese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Law (PIPL), which offers three lawful bases for employers’ processing of their employees’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se bases are employee consent; “necessity for the conclusion or performance of an employment contract”; and “necessity for conduct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ncerns have been expressed regarding the reasonabl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three lawful bases under the PIPL. First, it is both legally and practically problematic for the PIPL to rely so heavily on employee consent. Second,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other two lawful bases relieve employers of the duty of notification and, if so, how to safeguard employees’ right to know. Third, the ambiguous standard of “necessity” requires clarification.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hina should adopt many elements from EU law, while US law should be only followed in relation to the standard of “necessity”. In relation to employee consent, the EU approach is preferable to the US approach. As the EU approach does not generally regard employees’ consent as a lawful basis for the processing of their information and uses the other two lawful bases as alternatives to employee consent, this approach better reflects the customary practices of employee subordination and employer control in China. In contrast, US law deems employee consent to be an absolute general defense to the tort of privacy violation and adopts an employer favoritism approach to balancing these two conflicting interests, which is not appropriate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n relation to the scope of necessity, three tests taken from the EU and US approaches should be considered by the Chinese courts. In addition, when process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other two lawful bases, employers should safeguard employees’ right to know through collective contracts concluded with labor unions or employee representatives under the Chinese Labor Contract Law, which would effectively address employers’ arbitrariness. Ultimately, these changes would produce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employees’ right to privacy in terms of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employers’ need to subordinate and control employees.  相似文献   

20.
曹艳春 《法学论坛》2006,21(3):101-106
雇主的保护照顾义务在我国学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世界各国对其性质也有不同的认识,本文在梳理其各种认识的同时,分析了赋予雇主保护照顾义务的法理依据,阐述了雇主保护照顾义务的内容及违反义务的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