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鄢斌 《理论月刊》2004,(3):159-164
在以城市和工业为重心的制度模式下,农村社会的治理模式也一直被我们假定为现代化的一个因变量,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被捆绑在一起,法制现代化也被当作一个整体的概念为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潜意识所认可,在主流舆论为我国公众法律意识的高涨而兴奋的时候,湖北农村的村民法律意识调查却反映出一个与现代传媒的狂欢并不合拍的结论,农村的制度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政府推进就可以制造出来的。现代化大潮下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制度层面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进程。这提醒我们,法制现代化有必要采取一种城市和农村双向推进的路径而非现在所推行的整体一元模式。  相似文献   

2.
田宏伟 《前沿》2009,(12):58-60
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过分注重法律体系和法律条文而忽视了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结果造成公民对法律尊重、对法治的信仰意识缺失。不尊重法律、不信仰法治已成为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障碍。通过扩大立法过程的民主参与范围、重视执法公正等措施,可以培育公民尊重法律、信仰法治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正处于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法治呈现出了创新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既受到传统"地方性知识"的影响,又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情况极其特殊.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其对少数民族地区村民法律意识形成与变迁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环境、高校管理模式、法律教育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整体状况不尽人意。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除了改革法律课程教学之外,还应加强大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大学生法律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张红锋 《新东方》2015,(2):38-42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是海南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法治建设是这项系统工程的一块基石。法治建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它的内容涉及法律制度建设、法的实施与遵守等各个层次。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法治建设成功的保障。从海南国际旅游岛法治建设的现状来看,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必须把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作为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卢燕 《人民论坛》2013,(11):117-119
农民法律意识是我国法律意识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环境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法律知识量少、法律信息获取途径单一,法律意识整体呈现表层、模糊的状态.因此,结合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区域特征和农民群体的现实需求,探索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建议和对策是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关键词。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法律意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法律意识的途径;认为法律意识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法律意识培育的现实基础,二者是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和努力建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离不开国民法律素养的普遍提高.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民法律知识比较匮乏,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究其原因,这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我国法制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都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攀升,引起了社会的密切关注。为了有效抑制和预防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找出其犯罪的原因是抑制和预防犯罪的重要前提。本文就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对江西省某县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非常淡薄。为预防和遏制农村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重视学校教育,还要重视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普及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10.
法律意识与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的基础;法制建设是培养法律意识和强化法律的培养基和助推器;公民的法律意识与国家的法律建设互为作用,互为依存等。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法治的保驾护航。农村法治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法治主体性问题。农村法治主体性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农村法治主体缺位原因有文化观念、经济和社会因素。从近期看,农村法治主体建设应注重法治主体性建设的现实性、实效性、针对性。从长远看,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最终立足于农村的教育和经济。  相似文献   

12.
加强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与依法治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巫文勇 《前沿》2005,(8):138-139
文章在对我国落后的农村法律建设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了农民法律意识淡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如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加强农村法制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燕 《人民论坛》2010,(10):90-91
大学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希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养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中应当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周庆峰  张梅龙 《传承》2009,(14):98-99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离不开国民法律素养的普遍提高。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民法律知识比较匮乏,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究其原因,这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我国法制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都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肖仕刚 《人民论坛》2014,(2):126-128
在非经济现代化领域中,法治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法治,法治的开展以一种法律主治的新文化——法治文化为基础,而法治文化的形成又离不开法律文化的进步.构建先进的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是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6.
刘淑满 《人民论坛》2011,(12):108-109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儒家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法治不完善的制约是造成农民法律意识较低的原因。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经济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方面的立法,加强执法,深化农村司法改革,不断加强农村普法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李刈 《人大研究》2002,(3):25-26
一、普法教育是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法治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一个法治国家中 ,公民都有较高的法律意识 ,人们知法、守法 ,甚至把法律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信仰。因此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 ,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起不到作用甚至形同虚设。而公民法律意识中的知法守法观念、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及法治信念是可以通过教化而现实的。在公民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是法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我国自 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人治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缺乏法治。在人治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一直实行人治。另外,传统法律文化重刑法、行政法,轻民法、商法,导致国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因素导致许多国民法律知识较少甚至缺乏、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欠缺。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国民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律意识的确立都是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儒家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法治不完善的制约是造成农民法律意识较低的原因。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经济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方面的立法,加强执法,深化农村司法改革,不断加强农村普法工作。  相似文献   

20.
徐翼 《人民公安》2014,(24):1-1
<正>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刻在公民的心里。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重要的内驱动力,是促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法治社会相当于法治中国建设工程中"建设工人"的合成,它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浓厚的规则意识,按照设计好的规制和要求去完成每一个步骤,只有这样法治中国的浩大工程才有可能建成。所以从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