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拷讯,又称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中国古代拷讯的主体呈现出广泛性,具有审判权的主体也就具有了拷讯的权力。拷讯对象包括人犯、告人和证人。拷讯的启动包括以刑讯替代刑罚和法定必须刑讯的绝对启动,以及必须因为拒不供认、合理怀疑或连署审批的相对启动。拷讯的实施限度有:时间限度、刑具限度、次数限度和执行人限度。拷讯的终结指的是拷掠的停止,其原因为拷讯实现了预期目的,或者拷讯因为被刑讯人死亡、大赦、无罪、"赃状露验"或"限满"而没有继续的必要性。拷讯的责任体系包括绝对及相对的无责任;以及因为拷掠致死、锻炼成狱或违制拷掠而产生的相应责任。  相似文献   

2.
拷讯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拷讯 (即刑讯逼供 )制度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介绍了历代法律对拷讯制度的规定 ,分析了拷讯制度的特点及成因 ,在此基础上探讨古代拷讯对现代司法体制的影响并提出了从立法上消除刑讯逼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刑讯与拷讯是指使用刑具等暴力手段逼取口供的行为,但并不能代指中国传统讯问技术的全部。相反,古代律法对刑讯、拷讯也有着严格的限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传入和中国法律的大变革,拷讯被逐步废除。传统讯问技术史不应当被简单地视为落后残忍的"拷讯"史,更不应当为现今讯问技术发展所抛弃,而应当是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构建中值得龟鉴挖掘的本土资源,对其理性地思考变与不变。应当改变的是人权保障理念下的讯问方式,不变的是传统讯问技术的"深挖"功能;改变的是依供定案的讯问思维,不变的是从口供中发现案件信息和疑点的价值。从根本上防范冤假错案,不能轻信"零口供"的办案方式,应当理性地看待讯问技术的功能与传统经验,从口供与物证多维的视角去查证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4.
刑讯逼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是刑讯逼供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这里有技术的问题,也有价值取向问题.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文本设计.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应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规则、自白地任意性规则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5.
现代法治理论认为,刑事诉讼的价值应该以人权保障和程序正义为应然取向,但是在我国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功利性质的"工具主义"却成为刑事诉讼价值的主导,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立足于我国现实社会的复杂现状,我们应该对于刑事诉讼价值取向进行重新思考:纯粹的工具性价值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必要对其进行否定性评价;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的保障性价值虽然是现代刑事诉讼价值的应然取向,但是在现阶段的中国法治建设的复杂现状中同样也没有市场,因此必须对两种价值观念的转化进行路径研究。具体思路是,通过制度设计全面"修正"司法实践中我们一向坚持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赋予辩护人以"实质辩护权",以推动刑事诉讼价值理念向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中国刑事司法现代化进程中,刑事和解只能作为传统刑事纠纷原有处理模式的有益且有限之补充,而不能成为主要方式.后现代思潮所带来的多元化视角虽然有其积极的价值,但如果以后现代视角解读我国的刑事和解,会超越我国刑事诉讼尚处于现代化过程的历史阶段,违背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现阶段应当以体现现代法治精神的刑事诉讼理念构建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刑事和解制度亦不例外.刑事诉讼中的刑事和解程序不应挑战传统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它应当是一种司法程序,而非私力救济,需要避免非程序化运作.刑事和解应坚持刑事诉讼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刑事和解原则,应当是与现代刑事诉讼保障权利理念相一致的原则,而不能是一个体现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原则.刑事和解作为刑事诉讼法的公理性原则,应当贯穿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始终.  相似文献   

7.
随着审查逮捕阶段"每案必讯"制度在重庆地区的深入实施,犯罪嫌疑人推翻侦查阶段有罪供述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不少公安民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讯问中产生翻供问题,并不能归咎于"每案必讯"的规定,而应从讯问的技巧、理论出发,在实践中考察效果、查找问题、加强调研,进一步厘清思路、看准原因、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存在刑事申诉权的主体滥用、内容滥用、形式滥用和期限滥用.我国现行刑事救济制度不完善,是基础性原因;刑事再审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模糊,是制度性原因;公民维权意识单向无序上升和国家对申诉权的过度保障,是社会性原因.对刑事诉讼中申诉权滥用给予规制,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申诉权人的权利意识和程序意识,严格规范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9.
自首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从古至今,经历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研究自首制度的历史发展,对当今自首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古代、近代、现代自首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纵向的归纳和总结,以历史和比较的方法,可以对比分析出现代自首制度对古代自首制度在内容等各方面的继承与发展,揭示现行自首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0.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刑法中的一项创举,是旨在保护人身伤害案件中的受害人、追究加害人的法律责任,进而整合社会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由于保辜制度中的因果关系理论与现代理念存在冲突,且没有在现代性法体系中得到解决,保辜制度被以现代刑法理念为基础的刑法典否弃.保辜制度的消亡虽然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其本身蕴含的“被害救助”功能亦被不合理抛弃.通过分析制约现代迁移保辜制度的因果关系因素所在,尝试着在现代刑法理论基础上,重构保辜制度中的因果关系构造.  相似文献   

11.
"同居相为隐"是古代刑法原则,有其自身的历史沿革过程与传统文化基础.其中,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与宗法制度是相共生的.因此,"同居相为隐"这一古代刑法原则的形成与确立有其历史必然性.通过中国古代法与现代法的根本精神的比照可以明了"同居相为隐"原则的内涵.对该原则的历史责难介入了"伦理与法律的冲突"这样一个传统的命题,最终的意旨在于通过考察传统亲伦精神,能够对我们现代的立法精神、价值趋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刑事诉讼的现状决定中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必要性,但是这种改革并非简单的移植西方现代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从诉讼文化的角度出发,先明其精神,后健其体魄.而在诉讼文化上,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理念以及建筑在此理念之上的刑事诉讼制度值得借鉴,但是这种借鉴必须考量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先进诉讼法律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中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审限问题,既传统又现代,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比较法视角。传统是因为审限制度可上溯至唐代,而经过历史大浪淘沙至今仍然存在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当中可表明其具有现代性。纵览其他国家刑事诉讼法,虽鲜有规定审限制度的,但却存在与我国审限制度功能相类似的快速审理制度。近年来,由于超期羁押和刑事审判压力双重作用,刑事一审审限制度的存废问题再次引起学界关注,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保留论者和废除论者各执一词,不相上下。但综观研究成果,均将审限制度的研究局限在法院审理阶段,没有从刑事诉讼的整体出发推动审限制度的改革。本文从刑事诉讼的价值选择和刑事诉讼各机关的权力配置出发,以羁押为视角,分四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指出刑事一审审限制度改革迫在眉睫;第二部分指出羁押的存在使刑事一审审限的存在成为必要;第三部分介绍当前相关改革建议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刑事诉讼整体结构下的刑事一审审限制度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检察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逐步完善,研究分析古代监察制度对我国现代监察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总结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历史出发,通过对古代监察制度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现代监察制度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刑讯 ,在古时同义的说法有“掠”(音亮 )“榜”“考囚”“讯囚”等。从史籍看来 ,拷刑的历史由来已久。清朝沈家本在其所撰的《历代刑法考》中按 :“考囚之事始于何时 ,书传未详 ,《月令》乃周末儒生所纂 ,疑周时即有之也。”[1] (P50 2 )在我国古代 ,刑讯在法律理论上是合法的。刑讯在封建社会各朝的刑法中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譬如在什么情况下用刑 ,怎样用刑等 ,是以制度的形式存在的。但在司法实践中 ,刑讯又分为依法刑讯和非法刑讯。其中 ,后者发生的比率远远高于前者 ,也违背了制定刑讯制度的初衷 ,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危害和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以有效辩护理论为基础而构建起的制度体系是律师有效辩护的重要制度保障。在我国.刑事诉讼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如何保障刑事诉讼律师有效辩护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有效辩护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分析有效辩护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我国刑事诉讼中以有效辩护理论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司法转处对刑事司法裁判权的侵入与阻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刑事诉讼理论导致了一系列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司法转处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制度的生成与运行,直接改变了权力划分的结构与框架,使原本清晰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界限显现出了模糊地带.未成年人司法转处对刑事司法裁判权的侵入与阻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应在其点、线、面上进行全方位改革.  相似文献   

18.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因而,其法律制度也高度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刑事诉讼制度。其中,法官责任制度的建立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历史证明,西周的法官责任制度,是夏、商以来制定的法官责任制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自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各朝制定法官责任制度的基准。它在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刑讯逼供是屡禁不止的问题,危害很大.刑讯逼供的产生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即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专制、集权和把口供作为定案的唯一证据导致刑讯逼供的泛滥;而在当今法制社会,由于警察权力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监督,加上警察工作压力的增大,刑讯逼供就难以杜绝.特别是公民自我权利意识差,公民权利保护机制不健全是现代刑讯逼供的重要原因.在废止刑讯逼供方面,无罪推定原则、人权保障理论、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使刑讯逼供失去了存在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美国的“米兰达”规则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借鉴“米兰达”规则,依法制定我国的证据收集规则,将有可能从制度上防止或杜绝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20.
构建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人保护制度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9条。第85条确立了证人保护制度,但由于诸多原因,这项制度的实施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证人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