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金友 《廉政瞭望》2011,(13):65-65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有“四大文化怪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怪”,而是相当的“怪”。 第一怪是要求吃鸡的冼星海。冼星海是个留法回来的洋学生,刚到延安时,非常讨厌吃小米。后来有人要他为《黄河大合唱》谱曲,他便提出:“必须每天给我吃一只鸡,要不然一行也写不出来。”当时的延安,到哪儿去买鸡?没办法,只得给他买了两斤白糖。他盘腿在炕上,抽一口烟,吃一口糖。只用了6天时间,就创作出这部史上最为激越的民族乐章。  相似文献   

2.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8年冬来到延安,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他政治、艺术生命的新起点。在延安一年半的时光中,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他的创作获得大丰收,这是他40年短暂人生历程中最光彩的一页。追求光明奔延安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出生于澳门一  相似文献   

3.
李晶 《红岩春秋》2024,(3):36-41
<正>李凌(1913-2003),原名李树连,曾用名李绿永,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广东台山人。抗战时期,李凌在家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李凌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其间,他师从冼星海,见证了冼星海《生产大合唱》的创作,并作为二胡乐手,参加了由冼星海主持的《黄河大合唱》首场演出。冼星海对音乐创作的执着和热忱对李凌的创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曾亲眼见到总司令朱德自己装了饭杂在勤务兵中,狼吞虎咽吃了个饱。"194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延安的见闻,改变了他的看法。在重庆,蒋介石请他吃了一顿800大洋的盛宴。在延安,毛泽东则用亲手栽种的蔬菜和邻居送来的一只母鸡宴请他。他当时就感慨":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79年,邓小平的一段话,仿佛是对陈嘉庚感慨的"解密":"我们大家都是从苦里过来的,经历过不少困难的时期……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生活了10个春秋。在延安的岁月里,他住的是延安的土窑洞,吃的是延安的小米饭,穿的是延安的粗布衣,在延安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一位老革命家的情怀,反映了他与延安人民的鱼水亲情。这些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革命和建设征途上奋进。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胡乔木诞辰100周年,也是他逝世20周年。我既在他手下工作过,也是敬佩他做党史学问的"粉丝",去年以来就想写点纪念他的文字。今年适逢延安整风运动70周年,无论在学界还是坊间,对延安整风运动都有这样那样的评论。因此,以参与写作《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的  相似文献   

7.
都怨自己     
《前线》2014,(11)
<正>郑板桥一生,身世穷困、仕途不顺,多才多艺、秉性率真。凭借书画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跻身"扬州八怪"。他以仁立世,以智惊世,以画传世。一句"难得糊涂",警醒无数世人,至今仍被借鉴。其实,他还有一句经典"语录"道理颇值玩味,就是"都怨自己"。板桥才华盖世,跨越三朝,但却过了天命之年始有功名,在山东范县、潍县当了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不畏权贵,深入民间,洞悉疾苦,却因赈灾  相似文献   

8.
一样一句话     
说话真有好听难听之别。最普通的例子是,英国人从来不说"你听不听得见",而讲"我语气是否清晰",客气与不客气差了十万八千里。一样一句话,负面说法是"他妒忌我",正面讲法是"我可能有叫他不顺眼之处"。"他取价那么贵,交的又是行货"不如改为"我们用不起他的稿子",反正不要,何苦再得罪人家。"我不知道你说什么"是怪对方表达能力差,"我没听懂"是自己笨,或许真是我们资质欠佳呢,无所谓啦。"我嫉恶如仇,不吐不快",会不会是"我心胸浅窄,凡事牢骚特多"?  相似文献   

9.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广东番禺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 冼星海自幼酷爱音乐,23岁时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25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指挥。 1935年,冼星海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参加抗日救亡音乐工作。1938年奔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赴苏联,因积劳成疾,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为此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相似文献   

10.
李琦是当代著名画家,1928年9月出生于北京,1937年随父母奔赴延安,1950年参加筹办中央美术学院并在该院执教,曾任中国画系负责人。李琦以领袖肖像画见长,被誉为"新中国领袖肖像画家第一人"。他,用画笔为人民功臣树碑立传"延安是革命的摇篮,是我的母校。培养了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教会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是从小喝延河水、吃陕北小米长大的李琦和别人交流时经常说的一段话。李琦当年不到9岁就跟随父母去了延安。  相似文献   

11.
刘燕 《党史纵览》2021,(2):49-51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80多年前,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如惊涛骇浪一般,震人心魄,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英勇地挺起"中国的脊梁",奔赴抗日前线.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11月14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11月15日,《解放...  相似文献   

12.
正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背负行囊,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1975年10月8日才被推荐上大学。7年知青岁月,他创"三最"吃"三团"过"四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读懂了人民群众、读懂了实事求是、读懂了民以食为天,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奠定了坚实的成长进步基础,正如老乡教他走山路一样,行稳致远,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的领袖。  相似文献   

13.
1939年除夕,在延安演剧三队举办的晚会上,张光年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一首用八种格式组合起来的、有着四百行诗句的长诗,在场的冼星海猛地站了起来,冲到张光年面前,一把抢过了他手中的歌词,激动不已地对着人们大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随后,冼星海躲进了他的小土窑里,沉醉在创作的激情中。6天后,八首风韵各异的乐曲组成的大合唱全部完成了!一次诗与乐的完美结合,分娩出一部充满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不朽之作———《黄河大合唱》,它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当年物资极其匮乏的延安,乐器除了三四把小提…  相似文献   

14.
“我曾亲眼见到总司令朱德自己装了饭杂在勤务兵中,狼吞虎咽吃了个饱。”194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延安的见闻,改变了他的看法。在重庆,蒋介石请他吃了一顿800大洋的盛宴。在延安,毛泽东则用亲手栽种的蔬菜和邻居送来的一只母鸡宴请他。  相似文献   

15.
正铿锵激越的《黄河大合唱》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广为传唱、耳熟能详,而另一首振奋人心的《牺盟大合唱》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更不知道这部合唱曲也是出自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之手,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大型合唱作品,它是当年唱响大江南北的《黄河大合唱》的姊妹篇。它的词作者傅东岱就更鲜为人知了。所以,极有必要向广大读者介绍这首不错的合唱作品。其实,这首《牺盟大合唱》可以与冼星海创作的其他大合唱名曲相媲美,当年曾一度响彻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山西抗日战场。  相似文献   

16.
裴高才 《党史纵横》2014,(11):26-30
正杜理卿(1903-1977),是中共保卫和情报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也是城市公安工作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还是新中国资深的外交家。周恩来曾给他改名"杜智文",并应邀出任张学良的警卫团秘书长;在延安时,他曾是江青的直接领导,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毛泽东与江青的婚姻;抗战期间,他自己改名"许建国",意即"以身许国"。毛泽东曾亲昵地称他"杜大胡子"或"许大胡子";在西柏坡破案时,他与顶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乡(局)级领导班子考核工作中,发现有的班子潜伏着三种怪现象:一怪团结没有力量,只见"和气",未见"合力";二怪务实没有绩效,只见"实干",未见"实绩";三怪创新没有发展,只见"新意",未见"新绩"."三怪"现象的存在,使一些基层领导班子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空中楼阁,时间久了,必然要误党误国误发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力量的团结是假团结,没有绩效的务实是徒劳,没有发展的创新是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拜访林伯渠同志的女儿林莉同志时,她向我讲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1945年,李立三夫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竭尽全力照顾和护理病中的冼星海同志。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0.
王凡 《党史博采》2005,(3):46-51
毛泽东对阅兵总指挥聂荣臻说:"天安门广场有这么大,应该成立一支千人的军乐团才相称."/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出面,发了三个调令,才把罗浪调进京/中央政府专门批了80亿作为军乐团建团费/ 我们的话头不是从他自身的经历而是从这个特殊军团的创始拉开的,一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任老团长罗浪.许多人大概多少都知道他是位老革命,抗战期间从海外归国,进了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当了冼星海的学生,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培育的"红色音乐家".在1 949年开国大典上,指挥着以华北军区军乐团为班底的联合军乐团,在天安门广场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就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