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毒鼠强中毒的凋亡细胞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Cheng YB  Liu NG  Zhang JH 《法医学杂志》2002,18(3):137-139,14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在不同剂量下毒鼠强中毒后不同时间各器官的病理学变化,以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指标。方法建立小鼠毒鼠强中毒的实验模型,通过常规H.E染色及凋亡细胞检测技术对小鼠毒鼠强急、慢性中毒后脑、心、肝、肾等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进行系统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计算机病理学图像分析;对中毒实验组的小鼠上述器官检材进行毒物分析。结果慢性中毒组小鼠在中毒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脑、心、肝、肾等器官凋亡细胞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急性中毒致死组,且同一器官的凋亡细胞数在不同中毒时间段内有所差异,差别均有显著性;不同器官的凋亡细胞数的峰值在不同中毒时间段内亦有所不同。急性中毒组小鼠各器官的毒物分析结果为阳性,慢性中毒组均为阴性。结论慢性毒鼠强中毒,在临床症状不明显及法医毒物分析难以检测的情况下,应用凋亡细胞检测技术可成功检测出机体的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表明小剂量、慢性中毒对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兔重伤后机体内铜(Cu)含量及其代谢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变化与继发性多器官衰竭(MOF)及死亡的关系。方法参照国际通用的创伤程度量化评分标准(ISS),建立致MOF的家兔重伤模型,检测伤后不同时段血清及组织Cu含量与Cu/Zn-SOD和CCO的活性,分析其变化规律与继发MOF及死亡的关系。结果①重伤组家兔(包括死亡组家兔)血清Cu含量在伤后12h显著下降,36h后逐步回复;脑、心、肺组织中Cu含量伤后下降,肝脏组织Cu含量于伤后12h显著升高,36h后回落。伤后死亡组家兔脑、心、肺、肝Cu含量均较对照组降低,其中脑、肝组织Cu含量下降显著。②重伤组家兔血清Cu/Zn-SOD活性伤后12h下降3,6h之后呈升高的趋势,肝脏组织中的Cu/Zn-SOD活性伤后持续显著升高。③重伤后家兔(包括死亡组家兔)大脑皮质、心、肝CCO活性变化不明显,但脑干组织CCO活性显著升高。伤后死亡组家兔脑、心、肺、肝等器官的大体及组织学呈MOF改变。结论严重创伤可引发兔血清和组织Cu水平及Cu/Zn-SOD、CCO活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继发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N)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20例MODS和12例非MODS死亡标本的心、肺、肾组织的FN进行检测。结果 非MODS的心、肺、肾组织FN表达多为阳性或强阳性,MODS多为弱阳性或阳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MODS时组织中FN降低,FN降低可能导致MODS。  相似文献   

4.
Li XJ  Guo XJ  Gao CR 《法医学杂志》2011,27(2):87-90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在过敏性休克大鼠器官中的作用及其表达规律.方法 制造大鼠过敏性休克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1)过敏性休克大鼠肺、心、脑、肾、肝、脾、胃、肠中VCAM-1的表达;(2)过敏性休克不同时间(休克...  相似文献   

5.
大鼠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Liu ZP  Chen X  She YW 《法医学杂志》2004,20(2):68-69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大鼠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方法SD大鼠断颈处死后于不同时间段取心、肝、脾、肾器官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等处理后制成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术,在620nm波长处检测各组不同器官组织细胞DNA含量,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大鼠各器官组织细胞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脾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最具相关性,肝、肾次之,而心最差;死后48h,各器官组织细胞仅存微量完整的细胞核DNA。结论机体死亡后,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应用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来推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6.
死后不同时间的组织细胞DNA含量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本文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的心、肝、肾组织细胞DNA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死后0点细胞DNA含量值相比,6小时细胞DNA含量下降到99.5%,12小时为91.3%,18小时为87.1%,24小时为81.3%,30小时为76.7%,36小时为74.3%,48小时为72.3%。上述规律性变化,将可能对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吗啡类毒品中毒死者主要脏器内吗啡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吗啡在人体脏器中的分布情况,筛选适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吗啡的脏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8例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尸体脑、肾、心、肝等脏器中的吗啡进行定位和半定量观察。结果吗啡主要分布在某些实质细胞的胞浆内,肾脏和脑组织的吗啡含量高,不同器官、不同案例吗啡的分布情况差异较大。结论肾脏和脑是实际检案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吗啡的理想检材。  相似文献   

8.
MODSE模型的生理生化学及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intheelderly ,MODSE)的生理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本实验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 (cecalligationpuncture ,CLP)制作MODSE模型和青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 ,MODS)模型 ,并设立与以上两种模型相应的假手术对照组和未加任何处理的对照组 ;分别于术后 6,12 ,2 4,48和 72h监测生理生化学指标并同时采用常规HE染色法对各重要器官 (心、脑、肺、肝和肾 )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 MODSE组在 6h左右就可以观察到器官功能受到损害 ,2 4h左右达高峰且持续的时间很长 ( 72h还持续存在 ) ,而MODS组则在 2 4h左右才会出现器官功能受损且受损严重程度较MODSE组轻微 ,48h达高峰。结论 MODSE模型的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 ,其器官结构与功能的损害发生亦较早而且严重 ,此结果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Chen X  Shen YW  Gu YJ 《法医学杂志》2005,21(2):115-117
目的研究人死后各器官组织细胞DNA降解变化规律,探讨其在推断死亡时间方面的应用价值,为推断死亡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已知死亡时间人尸体的心、肝、脾、肾,按死后6,12,24和48h四个时间段取材,制成石蜡切片,经Feulgen染色并图像分析;同时将各器官组织按不同时间段取材,制成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结果(1)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经FCM检测,脾细胞核DNA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现较好的下降梯度,而心、肝、肾,则由于自溶较快,死后6h细胞核DNA含量已很低,其变化情况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不佳;(2)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染色强度指数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论(1)机体死亡后,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中以脾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最具相关性,肝、肾次之,而心最差;(2)方法学分析,图像分析技术(IAT)与流式细胞术(FCM)两种检测方法在研究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方面,各有利弊,可互补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金刚烷胺的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金刚烷胺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L组、M组、H组),按治疗极量、LD50和2LD50灌胃,未死的按照LD50平均死亡时间处死,仰卧位置于20℃条件下,按照0 h、6 h、12 h、24 h、48 h、72 h、96 h采集心血、外周血、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睾丸并检测金刚烷胺的含量。结果 治疗极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心血、心、肝中的含量在死后6 h前下降随后上升,在脾、肾、脑、肌肉和睾丸组织中的含量在死后48 h前都较为稳定,并于96 h点达到峰值,但在肺脏中的含量随时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LD50剂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各组织中的含量均在死后24 h前有下降趋势,随后上升,在外周血、脾、肾、肌肉中的含量于死后48 h点达到峰值,在心血和睾丸中的含量于72 h点达到峰值,在肝、肺、脑中的含量于96 h点达到峰值;2LD50剂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心、肝中的含量在死后12 h前有下降趋势,在肺、脑、肌肉中的含量在死后48 h前均有下降趋势,在心脏、肝、脾...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脑干损伤组织学诊断要点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人头面部受击致原发性脑干损伤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方法 用171例脑干损伤者的脑干颅神经根部作水平切块,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另取50例非脑干损伤死亡者作对照。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所见病变。结果 损伤组见脑干浅表部(32.7%-55.6%)或脑干内部挫伤(57.9%-85.9%)、颅神经根部损伤(动眼神经70.2%,面及位听神经53.8%,三叉神经49.7%等)、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肥大(34.5%-57.3%)及水肿(19.3%-57.3%)改变,与对照组相比,脑干的挫伤、颅神经根部损伤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肥大有显著差异(P<0.001),水肿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干浅表部和/或脑干内部挫伤、颅神经根部损伤及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肥大可作为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A delayed drowning death case with histological findings of shock was described. The person was sustained by continuous positive-pressure respiration and died 2 days after resuscitation from drowning. The histological findings were intravascular microthrombi, hyaline bodies and fibrin thrombi in the brain, multiple megakaryocytes in the pulmonary capillaries, hyaline membranes of the lung, multiple small hyaline bodies in the liver sinusoids, and erosion of the mucous membrane of the stomach as well as histological findings of shock kidney. Drowning and systemic hypotension during resuscitation seemed to cause irreversible oxygen debt of the organs and the tissues to lead to shock.  相似文献   

13.
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已知死因的尸体标本105例,其中水中尸体85例(生前溺死70例,死后抛尸入水15例),陆地自然死亡尸体20例。水中死亡案例同时收集落水处水样。分别用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方法 A)和硝酸破机-光镜联用法(方法 B)对上述尸体的离体肺、肝、肾、骨髓组织及水样进行硅藻定性、定量检测。结果①溺死尸体的肺、肝、肾、骨髓中及落水处水样硅藻检出率:A法分别为100%、94.3%、92.9%、82.9%、100%,硅藻检验阳性率为100%;B法分别为90%、62.9%、51.4%、28.6%、92.9%,硅藻检验阳性率为65.7%。②两种方法检出的硅藻种类与落水处水样中硅藻的种类均一致。③两种方法在死后入水尸体离体的肺中也检出少量硅藻(<3个/2g肺组织),但在死后入水尸体的其它脏器及陆地自然死亡尸体脏器中均未检出硅藻。结论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较硝酸破机-光镜联用法对尸体离体组织脏器中的硅藻检出率高,方法灵敏,定性准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大白鼠短柄乌头急性中毒后(LD_(50)剂量灌胃),乌头碱在心、肝、肾、血、脑内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体内乌头碱含量甚微或检不出。30例大鼠LD_(50)剂量灌胃后,16例2h内中毒死亡。其肝、肾内的乌头碱检出率明显高于心、血、脑,且中毒表现明显。另14例于2h整处死,其肝、肾、血中检出较高。16例2h内死亡组肝中乌头碱含量分析提示乌头碱在体内代谢很快。此结果为法医工作中乌头碱中毒案件调查、检材提取、毒物分析结果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Zhu XJ  Chen LP  Li K  Xu YC  Ke Y  Wang ZY 《法医学杂志》2007,23(1):23-25
目的研究钾中毒致死家兔的尸体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征,为钾中毒致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浓度为0.3%和1%的氯化钾溶液,分别以全速和100滴/min的速度静脉输注家兔至其死亡,肉眼、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尸体心、脑、肾形态学变化,比较两种不同输液方式下形态学变化的差异。结果输钾致死的家兔心脏显著扩张淤血,心肌呈缺血缺氧改变,心肌肌节长短不一,Z线变宽、聚集或消失;肾小球毛细血管收缩,包曼氏囊扩张,足突绒毛化、融合;脑组织中可见凋亡及吞噬现象。上述改变均以1%组为著。结论心脏及肾脏的一些形态学改变可作为钾中毒死亡法医学鉴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急性吗啡中毒大鼠主要脏器内吗啡分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急性吗啡中毒大鼠随给药和死后时间延长 ,主要脏器内吗啡的分布变化规律 ,为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者尸检取材提供依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 ,观察 44只尾静脉注射吗啡的大鼠。从给药后 15min到 5h ,从死后即刻至 48h ,脑、肾、心、肝等脏器内吗啡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注射吗啡后短时间内各脏器均有吗啡存在 ,主要分布在某些实质细胞的胞浆内 ,且随时间延长吗啡含量上升 ,达高峰 ( 1h)后逐渐减少或消失。不同组织器官的吗啡含量及其变化速率差异巨大。脑内吗啡出现早 ( 15min) ,消失晚 ( 5h) ,峰值高 ,死后衰减慢 ( 4 8h仍呈强阳性 )。肾脏次之 ,但明显优于心、肝。免疫组化SP技术可作为一种鉴定吗啡类毒品中毒的特异性方法 ,脑、肾是其较理想的检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