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宇丹 《中国律师》2003,(11):44-46
发生在今年春夏之交的“孙志刚案”,引发了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孙志刚因未携带身份证,无端被收容直至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人们在愤慨之余,在关切处理结果之际,5月16日,三位青年法学博士以公民的身份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6月20日,国务院发布第381号令,决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自今年8月1日起施行,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国务院以超乎寻常的工作效率,出台了体现权利本位、人文关怀的新法,果断地废止了收容遣送办法。这样的速度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天堂里不需要暂住证”,这是孙志刚死后其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建立的一个纪念网站。自4月25日网站开创至今有25万人次浏览过,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办法》后,又有1万多人次上网向孙志刚献花、留言表达哀思。  相似文献   

3.
如果一些相同的事情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比如收容遣送致死人命案、抓捕卖淫嫖娼把处女也诬为卖淫女、让教授死得不明不白,那么这些相同、相似的事情后面一定有某些必然的因素特别是制度因素在支撑。因此,对相关的制度进行检讨,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的检讨既应包括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这些纸上条文的检讨,比如,收容遣送制度是否违宪,是否需要废除或者修正;是否需要对流浪人口进行收容遣送,人道观念需不需要改变?因为这涉及到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尊重。流浪汉也是人,甚至有的人这样做是因为愿意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公民也有乞讨…  相似文献   

4.
艾佳慧 《中国法律》2010,(4):44-49,102
2003年春,经媒体披露,因未携带身份证件而含冤死在收容遣送所的大学生孙志刚的悲惨遭遇激发了公众积蓄已久的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三博士”和“五学者”先後上书之後,国务院废止实施了21年的《收容遣送办法》代之以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入由于通过民情民意和社会舆论有效实现了促进政府和立法者审视、检讨和废止既有法规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孙志刚案件”开启了以个案影响法治的影响性诉讼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2003年孙志刚之死激起三位法学博士仗义而起,一纸《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传真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最终促使施行21年之久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三位法学博士开创了以民间形式启动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违宪审查权的程序的罕有先例,同时也突显了中国司法体制另一方面的不足,缺乏公益诉讼的制度。一、什么是公益诉讼公益诉讼一词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后,伴随着公益运动的展开而广泛使用该术语。由于当时美国的众多社会制度均面临挑战,因而出现了各种尝…  相似文献   

6.
论民事诉讼立案审查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事诉讼中,对于当事人的起诉,国外大多数国家实行立案登记制度,我国实行程序审查和实体审查相结合的立案审查制度。这种制度存在很多弊端,有人主张废除该制度,实行立案登记制度。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对现行程序审查和实体审查相结合的立案审查制度进行改良而不是全盘否定,似乎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7.
孙志刚案引发 对收容遣送制度的非议 2003年3月17日,27岁的孙志刚在广州的大街上行走时,突 然被广州市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收容,3月18日被送进收容遣送 站,3月20日上午10时25分孙志刚死在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 此后30多天,孙志刚的亲人在广州市奔走呼号,找了几十个部 门,但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的儿子因何而死?究竟怎么死的?谁 又该为此负责?4月25日,《南方都市报》首次披露了此事,引起众 多媒体的关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孙案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令亿万国人为之 震惊和悲愤?只因为它使我们第一次开始认真审视自身生存环  相似文献   

8.
"孙志刚事件"使中国收容遣送制度得以废除;质疑城乡不平等导致同命不同价司法解释的松动;"佘祥林杀妻案"冤狱导致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而当今的"许霆案"中的主人公许霆,从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到二审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同样的震撼了中国的司法制度。事实上,公众的判意以及公众对司法的监督对这几个案件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公众对法律运行各个环节的积极参与构成了法律秩序确立、运行的驱动力与主体性支撑,推进着中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9.
焦友龙 《检察风云》2003,(13):56-57
湖北青年孙志刚命丧广州收容救治站事件发生后,引起舆论再次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公民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而随着《立法法》的出台,这一制度的合法性也存在重大问题! 《了望》周刊最近载文指出:“孙志刚事件”和三博士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事件,也许将被记入中国依法治国的历史之中:这是中国公民首次行使违宪审查建议权,由此引发的关于全国人大应当尽快启动违宪审查制度的讨论,也将对中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赔偿范围问题 (一)侵犯生命权基本内容是侵犯生命安全维护权,也即侵犯人的生命不受外来非法侵害的权利。孙志刚案就是典型侵犯生命权的案例。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件,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送站。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舆论监督的加强,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常见诸报端,往往让人触目惊心,我们再也无法挽回他们的生命,但是"前车之鉴"来为革新铺路才是正道。很多法律的制定都是靠个案的推动,例如孙志刚一人使收容遣送制度废止,希望未决羁押制度的修正与革新,不再以更多的犯罪嫌疑人"非正常死亡"事件为代价。所以,应该该项制度应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5月14日,许志永、俞江和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建议书,要求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审查。事实上,在正式递交的建议书上,我们没有提到孙志刚事件一字一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社会》2003,(7):55-55
三名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法学博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一份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认为收容遣送办法中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应予以改变或撤销。  相似文献   

14.
在今年6月27日上午被送上刑场的那一刻,原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护站护工乔燕琴也许终于意识到,他的名字将会和另一个人以及一部行政法规的名字一道,写进中国法制史。那另一个人就是孙志刚,行政法规的名字叫《收容遣送办法》。 2003年3月18日晚10时许,在穗打工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没有随  相似文献   

15.
《政府法制》2012,(36):8-8
网易评论发表了一篇何三畏的评论文章,文章如下: 中国的劳教制度,到今天已经天怒人怨。说它应该存在的,甚至对它“一分为二”的,非常少见。我感觉,这很像十年前“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时的气氛。已经有不少人,包括官方媒体的人士,在网络上呼吁“废除劳教制度”了。  相似文献   

16.
“孙志刚案与违宪审查”理论研讨会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了我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所面临的问题。此文对与会学者们的观点作了最精要的概括 ,同时指出 ,学者的使命是更紧密地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 ,为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2003年5月14日,在孙志刚案件被媒体披露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许志永等三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名义,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合宪性进行审查。《中国青年报》在报道此事时说:“和一般的公民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制定、修改法律的建议不同,这份公民建议书非同寻常之处在于,是公民依照《立法法》规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有关法规进行违宪审查的举动。”上书者对媒体解释自己的动机时说:“我们认为,《收容遣送办法》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中有关限制人身自由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罪刑法定原则已经成为我国刑法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对此,只要看看现行刑法第3条的规定,以及现行刑法废除了1979年刑法第79条所规定的类推制度的事实,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类推制度的废除和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化,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  相似文献   

19.
从孙志刚案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2003年3月17日晚,27岁的中国公民孙志刚行走在广州的大街上时,突然被广州市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收容,3月18日被送进收容遣送站,3月20日上午10时25分孙志刚死在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此后30多日,孙志刚的亲人在广州市奔走呼告,找了几十个部门,但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的儿子为何而死?究竟怎么死的?谁又该为此负责?4月25日,《南方都市报》首次披露此事,引来全国多家媒体的关注、转载,在神州大地引起强烈反响,最终惊动中央高层及海外媒体,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干预下,举世震惊的孙志刚案终于浮出水面。孙案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令亿万…  相似文献   

20.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而宪法有效实施主要依靠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今年是宪法实施30周年,为了弘扬法治精神,树立宪法权威,维护法律尊严,有必要设立违宪审查制度。本文列举了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件、被誉为"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案和由孙志刚案件引发的违宪审查等典型案件。探析违宪审查的内涵、制度缺陷及其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