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绑架犯罪行为人、相关人心理的实证性调查,对绑架犯罪行为人的群体心理进行了分析,这对于预防、控制、矫治绑架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群体犯罪是指以地域、行业为犯罪区域,以村落、街道、社区不特定多人为犯罪个体,在社会劣迹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行为规范而同时实施相关犯罪行为的犯罪形态。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定时期人们社会心理的突出表现,是新形势下团伙犯罪的又一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加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  相似文献   

3.
关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在学说史上大体上有四类不同的观点,唯有最狭义说符合犯罪学研究的现实并有利于犯罪学研究的深化.从横向看,犯罪现象具有法定犯罪、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等三种不同的形式.从纵向看,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等两个不同的层次所构成.对个体犯罪的原因分析采用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方法,对群体犯罪的原因分析采用社会学的方法.个体犯罪的预防对策应当以干预缺陷人格的形成和减少犯罪机会为目标,群体犯罪的预防对策以促进公平、正义和缓和社会矛盾为目标.  相似文献   

4.
地域性犯罪群体,是由流动人口构成,成员之间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在异地进行某些特定违法犯罪活动,对原籍流出打工人口有一定影响力的犯罪团伙的总称.地域性犯罪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主文化对群体成员的控制力量不足.亚文化不是地域性犯罪群体产生的最初原因,此类群体的原始开端应当是单独的犯罪个体的产生.但是在原籍共同的生活状况、对贫富差距相同的仇视心理、对于较高生活水平的向往等亚文化现象,促使了由个体向群体的发展.亚文化对地域性犯罪群体形成的促进,对中国当前的犯罪原因研究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一、群体犯罪的概念 群体犯罪是相对个体犯罪的一种犯罪类型,它是指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相互交往,在目的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联合实施的犯罪行为。群体犯罪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一个犯罪社会学的概念,《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可视为群体犯罪的基本形式,但群体犯罪不仅仅包括共同犯罪,其它诸如“法人犯罪”、“单位犯罪”、“团伙犯罪”、由集合行为导致的非法事件等等,都有着众多的、较为复杂的犯罪主体,亦属于群体犯罪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区别性、协同性地体现于犯罪行为无意识动机的各个方面。青少年犯罪动机包括意识的犯罪动机与无意识的犯罪动机两大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典型地体现在犯罪的行为动力中,它们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深度心理力量,并与意识状态的犯罪动机共同构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动机力量。在多层面无意识的作用下,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具体体现为本能冲动力、罪恶情结动力、好奇心动机、逞强动机、逆反动机等多个动机成分。它们对于犯罪侦查、罪犯矫正与犯罪预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犯罪过程是犯罪人连续不断地选择行为的过程。犯罪中行为人无论是对犯罪时间、地点、目标的选择,还是对犯罪工具类型、犯罪行为方式等的选择,都是犯罪人个体的有意识活动。犯罪人在犯罪中选择行为的理性度高低决定了其行为的具体性。从犯罪选择行为生成的结果,逆推或回溯选择行为的水平,去感知犯罪人的水平以揭示其犯意,进行犯罪人特征描述。因此,分析研判犯罪中选择行为的理性度可以服务于案侦实践。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理论历来关注犯罪研究,它对犯罪行为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心理学家倾向于对犯罪行为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30年以来心理学对影响犯罪的因素进行了一些研究,涉及智力因素、人格因素、家庭因素、同辈群体、学校因素、情境因素、动机因素和决策因素等.其中有关犯罪行为发生的动机因素和决策因素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反映了学界在看重犯罪倾向与犯罪环境的互动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个体在犯罪机遇面前的理性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网络犯罪罪因系统进行系统机制分析,有助于探明网络犯罪产生的原理,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对网络犯罪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及犯罪场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涉及机制性的问题。事实上,犯罪心理尤其是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作为方式和心理过程就构成了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在网络犯罪的犯罪场分析中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的分析也是机制论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机制论是通过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来进行犯罪本体范畴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0.
实证调查揭示了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在个体情况、主观心理和行为特征方面的事实特点.在个体情况方面,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居多,教育水平有所提升;生活处于闲散状态者更多,成为犯罪高危群体;犯罪年龄高峰期集中,低龄化继续发展.在主观心理方面,大多是明知故犯,认知度显著提高;主要出于三类动机,义气心理更突出;临时起意居多,但预谋性渐趋增强.在行为特征方面,犯罪类型集中于四种,抢劫犯罪更多发;手段的暴力性比较明显,且表现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刑法学上,存在着一个与恐怖主义犯罪相似的罪名——危害人类罪,两者都属于国际刑法中最为严重的几类犯罪。从概念、犯罪构成及其特点看,危害人类罪与恐怖主义犯罪都是在"明知"的心理基础上,依据某种政策或者理念对广泛的平民进行伤害的犯罪行为,但两者在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细微的差别。危害人类罪和恐怖主义犯罪是交叉关系,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异常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常犯罪行为通常很难被人理解,进而人们对其行为主体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容易发生疑惑。从犯罪心理角度分析,异常犯罪可包括异常行为、异常人和异常心理三种情况。其中,决定刑事责任能力的不在于行为异常或人的异常,而在于心理现象中的“能力”是否正常。能力的核心是智力,智力的基础是意识。所以,人只有在丧失意识并具有严重智力障碍的情况下才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犯的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犯的目的是指目的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是由具有不同心理内容的直接故意目的和特定犯罪目的构成的。其中 ,直接故意目的是目的犯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 ,其是否实现影响目的犯是构成既遂还是未遂形态 ;特定犯罪目的是行为人所追求的超出直接故意意志因素的最终结果 ,其是否实现虽不影响目的犯是否完成 ,但当特定目的实现行为本身独立构成犯罪时 ,应以处理牵连犯的原则来对之进行刑法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信用卡诈骗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类新型犯罪。对于假借信用卡非法获取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是否一概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犯罪,国内外理论和立法并不统一。以我国信用卡交易的实践及其交易规则为基础,分析我国信用卡诈骗犯罪的行为构造;在借鉴、考察国外相关立法和未来信用卡发展趋势等的基础上,提出:作为一种现代新型犯罪,我国刑法中的信用卡诈骗罪兼有传统诈骗罪和盗窃罪的双重属性。由此,可以有效避免实践中对相关犯罪行为定性上的分歧,并能适应未来信用卡犯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特质、生活方式、社会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其犯罪行为具有群体上的倾向性,并有可能在群体的刑期上显现出异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职业、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省籍犯罪人的刑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犯罪年龄、性别以及城市居民与外来犯罪者之间,其刑期的差异并不明显,具有刑期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情绪具有动力性,不良的情绪可能引发违法犯罪行为。情绪型犯罪是指犯罪人在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下,直接引起或加速犯罪动机的形成而引发的犯罪行为。情绪型犯罪可分为激情犯罪和应激犯罪。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情绪型犯罪。  相似文献   

17.
恐怖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或思潮,而恐怖主义犯罪是具体的行为。通过对恐怖主义概念的缺失之处分析,认为,所谓恐怖主义,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实施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或手段,以追求对社会和民众造成恐怖气氛和恐惧心理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一种思想体系和思潮,而在这种理论体系和思潮指导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就是恐怖主义犯罪。  相似文献   

18.
“标签论”认为 ,个体演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 ,因而产生了“罪犯” ,而并非“罪犯”个体原因所致。“标签论”运用形象互动论的原理 ,认为犯罪是社会反应与行为人形成自我形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标签论”认为犯罪是相对的 ,阐明了“贴标签”与法定犯罪定义产生之间的因果联系、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为犯罪学的研究特别是犯罪原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标签理论有其局限性 ,其主观唯心色彩浓重 ,对标签化的后果解释简单化 ,对社会反应的揭示不全面 ,片面强调了犯罪因素中外部条件的作用 ,否定了犯罪行为与行为人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犯罪逃逸是犯罪人经过思考的理性选择行为,而不是“刺激一反应”的被动性行为。犯罪后的逃逸行为原本不是一个常态行为,因此,处于逃逸过程中的人往往具有特殊的心理体验和心理状态。杀伤犯罪逃犯对他人的信任感处于一种两难的复杂心理状态中。杀伤犯罪逃犯在逃逸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状态,主要表现在慌乱、压抑和恐惧三个方面。杀伤犯罪逃逸行为具有隐蔽性、易露性。  相似文献   

20.
个体恐怖犯罪是指单个犯罪行为人基于社会、经济或其他个人目的,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暴力手段,针对不特定多数人或重大公私财物,制造社会恐怖或灾难,严重威胁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它具有犯罪主体的单一性、目的的非政治性、侵害对象的不特定性、手段的暴力性、后果的恐怖性等特征。与恐怖主义犯罪、恐怖活动犯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等在概念上有联系也有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