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文化是人化,只有人的思想、观念、智慧、认识、情感、意志、实践等的介入,才可能有文化之诞生.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赖物质以传承,隐性文化赖符号、教育、习得以传承.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有机地组成为一个时代人类总体的文化结构,落实到人类个体就是心理结构.心理结构贵原创,文化结构在传承.前一时代人类文化结构总体作为"软件"刺激人类个体,经过消化吸收融入到新时代的心理结构个体(因汲取转化的程度之异造就一般人才、杰出人才、大师与天才),循环往复,无限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2.
李艳 《理论导刊》2005,(11):86-87
文化是教育的本体,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教育过程是人类文化传递和建构的过程,人类总是借助教育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文化传统是历代延传下来的深层文化积淀,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文化传统规定了教育发展的前提,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为前提,接受传统,根据民族的文化传统来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12)
廉政是一种文化,它体现在反腐倡廉的各个角落,具有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历史上,它具有传承性;现实上,它根据不同反腐内容具有不同的特性。文章借鉴古代思想建设"国之四维"的重要地位、"以人为本"的育人方式以及"浩然之气"的弘扬等内容,思考传统文化对于现代高校廉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依饭节是仫佬族人民长期生活习俗的凝聚,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仫佬族民众的诉求。依饭节是最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节日,其自身起源的神话与传说、供奉的人物与祭仪、旨趣与功能都随时代变迁而变迁。在文化生态视角下,通过解析依饭节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探索依饭节文化的历史意蕴,就能发现其特色文化的构成基质,发现影响其文化生成的社会经济发展力量,发现依饭节文化的传承方向。此视角对于保护和传承依饭节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具有建设性帮助,对于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也可提供某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经历史考验发展传承下来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当前,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宣传力度尚显不足等问题,应该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实施、营造传统节日文化的校园氛围、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6.
"侗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创新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异质,文化间相互渗透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在这种国际文化接触频繁的背景下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保护和有效地传承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文化从其产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有其特殊性,然而就文化的保护及传承而言,更多思考的应该是它们之间的共性特征。川西"羌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汶川地震后采取了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抢救性保护和有效性的传承,其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可以给其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多I萍 《学理论》2012,(3):131-132
在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问题面临诸多困境。学校教育在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如何防止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并积极地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解决民族成员的心理不适与精神困惑。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既要传授普世性知识,又要兼顾到地方性知识,但目前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民族文化需要被重新认识,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11)
合浦是北部湾沿岸城市,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生成了自己独特的海上丝路文化。在文化生态视角下,这种文化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文化起源、文化基质构成关系密切;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反映着人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变迁,亦反映着这种变迁的内在动力,同时彰显了合浦海上丝路文化的传承、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增强文化自信,理应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研究力度,对于培育具有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归属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群体拥有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并使共同体得以维系、运转和成长的关键要素,也是人类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再加上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文化的多样件将长期持续下去.多元文化的长期存在虽然妨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孕育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它却是人类文化繁荣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铸就瑶族文化传承体系,弘扬瑶族文化,是江华瑶族自治县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江华的民族文化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种类全、品位高、数量多"。但江华民族文化发展也存在环境欠佳、保护力度不大等不足,需要多措并举,才能最终把江华建成全国瑶族文化的传承中心、研究中心、开发中心和展示中心,使江华成为货真价实的"神州瑶都",成为全球瑶胞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思维向度呈现出"便利性""有限性""简缩性"等偏误,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一种手段或商品,造成其远离了社会成员生命生活之果。为促使社会成员民族文化认同自觉之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教育需要确立以人为本在时间上统一"传统、未来、现实"和空间上兼顾"文化个性、时代精神、生活品质"的"三位一体"思维路向,并通过构建"化民成俗"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结构体系、培育"心灵反思"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依托载体、凸显"乡镇基层"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引导力量来加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3.
绣球是靖西最具特色的民俗象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绣球承载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彰显靖西地区的农耕文明特色,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的变迁。进入21世纪,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逐渐将这种历史民俗象征推向工艺品市场。如何在新时代里保护、发展绣球文化,传承、保留其历史韵味,成为今天人们所要探讨的一个难题。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审视靖西绣球文化,在人、环境、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探讨其文化起源的魅力与特色,将为科学保护、传承、发展这种文化提供一种建设性视角。  相似文献   

14.
李艳 《学理论》2012,(14):245-246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前喻文化。教育活动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文化知识资源的拥有者,同时受到多种文化类型的影响,不断地充斥着自身的文化权威。社会变迁如此迅速,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后喻文化现象,教师不能成为"缺席的在场者"。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众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中华传统文化绵延博广、海纳百川。根植于这一民族基础和文化土壤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中华各民族历史演进历程中,许多有不同血缘联系的人们,通过地缘、政治、语言、文化、经济、信仰等多方面的联系,在互相交往、互相吸引、不断融合、不断认同中逐渐形成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华民族精神既源远流长,又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人类的生存和文化的发展又都是在一定空间进行的,必然存在着地域性和地域差异。因而,产生于这一差异基础之上的地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负有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思维培养、教育内容提升、教学形态革新、教学队伍建设等,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问题意识、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丰富与拓展、传统文化意识普适价值的发掘与创造性转化,是教育内容提升的核心;多向融合的教学手段,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形态革新的必然要求;优秀教育者、研究者的队伍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保障。各层面内在功能的激发与有机融合,可以在高等教育平台中建立起集传承、更新与创造功能于一体的长效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必然受一定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更是教育的根基,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所蕴含的消极因素也对创造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所扬弃,促进创造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日益变得复杂。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教育因其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创新性和社会性等性质,能够也必将能够在“多元文化”时代充分展现其文化传播功能、文化交流功能、文化保存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整合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教育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刘春田  马运军 《学理论》2012,(33):180-182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就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基础上,赋予了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新使命。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要紧紧围绕"文化育人"这一根本要求,牢牢把握"承、创、传"三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5)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文化载体。在当今多元思潮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了勃勃生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