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乡关系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及其主要任务的变化,经历了依托农村夺取城市政权、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固化、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与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等四个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发展之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坚持社会公平与发展效率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城乡关系百年探索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对在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分治到统筹是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的轨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关系思想是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石。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城乡关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发生了三次主题转换,即:城市领导农村、城乡分治和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城乡关系从分离、差别到二元结构的固化,再至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这个历史进程部分地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二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实现了首次互构。新时代的城乡关系已然出现了新的变化,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也继承更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重构了空间理论,进一步延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城乡关系的新变化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动态演进之间实现了二次互构。基于二者双重互构的逻辑,城乡关系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应汲取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时代精髓:尊重城乡发展的基本规律,规范资本与“人本”的界域;彻底翻转城乡不对等的理念,积极促成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变革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体制与机制,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及向乡村领域的延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城乡融合发展的三元共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王枫云 《学理论》2011,(7):86-87
在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并对新中国成立至今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简单回顾的基础上,从目标取向、基本要求、具体体现、必然选择、时代特色等几个方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邓玲 《理论导刊》2023,(1):22-28+58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十分重视工农、城乡关系。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我国城乡关系从“二元割裂”“统筹发展”逐步走向“融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规律是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的根本遵循,对立统一关系是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的方法原则,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的价值立场。展望未来,全面融合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发展之路,共促互补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形塑之理,乡村振兴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实践之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给我们揭示了城乡分离与对立的根源之后,提出了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城乡必将走向融合"的著名论断。然而,在通往"城乡融合"的道路上需要怎么做,马克思并未给予明确的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了艰苦却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理论。其在城乡关系理论及实践探索中成功的经验及失误教训都成为今天我们推进城乡统筹工作中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城乡关系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批判地吸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关于城乡关系和发展的观点,在肯定了城市的出现、城乡功能分离的合理性、必然性和进步性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城乡融合的思想。从实践来看,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对我国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21,(4):142-146
城乡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从"城乡一体""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演进的基本过程。城乡关系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演进经历了优先发展工业、城乡发展相对失衡、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从"以农补工"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演进过程。新时代城乡融合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实现了城乡关系发展质的飞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城乡融合,要正确认识城乡融合的深刻内涵,遵循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方向、有重点地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城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指导下,我国各地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以经济融合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基础,以城带乡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制度建设保障城乡融合发展常态化。  相似文献   

10.
城乡关系与地方治理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流派可分为自然发展论、城市偏向论、乡村偏向论、城乡统筹论四种类型。目前,中国城乡关系在制度安排上具有显著的城市偏向性,导致市场分工和区位因素形成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为统筹城乡发展,地方治理亟待推进行政体制和公共政策改革,推进市县分治,实施次级城市发展战略,保障城市与县域经济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保障乡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1.
刘开寿 《理论探讨》2004,2(2):102-104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其实就是"如何"领导和"如何"执政的问题。江泽民认为,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不仅是工作方法的问题,也是思想方法和世界观问题,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问题。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坚持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规范党委和政府的关系,使政府依法行政;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委对各类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领导;必须做好"四个多样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一、城市化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可逾越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近年来 ,全世界对城市化有了更为积极的认识 ,并将其视为不发达国家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 ,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城市化将是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据统计 ,1995年我国城乡居民点用地1805万公顷 ,其中设市城市用地为216.6万公顷 ,占12 % ;建制镇用地为198.55万公顷 ,占11 % ,两者相加共415.15万公顷。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0.43%。1994年 ,我国共有622个城市 ,其人口(含市辖县)占全国的73 % …  相似文献   

13.
反腐倡廉建设内蕴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可以回应"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的命题诉求。反腐倡廉建设有助于公平正义的感性显现,实现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感知的转化,这种显现和转化是通过利益机制和社会机制来实现的,利益机制以利益的侵蚀和匡正为核心来为公平正义感奠定客观基础,社会机制则以舆论、政治生态、价值倡导的方式成为公平正义的彰显路径,两种机制相辅相成,一方面构成"公平的经验事实——比较与内化——公平感"的一般过程,另一方面也成为廉政新常态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推进廉政新常态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感。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studies aspects of sequential choice (and elimination) through the ‘routewise’ application of choice. (A choice is a mapping of the subsets of a set X into their respective subsets.) This approach sheds some further light on the ‘path-independence’ of choice, as well as on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several rationality criteria for choice, as expressed through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mparison (or preference relation) revealed by a choice. The results bear particular relevance to the theory of collective choice.  相似文献   

15.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点是制度供给相对过剩状态下的制度供求非均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制度供 求均衡,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公共部门既以改革者的身份推进制度改革,又以被改革者的身份接受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其出发点、着眼点在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7.
皇侃<论语义疏>里面的"性情"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简要比较何晏、王弼和皇侃的性情论,指出皇侃的新思想,及其对何王二人性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由此体现中国哲学史学术思想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中的一项新的改革举措,已经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 果,但还有待于改进。要加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化和法规建设,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全球化的消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放 《理论探讨》2002,1(1):1-6
资本主义现代化、全球化在历史上具有巨大的进步作用 ,同时也造成了重大的灾难。资本主义现代化、全球化的第一个浪潮产生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个浪潮形成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第三个浪潮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 ,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全球化的对接、对应和对比、对立的消长关系 ,我们只有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对内改革僵化的权力过度集中的体制 ,对外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 ,参与全球化进程 ,才能实现对接和对应。  相似文献   

20.
谢铁芳 《学理论》2012,(18):281-28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审视当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同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的基本途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