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友人的孩子,在中学念书。他说起,他们班级拥有一位校外辅导员,是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英雄。近日开学后又来班里跟大家座谈,当听到有同学说“很敬佩英雄老爷爷,可惜现在和平时期我们没机会再来当英雄”时,老英雄笑道:“你们不是学雷锋,坚持轮流打扫校园环境,每星期给敬老院服务,在社区做电脑小老师吗?雷锋,就是英雄嘛。”  相似文献   

2.
李言 《人大论坛》2006,(7):32-33
面对桌子上放着的“八荣八耻”信条,我看了想.想了看.越看越似曾相识,越看越觉得是那样的眼熟,这不是六十年代初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课本里早就写得有,课堂上老师经常讲到的吗?什么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什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是幼儿在启蒙时就应该接受的教育,就像要学说话学走路一样是必须的;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教育小朋友要爱集体、爱劳动;  相似文献   

3.
提起哲学,有人总以为很高深、晦涩、乏味,和自己毫不相干,只有哲学家才能在这个乐园里遨游,一般人则望而却步。我最初就是这样认为的。上高中以后,我们便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出人意料,老师第一课讲的,不是概念、原理,而是寓言故事,大家听得很起劲。当老师让同学讲讲故事里所包含的道理时,大家却说不出个一二。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哲学道理,至于是什么哲理,学习以后就知道了。”老师的一席话,把抽象的哲学字眼,赋予了实  相似文献   

4.
封面     
《人民公安》2013,(12):5-5
科学家们确认了我们的猜测:无论孩童老人,来自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会让我们学习得更快更深入。在中小学阶段.孩子们需要的不是什么“快乐教育”,也不是单纯减少课业负担.而是在课堂上获得真正的学习中的满足感。老师应该尽量创造一个宽容氛围,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还要鼓励他们勇于犯错误。  相似文献   

5.
一组镜头:“注意听老师讲,不许乱说。”“有问题,先举手,老师允许再说。”“就你事多,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还有完没完?”“自习课应做到不准抬头、不准讲话、不准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以上几个镜头,我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这正常吗?一个问题:课堂是否需要安静,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安静是必要的。但这里所说的安静并不是正襟危坐,缄口是金,而是专心地听,积极地想,认真地讨论,是一种相对的静。静与不静是相对的,只要学生是投入的,是与教师的教学互动的行为、表现,就不能说不是安…  相似文献   

6.
第一节哲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十个字:哲学能给人以聪明智慧。开始我有些怀疑,我想,哲学对我来说,仍然是一颗等待发现的明星,我有这个水平吗?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老师就象一位挚着航标灯的领航员,引导着我们在哲学的海洋里航行。  相似文献   

7.
正位     
晚上,“正局长”气咻咻地回到家,连每日必看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也不看,一头倒在沙发上,一根一根猛抽烟。老婆小心地问了几句,他狠狠地把烟摁在烟缸里,恶声恶气地说:“明天写辞职报告,这开会摆牌儿的事再也不干了!” “百家姓”里没有姓“正”的,他姓郑。他也不是县公安局的什么“正局长”,而是政工科的“郑科长”。那为什么变成了“正局长”?这里头有个叫人笑不出来的笑话。有一回,他领了两个民警便衣下乡,明察暗访,路遇一个什么“长”欺负一个卖鸡蛋的白发老汉。他上前制止,那个“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斜着眼问他什么单位,什么职务。那两个民警为了压压对方的气焰,就说这是我们的“正局长”。在当时那种情势下,他也就默认了。那个“长”也许官小,一听他是“公安局长”,还是“正”的,就灰溜溜地认输了。这事在局里传开以后,大家就“正局长正局长”地叫,他十分十分尴尬,大大地发过几回脾气,说:“这玩笑万万开不得!”  相似文献   

8.
点滴就是细节,一些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不太注意、容易忽视的东西。然而就是这些点滴、细节却时常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明白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支撑雷锋精神这座丰碑的基础只是几根螺丝钉.一颗乐于助人的朴实的心.然而就是这些不入眼的点滴感动了几代人。支撑焦裕禄在人民心目中形象的基础。不是什么上万元的名牌西装.也不是光鲜诱人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参加省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归来,学校安排我做一次讲座。我到教师中去了解教师们想听什么,一位教师说:现在新课程不是讲研究性学习吗,能不能用案例谈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听来的案例。在一所小学里,有一天自然老师正准备上课,几位学生把老师请到窗前,指着窗户外的三棵树对老师说:老师你看,那同一品种的三棵树,为什么一棵长得郁郁葱葱,充满活力,一棵树叶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教育是要培养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学习是人的本性和天性,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到学校来无非是培养怎样学得更好、学得更快。“文革”以前的高考不规定考哪些知识点,现在每年的高考都要颁发一个大纲,列出考核的知识点,把考试作为考知识,尤其是考书本知识。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真正明白教育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培养能力,在教育方法上不是现在这种老师对学生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  相似文献   

11.
“权力公开不是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而是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这显然是广大群众对县委权力公开提出的一种诚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每天早上踏着晨露而来,傍晚休着晚霞而归;上课时听讲,课后完成作业。每个学生都这么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到底为了什么而读书呢?这个问题有些同学可能想都没想过。问他们,有人回答:“在这个年纪,大家都上学校念书,我也就去念书呗。不读书,干什么呢?”可悲呀,整天忙忙碌碌,却又不知道忙忙碌碌到底为了什么。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十七八岁的我们已经开始更多地思考人生。很多人读书只是为了能考上大学,将来谋个好工作。记得有一次,有一位老师问我们:“假如以后取消高考制度,你们还会不会来上学,…  相似文献   

13.
“好客”与“好吃”樊作礼中国人以“好客”而闻名于世,而待客之道也多体现在情感上。然而时下的某种“好客”却变成了“好吃”,真可谓酒肉一多情感也就淡了。朋友来访,并不是为了那一顿饭;客户前来洽谈,也不是为了那一瓶“茅台”;外国友人前来观光旅游,其意尽在山...  相似文献   

14.
“哎呀,早过读书年龄了,公司竟要求我们中层干部每月写啥读书心得,还要求发动员工参与。如今谁有空看闲书哟。”长假里老同学携眷聚首,一中年友人言及单位领导力倡阅读,“文史哲经,天地生化,琴棋书画,什么都行”,不由轻叹一声。  相似文献   

15.
台北闹饥荒     
每次回到乡下老家,要返回台北的时候,妈妈总是塞到我的行李箱里很多东西,一直到完全塞不下为止,那种场面就好像台北正在闹饥荒。“妈,你什么都不用带,台北什么都有。”我说。妈妈总是这样回答:“骗你的!台北什么都有,台北又不是极乐世界。”我把芭乐、橘子、哈密瓜拿出来,说:“至少,这些水果都有。”妈妈又帮我塞进去,说:“我们乡下的较好吃,也较便宜。”我把一大包肉干、肉松、肉脯拿出来,说:“我们家楼下就有新东阳呀!”她又帮我塞进去,嗔怪道:“你知道什么?我是买给我孙子吃的,又不是买给你吃,何况人家这些都是手工做的呢!”我看拗不过她…  相似文献   

16.
佚名 《中国减灾》2004,(12):59-59
“人类最后一滴水是什么?”九岁的儿子突然问我。“又是脑筋急转弯吗?”“你说吗!说完我再告诉你。”“人类最后的一滴水,还是水呗!”“不对,是人的眼泪。”“谁说的?”我惊讶于儿子的答案。“是广告。”“好儿子,你知道广告的意思吗?”“让我们节约用水。”“谢谢你的脑筋急转弯。”“不是脑筋急转弯,是广告。自然老师让我们回家,向每位家长提问。”“那就代我谢谢你们老师。”多好的老师。这件事过去很久了,可是我一直没有忘记。一次,一位来学校办事的家长,向我讲了一件事。她去大学看女儿,正值初夏,半夜起夜,发现水房有哗哗的流水声。走…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夸老师象妈妈,但我不敢“夸”妈妈象老师。 我有一个当老师的妈妈。若不是她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女儿,也许我会有更多的发展余地。 我满学龄就离开爸爸的军营,跟在妈妈身边。一天我得了腮腺炎,妈妈身上的粉笔尘未及掸去,匆匆奔进家门,抱起我直奔医院。妈妈  相似文献   

18.
漫画与幽默     
尝尝味道   学期最后一天,孩子们都给老师带来了礼物,花店老板的儿子送给老师一束鲜花,糖果店老板的女儿送给老师一盒精美的糖果。   然后,酒店老板的儿子带来一只沉甸甸的大盒子。老师把盒子提起来,注意到底部还有液体渗漏出来。她用手沾了一滴,放到嘴里尝尝。“是白葡萄酒吗 ?”她猜测说。   “不是。”那个男孩回答。   她又尝了一滴,问道:“是香槟吗 ?”   “不是。”小男孩说。   “我猜不着了,”她说,“是什么 ?”   “是只小狗。” 绝妙的反问   一位父亲开车送 9岁的儿子上学,路上他问儿子喜欢上哪所中…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英语课上,有一次,在分析牛顿发现地球引力这句话时,老师问道:“这里为什么使用‘发现’而不用‘发明’这个词呢?”这个问题听来是再容易不过了,地球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有吸引力,这是原来存在的,难道还用什么人去发明吗?可是不知道你理解到没有,在“发现”与“发明”两个词义中包含着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也就是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不同含义。从“发现”的意义来看,“发现”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规律的过程。我们知道,规律不是浮在事物表面显而易见的东西,而是隐蔽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东西。因此,要认识规律,就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意思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应留下“名声”,“留芳百世”,就象大雁飞过头顶而留下叫声,回音不绝一样。我们并不笼统反对“留名”,“留芳百世”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反对的是不顾国家、人民的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