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俄罗斯投资环境及中国对俄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外国投资者对俄罗斯投资环境的评价日趋正面,对俄投资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我国对俄直接投资在规模和质量上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与双边贸易额相比规模不大,仍处在起步阶段。围绕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规模变化、地区与行业分布、面临的障碍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前景广阔,但须将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上升到战略高度,以合理规避风险,保障投资效益,提高两国的投资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俄对独联体直接投资目标明确,独联体已成为继欧盟之后俄罗斯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尽管如此,俄对独联体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还明显偏小.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俄对独联体的直接投资将呈增长态势,但仍存在种种制约因素.为使俄对独联体国家直接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俄还需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对独联体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实际确定俄企业对独联体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同时,在国家支持、调整投资的地区结构、整合企业力量和解决债务问题等方面还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3~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发现市场规模(GDP)、投资竞争(FDII)、投资环境(EBI)与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正相关,经济联系(BTV)与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负相关.在对实证分析结论作出合理解释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中俄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深入分析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问题,本文分别从投资动因和产业选择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对俄罗斯与中国其他主要投资东道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创造效应与进口创造效应,且出口创造效应高于进口创造效应; 与其他主要投资东道国相比,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较强,而对进口的促进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5.
区位优势的选择是中国发展境外投资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区位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 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要素诱发理论等对跨国企业区位选择具有导向作用。目前, 影响跨国企业区位选择 的因素有: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直接目标;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是否有利于发挥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否有利于中 国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中国境外投资的影响;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人员的可得性等。中国 企业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重点在于:巩固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积极开展对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加快投资于 东欧地区和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等。  相似文献   

6.
跨国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深入分析跨国直接投资产 业结构的发展现状以及产业选择的标准, 对促进我国跨国直接投资产业的发展是极有益处的 。 根 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我们认为应以区位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 分地区确定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 有 针对性地选择目标市场重点, 选择不同的投资结构 。就我国经济特点而言, 制造业、资源开发业、 服 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应成为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代以来中印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领域中日趋活跃的对外直接投资者。比较两国1990年代以来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两国在投资行业、区位选择、投资方式和投资主体等方面的差异,有利于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做出更趋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独立以来,印度便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活动,并从投资量、投资方式、区位分布、投资行业和投资主体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印度特色。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既从多方面对其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和作用,对中国开展外向直接投资活动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区域自主创新离不开投资的支持,投资支持力度影响着区域自主创新的水平。为此,需要对区域自主创新的投资支持力度进行评价,进而了解投资支持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山东省为例对区域自主创新的投资支持力度进行了评价,认为目前区域自主创新的投资支持力度不足。为了加强对区域自主创新投资的支持,需要充分发挥财政创新投资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促进财政和企业创新投资的区域分布合理化;应转变观念,培育技术研发型对外直接投资主体,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应提高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合理化等。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作为曾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动力的国际对外直接投资急剧下降。新兴经济体印度的外向直接投资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危机对印度外向直接投资主要形式的褐地投资在投资量、投资行业和投资区位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导致印度对外直接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而投资的恢复则依赖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及市场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吸引外资是俄联邦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方针。像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俄罗斯把外资看作是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改造生产结构并使其现代化、掌握和使用先进的生产方法、加速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一直对外国投资寄予很大的希望。然而,从目前的外国投资现状看,俄罗斯的比较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能为外资的投入创造更为有利的气候和务件,俄罗斯还需要花大力气减少外国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保障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12.
安兆祯 《西伯利亚研究》2008,35(2):23-26,89
俄罗斯加入WTO的谈判尽管仍存在困难,但迟早会正式成为WTO成员。俄罗斯加入WTO后必须遵守WTO规则要求,投资环境进一步趋好,扩大市场准入,将为我国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俄罗斯加入WTO并不意味着对俄投资风险已完全消除,我国对俄投资仍将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当前俄罗斯开始重塑投资形象的新形势下,我国应合理调控对俄投资规模,优化对俄投资主体,强化对俄投资管理,构建对俄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努力实现对俄投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昊  刘丹 《东北亚论坛》2005,14(6):46-50
与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东北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有较高的比重。日本、韩国还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当然,目前也存在着东北地区与主要周边国家贸易关系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利用日本和韩国直接投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单个项目规模较小等问题。目前,既存在着东北地区加快发展与周边国家贸易和投资关系的机遇,同时也存在许多短时间内尚难以克服的障碍。因此,促进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发展贸易和投资关系既需要抱有合理的预期,更需要采取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对俄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目前俄罗斯整体投资环境已经明显改善,但由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金融体系脆弱、税法繁杂、官员腐败、两国文化差异较大等原因,中国企业对俄投资仍面临较大的国家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社会风险以及文化风险。因此,企业对俄投资一定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并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语言,准确把握企业经营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转移、降低或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投资环境与对俄投资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俄罗斯投资环境有所好转 ,但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俄罗斯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 ,潜力很大。我国企业应抓住商机 ,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开拓前景广阔的俄罗斯市场。现阶段对俄罗斯投资合作的主攻方向应是境外加工贸易、自然资源开发和设立境外研发中心。为此要强化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职能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解决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的资金困难 ;积极推进外经贸企业制度改革 ,加快培育外经贸骨干企业作为对俄投资主体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对俄罗斯投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对俄投资的必要性、可能性,并提出了扩大对俄投资的7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友君 《西伯利亚研究》2004,31(1):33-36,48
自俄罗斯独立以来,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了直接和间接等形式吸引外资。但由于俄投资环境的恶劣,国内市场的萎缩及法制不健全,吸引外资的规模受到很大的影响,各行业吸引外资不平衡,大部分外资流入了少数经济发达或资源丰富的地区。俄罗斯迫切需要改变当前的外资流入规模及分布,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俄罗斯也具有吸引外资的优势及前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俄地区间的合作呈现出良好态势,从商品贸易到投资合作均步入较深的层次,对投资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但是,中国企业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投资合作仍存在大项目少、规模小的问题。除去资金和气候的因素外,政策上的扶持也尤为重要。因此,应充分利用国家层面的合作框架,在中俄地方间政企联合,共同招商,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加盟,增加境外合作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等方面进行探索,以促进中俄地区间合作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Ka Zeng  Yue Lu 《国际相互影响》2016,42(5):820-84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ifferentisal effects of specific provisions included in China’s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BITs) in induc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Empirical analysis yields some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while the signing of a BIT does not necessarily boost FDI, the entry into force of a BIT does exert a strong effect on investment flows. More importantly, we find substantial evidence that BITs with stronger investment protection provisions such as absolute and relative standards of treatment and dispute settlement procedures are more likely to induce greater FDI flow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variation in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strongly influences FDI flows by shaping foreign investors’ expectations of their asset security and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host country investment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0.
Under what conditions can governments use international commitments such as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BITs) to attrac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Although numerous studies have attempted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none considers how investment treaties may have heterogeneous affects across industry. I argue BIT effect is strongest when the obsolescing bargaining problem between firms and governments is most protracted, namely, when FDI relies on strong contracts between firms and states. Using a time series cross-sectional data set of 114 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1985 to 2011, I find BIT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s i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 industry particularly reliant on the sanctity of government contracts, but not with total FDI inflows. Moreover, BITs with strong arbitration provisions display the strongest statistical effect 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while BITs that do not provide investors with such protections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vestment. My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both scholarship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multinational firms as well as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more broadly. To properly ascertain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eaties and institutions, scholars should consider not just whether institutions constrain or inform—or matter at all—but also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targets of institutions have heterogeneous responses to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