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诉讼构造可分为横向构造和纵向构造二重形式,前者指控、辩、裁三方在各主要诉讼阶段中的法律关系,后者指控、辩、裁三方在整个刑诉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刑诉横向构造的实质体现为在同一诉讼程序中控、辩、裁三方的制约与制衡关系,而纵向构造的实质则体现为审判程序对侦查程序的制约。我国的刑诉构造,无论是在侦查构造、审判构造还是在公、检、法三机关的法律地位与相互关系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应在立法上加以改造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突袭性裁判未让当事人充分利用程序法所提供的攻击和防御的机会,同时违反法院诉讼关照及释明义务,打破合理预期。禁止此种裁判,源于“诉讼主义”原理及由此产生的程序正当性要求,也是维系法的可预期性与裁判公信力的需要。刑事诉讼的特殊性,使禁止突袭性裁判面临一些特殊的情况和困难。德、日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法律观点变更”及“起诉书的变更”的规定具有借鉴价值。我国刑事诉讼禁止突袭性裁判的历史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但目前在犯罪事实增量、量刑情节及法律适用、认罪认罚和二审案件,以及改变证据构造上,仍存在突袭裁判。防止突袭裁判,应当明确若干法律界限,在增强程序正当意识的基础上,加强诉讼释明,确认突袭性裁判违法性,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法律推理,就是裁判者依据一定方法将案件事实构成要件与刑事诉讼行为条敖实现“合致”的过程。由于中国刑事诉讼裁判规范的不确定性,加上诉讼构造上的职权性色彩浓厚。往往忽视“复合型刑事诉讼行为”中的推理结构。建构“复合型刑事诉讼行为”中具有初步性、程序性的“罪刑推理”、“证据推理”、“程序推理”和“效果判断”等推理形式,有助于防止推理中的任意、不当,甚至违法情形,同时促进推理过程的精密和规范。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刑事诉讼结构的概念有个发展过程。80年代中后期,有专门论述刑事诉讼结构的论文认为:“刑事诉讼形式,是指进行刑事诉讼所采用的诉讼形式,具体说,就是司法机关和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诉讼权利和义务及相互关系。"①陈光中的定义非常简明:"诉讼程序的基本结构,是指诉讼主要参与者的组成、诉讼地位和诉讼的基本形式。”②而陈光中的学生李心鉴则认为:"刑事诉讼构造是由一定的诉讼目的所决定的,并由主要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中的诉讼基本方式所体现的控诉、辩护、裁判三方面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③从上列概念表述中,…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结构,是指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进行刑事诉讼的基本方式以及专门机关、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基本格局,它集中体现为控诉、辩护、裁判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的法律关系.”而控辩关系则是诉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直接决定着诉讼结构是否均衡、公平.典型的“诉讼结构”和“控辩关系”概念用于审判阶段,在审查逮捕阶段极少提及,这主要是因为在旧刑诉法的背景下,逮捕阶段隶属于侦查阶段,其程序本身具有“行政化”、“追诉化”的特点,加之旧刑诉法中并未规定侦查阶段的律师辩护制度,审查逮捕阶段的控辩关系自然无从谈起,“等腰三角形”诉讼结构就更是空中楼阁了.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结构,是指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进行刑事诉讼的基本方式以及专门机关、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基本格局,它集中体现为控诉、辩护、裁判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的法律关系.”而控辩关系则是诉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直接决定着诉讼结构是否均衡、公平.典型的“诉讼结构”和“控辩关系”概念用于审判阶段,在审查逮捕阶段极少提及,这主要是因为在旧刑诉法的背景下,逮捕阶段隶属于侦查阶段,其程序本身具有“行政化”、“追诉化”的特点,加之旧刑诉法中并未规定侦查阶段的律师辩护制度,审查逮捕阶段的控辩关系自然无从谈起,“等腰三角形”诉讼结构就更是空中楼阁了.  相似文献   

7.
正虚假诉讼的规制措施主要包括民事诉讼中的规制以及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笔者在本文主要探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衔接的三个问题,其一是民事裁判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既判力问题,提出人民法院对虚假诉讼行为作出认定后,应当直接将该案移送至侦查机关以直接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受害人对虚假诉讼行为报案;受害人申请启动刑事程序的,不以相应民商事法院出虚假诉讼的认定为前提;其二是民事裁判对刑事裁判的既判力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瑞华 《中外法学》2012,(6):1105-1123
定罪裁判、量刑裁判和程序性裁判的相对分离,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发生的重大改革。这三种司法裁判程序具有各自的诉讼形态和构造,并在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中具有一系列的程序保障。这三种司法裁判形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诉讼格局,大大拓展了公诉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刑事辩护的基本形态,对于刑事证据规则的多元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这三种司法裁判形态进行全面研究,对于我们深入揭示刑事审判的规律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法律推理,就是裁判者依据一定方法将案件事实构成要件与刑事诉讼行为条款实现"合致"的过程.由于中国刑事诉讼裁判规范的不确定性,加上诉讼构造上的职权性色彩浓厚,往往忽视"复合型刑事诉讼行为"中的推理结构.建构"复合型刑事诉讼行为"中具有初步性、程序性的"罪刑推理"、"证据推理"、"程序推理"和"效果判断"等推理形式,有助于防止推理中的任意、不当,甚至违法情形,同时促进推理过程的精密和规范.  相似文献   

10.
在效率理论呼应下,诉讼经济原则成为研究程序经济性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为此,刑事诉讼程序的运作应该在达成诉讼目的的前提下,强调迅速裁判,讲究程序简化和避免程序浪费或程序重复.诉讼经济原则要求刑事诉讼程序的设计与运行体现成本控制和协商合意的理念与机制,以此作为考量,辩诉交易、和解不起诉、污点证人豁免的制度确立和简易程序的完善将是中国刑事诉讼立法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审前羁押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羁押是“为使犯罪嫌疑人接受侦查、裁判或便于刑罚的执行,而暂时剥夺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的强制性处分措施。”①各国对羁押的界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大陆法系国家的称谓通常是指“未决拘禁”,即有罪判决生效之前的羁押;而英美法系国家称谓通常仅指审判开始以前的羁押。为了论述与比较的方便,本文的“羁押”特指审判以前对嫌疑人的拘禁。从诉讼流程上来看,羁押是以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为其程序功能;以限制人身自由为实现的基本手段。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人权造成侵害或侵害威胁。这样,羁押与人权保障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慨念就被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刑事程序选择权论要——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莉  詹建红 《法学家》2007,(1):137-143
刑事程序选择权,是指当事人,主要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选择相关程序和与程序推进相关事项的权利.此项权利不仅在工具性层面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应然性层面上具有重要的理性基础.刑事程序选择权的基本样态包括诉讼角色选择、裁判主体选择、诉讼利益选择、程序分流选择,它们有着各自的价值功能.从科学可行的路径出发,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与实践应该扩充甚至创设刑事程序选择权的制度平台和运行空间.  相似文献   

13.
王超 《法商研究》2005,22(2):19-25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以认识论和惩罚犯罪的刑事诉讼目的观为理论基础,不仅违背了基本的诉讼法理,而且很容易造成“重实体、轻程序”、“重惩罚犯罪、轻保障人权”的结果。目前,无论是在公、检、法三机关的权力配置上,还是在刑事诉讼构造上,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都从根本上破坏了程序正义的实现。如果不对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加以彻底改造,将来即使引进或者构建再多、再好的诉讼制度,程序正义也会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4.
论审判对象的生成——基于刑事诉讼合理构造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进杰 《北方法学》2009,3(2):92-109
诉讼模式的演变,揭示了审判对象只有在趋于理性的诉讼结构之中才可能获得合理而有效的规定。在相对合理的三角结构刑事诉讼中,没有起诉,就没有审判对象,审判对象与起诉范围保持同一性。辩护范围与审判对象具有同一性,审判对象集中展现于庭审,却规约着整个诉讼活动过程,审判对象与诉讼构造发生巧妙的相互规定、相互作用。寻求认识一种反思性的刑事诉讼,将侦查行为合法性问题自然纳入审判对象,显示了审判对象范畴在不断走向合理的诉讼构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张力以及诉讼构造发展的方向。中国的刑事诉讼当务之急是要好好地运用审判对象在诉讼构造中生成与发生作用的原理,合理地改造我们的诉讼构造,有效规范审判对象存在与发生作用的程序问题。  相似文献   

15.
侦查羁押适用误区分析——现状、危害、原因、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逮捕和刑事拘留是一种诉讼保障手段,羁押是一种持续性的法律状态,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由权利的剥夺,应严格地采司法令状主义.在我国的侦查实践中羁押被大量地运用.目前侦查羁押在适用中走入了工具化、普遍化、违法羁押超期羁押严重的误区,认为侦查羁押适用走入误区的有侦查人员个体观念和行为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国刑事诉讼构造及立法缺陷等制度建构,以及刑事诉讼价值理念选择等方面的原因.侦查羁押适用中的误区损害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及法治的严肃性,并影响了审判时的罪刑关系.要走出羁押适用的误区,必须从侦查人员个体观念、行为,刑事诉讼构造、制度构建、价值选择等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在效率理论呼应下,诉讼经济原则成为研究程序经济性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为此,刑事诉讼程序的运作应该在达成诉讼目的的前提下,强调迅速裁判,讲究程序简化和避免程序浪费或程序重复。诉讼经济原则要求刑事诉讼程序的设计与运行体现成本控制和协商合意的理念与机制,以此作为考量,辩诉交易、和解不起诉、污点证人豁免的制度确立和简易程序的完善将是中国刑事诉讼立法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两方面不可或缺,即正当程序观念的建立和诉讼制度立法上的完善。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对诉讼程序的轻视与我国的法律传统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因而有必要认清程序自身的独立价值和正当程序对于刑事诉讼的重要意义。正当程序应是刑事诉讼制度的理念基础,其对刑事诉讼的具体要求为:程序合法、主体平等、多方参与、过程公开、裁判中立。并应以此为基石进行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结构指刑事诉讼中控诉、辩护和裁判三方的法律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目前我国侦查阶段具有鲜明的行政追诉色彩,缺少辩方的平等参与,更没有中立的裁判者,不符合刑事诉讼的诉讼化构造。新律师法对侦查阶段律师辩护权的规定已经流露出了控辩平等对抗的气息,但规定存在疏漏,侦查阶段的诉讼化仍需继续重构。  相似文献   

19.
审判方式改革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在现代社会,诉讼是当事双方就所争议的问题求助于一定的裁判机构加以解决的活动过程,因此,它主要涉及三方主体,即诉方、被诉方和裁判方。由于三方主体在诉讼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诉讼构造。在当今世界,人们一般把诉讼构造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英美普通法系为典型的对抗制,另一类是以欧洲大陆民法法系为典型的  相似文献   

20.
围绕着刑事诉讼中涉案财物的处置问题,我国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裁判形态。这种裁判形态有别于以处理被告人刑事责任为核心的“对人之诉”,可以归纳为刑事诉讼中的“对物之诉”。对物之诉将为利害关系人提供行使民事诉权的途径,遏制涉案财物处分权的恣意行使。并且,通过建立符合程序正义要求的涉案财物审判程序,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法院裁判的独立性和准确性。在与定罪量刑程序的外部关系上,由于对物之诉在裁判依据和利害关系人上具有特殊性,为保证裁判准确和利害关系人有效参与,对物之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内部构造而言,争议事项的复数化和第三人的加入,促使对物之诉形成了分别以法律性质和权益归属为争议核心的双层诉讼构造。同时,对物之诉的证据规则呈现出民事诉讼的特质,从而在证明对象、证明标准和证明责任上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