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红梅  肖新英 《求索》2013,(2):136-138,150
传统文学批判话语对延安文学存在二种声音.一是认为延安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发展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延安文学是纯粹的民间文学。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看似正确的批判话语.实质是对延安文学的误读:第一.我们可以强调延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某种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不代表延安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的发展结果。因为延安文学的价值在于它以最低文化层次上的革命工农民众、红军战士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因此,延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大众文学形式;第二:延安文学在受到民间文学影响的同时,还受到一些域外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熏陶,因此延安文学并不是纯粹的民间文学,而应该是在属于民间文学的同时,还隶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曹亚明 《求索》2011,(7):191-193
在近现代文学转型的交汇点上,梁启超所倡导的文学界革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文学史意义,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梁启超既承接了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传统,又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上的滋养和创作上的引导,确实无愧为沟通两代之间的桥梁。以梁启超的文艺观和文学活动来观照中国文学之古今演变,将从新的视角重建晚清与"五四"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李丹 《求索》2010,(8):114-115,118
在社会符号学的视域下,阐释是一种语符交际活动,阐释者应力求找出与原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相似的同构关系。但原作与其所描绘世界的逻辑关系,具有广泛的模糊性和多义性,阐释者在解读文本时,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合理地阐释原作者根据情景语境进行的意义选择和文本的形成机制,超越中西之间的文化差距,在信息操控时把握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语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及文本欲实现的语篇功能和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4.
晚清至五四时期纷繁芜杂的时代影像折射出历史转型中的潜层巨变。该时期知识分子在面对外源文化时,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线性说明,他们因政治规约、传统赓续及家族疏离等三重维度统摄下的身份暗示与体验认同的差异,建构出多元化的外源性汉语叙事符号。这种特殊的文学书写使知识分子的外源性言说原点在异域与本土之间位移,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始终是实现民族复兴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愿景诉求。  相似文献   

5.
伴随五四时代的主旋律,现代中国的女作家们奏响了觉醒之歌。从陈衡哲、冰心等第一代女作家到萧红、陈学昭等第二代女作家再到张爱玲、苏青等第三代女作家,她们以迥异传统的女性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层面,书写出现代女性生命本体充满激情的审美体验。从...  相似文献   

6.
史成虎 《长白学刊》2012,(3):109-113
辛亥革命突破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状态,将中国带入了现代民主政体的轨道,但由于中国政治市场的不充分和专制主义根深蒂固的惰性,辛亥革命最终未能成功实现政治制度的创新,未能创造一条新的制度替代的路径。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力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意识形态凝聚力与整合力不足、改革所需的资源匮乏以及臣民文化对革命的阻抗等,都决定了辛亥革命不可能完成近代中国制度创新这一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传统,理应在当代文学中得到继承与发展,而这一点集中表现就是当代文学的文化重构。五四“文学革命”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是五四新文化精神,它应该概括为:科学、民主、社会主义。为什么还加上一个“社会主义”呢?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在中国封建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激烈冲突中,所作的文化选择。先进的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上选择的是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国治安体制截然不同,晚清警察的创建是中国治安体制转型的枢纽。清季社会巨变,固有治安体制弊病日益彰显。趋新官绅效法域外,开始试办警察以应对治安难题,并借此培植民气,因应外交困局。警察的创建得到清廷的认可与提倡,警务局所迅速向全国推广,警察制度在中国立足。虽然创办初期的警察规制不一,章则互异,但各项警务的开展,改变了城市面貌,并移风易俗,介入民众日常生活,由此带来了政府职能的扩张,促进了政府治理方式的变迁,并冲击了固有官僚体制,对中国社会与晚清政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在人事关系、办刊经验、舆论造势、理论建构上均有密切的联系,但晚清的这一运动在民初趋于消沉。在百年之后以比较的视角回望五四,会发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在改革路径、逻辑思路、革命态度、政治时势背景诸方面不同于晚清。这些独特性正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得以成功的保证。学界"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研究思路很好地发掘了五四对晚清的继承性,却又忽视了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中国在文化上发生了转型,即由老年本位文化向青年本位文化转型。所谓老年本位文化就是中国传统体制之下.以老年为中心的一种文化形态;而青年本位文化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形成的以青年为本位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的转型在历史上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最早萌芽于晚明,其次是晚清,五四时期达到一次高潮,但因民族解放要求的压抑而中途夭折,转型并没有实际完成。80。年代这种转型又重新开始了,到90年代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文化转型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整个90年代社会气象的变化部与之相连。社会变迁与文化转…  相似文献   

11.
卢露 《传承》2008,(6):90-91
本文试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三个方面,即具体的形式、客观的形式以及体制的形式,来探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并由此引出我国应如何从家庭、学校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保护制度三个层面来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三个方面,即具体的形式、客观的形式以及体制的形式,来探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并由此引出我国应如何从家庭、学校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保护制度三个层面来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新小说是晚清被边缘化的文人和文学力图重新中心化的一种努力,同样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也在进行中心化的努力,小说和女性在新小说时期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同构性,新小说中的女性想象成为文学现代化和女性现代化的尝试。但由于文化的脱序,女性的现代意识既有正面的提出,也有通过被妖魔化的描写从反面被提出。新小说时期的新女性形象塑造,对形成20世纪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传统,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是五四时期一位特立独行的启蒙思想家,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中国启蒙运动的传世之作,其富有原创性的中西印文化比较理论,集晚清以降启蒙运动中西文化论之大成。梁漱溟的比较文化理论,表征着五四启蒙运动之一种辩证的批判思维。一方面,他以现代性批判传统,肯认第一路向西方现代化的成功及其科学、民主和工业化等现代文明成果,承认中国在第一路向上现代化的失败,批判古典中国的专制主义、家族主义、三纲礼教,并坚持中国必须进行第一路向现代化的补课;另一方面,他又以传统批判现代性,以孔子"仁"的人生哲学会通柏格森、倭铿等的西方现代生命哲学,批判西方现代性之工具理性膨胀、生命偏枯、精神空虚、天人对立的深刻困境,并预言世界未来文化将是以孔子人生哲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之复兴。这种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双向批判的辩证批判思维,具有中国启蒙运动集大成之理论气象,并表征着一种现代中国的新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百年来的法律建设活动,肇始于清末修律。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认同援引西法、变革中法的同时,始终固守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底线,希望以此来维系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采取审慎渐进的变革模式,并强调保持法律的民族性,体现了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提供走向现代化的前期思想资源,使得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清末修律活动中立足国情、守护传统的同时,也很难给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行程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何敏  何清 《求索》2010,(3):192-193,205
林纾在《黑奴吁天录》中将主人公汤姆大叔由原著中“黑色基督”变形为“千古义仆”。这种误读在晚清文学语境中具有典型意义,是对西方文学接受的一种范式。它本质上是以西方为“他者”观照下完成的“自我镜像”。东方与西方并非后殖民主义文论强调的那样是单向的“凝视”与“被凝视”关系。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其实是两种文明互为“他者”相互参照并进行自我书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警政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而经费的收支直接影响警政的实效。相较于传统的保甲、团练等旧式治安力量,晚清湖北警政的创建与发展具有近代化意义,警政经费的规范与保障初步确立便是这种体现。但这种变革后的经费体制仍然存在诸多传统因素,传统与现代兼具的状况是晚清湖北警政的时代特征。警政经费的制度性措施、收支境况和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湖北警政的实效和困境。  相似文献   

18.
林平乔 《求索》2007,(5):171-173
朦胧诗人们对儒、道文化有一种自觉的孺慕。在精神血脉上他们既有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承接,更有对延续不绝的儒家与道家文化的继承。道家文化追求自由、反叛理性权威的精神和清高淡远的生命情调,儒家文化“忧”与“刚”的思想内蕴构成了朦胧诗人文化根性的重要内容。由传统文化人格酿造的诗歌,其内在精神一定会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同在。  相似文献   

19.
五四科学思潮的发生建立在晚清以来的社会变革之上。近代传播业、教育业的萌芽发展以及学会社团组织的出现形成了一个知识、文化、思想和实践的阵营,这个阵营凝结了知识分子群体,有着思想、知识以及媒介、资源等方面的巨大潜能,它开创了公共文化空间及公共话语空间,因而具有强大的影响能力,尤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失序的权力真空状态下,获得了较多的言论自由。它为五四科学思潮准备了动力和资源,也是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崔涛 《求索》2013,(9):165-167
在张扬个性解放、反对礼教桎梏、追求自由婚恋的五四时代.公开表现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背离和反抗的女性同性之爱,成为五四女性写作反叛传统性别规定、超越性别局限、张扬自我个性、展示女性欲望主体性与多样性的书写策略。它从一个层面表现了女性刚刚踏上解放之途时的特殊心态.这里有对男权话语的精神逃逸、也有对女性世界的自然回归、更有对姐妹之邦的浪漫构想。五四女性文学对女性同性爱的温和的欲望书写.为女性反抗男权社会和性别歧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整个世界进一步反思人类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