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最好读经典何谓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他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自觉行为。古人有一  相似文献   

2.
经典和我们     
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相似文献   

3.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题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科学准确地回答了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读书等三个重要问题,为引导领导干部坚持读书、在全社会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推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促进作用。但也有基层干部认为,要坚持读书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只要把具体工作干好就行了,读不读书没有什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读书的境界     
正自古读书无外是为了明理、修身、增智、广才。然而时代变迁,读书变得越来越功利化,生存功能似乎要压倒一切,本来最重要的前两个目的反而越来越被漠视,被奉为中国儒家传统精华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逐渐遭弃。正因如此,有能力没道德,有学历没学识,有知识没文化,有技术没思想也就不难理解了。当今社会,几乎每个人从小就开始读书启蒙,之后是学习知  相似文献   

5.
按照中央部署,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将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三讲”首先是“讲学习”,这是“讲政治、讲正气”的前提和条件。学习有三条途径:一是向实践学;二是向社会学;三是向书本学。这里只就向书本学习谈一点粗浅的认识。读书好书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读书。宋人尤袤说过读书的妙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袤;孤寂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不仅如此,书是药,“善读可以治愚”;书是船,“带着我们从  相似文献   

6.
《默觚.学篇》是魏源青年时期的读书心得,集中体现了其修身治学思想。关于修身,魏源认为主要应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从顺入”——“好仁”;一是“从逆入”——“恶不仁”。关于治学,魏源则从珍惜时间、活学活用、教学相长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强调。  相似文献   

7.
读书·充电     
据不久前某大报发表的题为<近半干部一年不读书>的文章称"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高达80%的被访干部认为,在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仍有高达46%,即近一半的干部在一年中没有读过一本书.在不读书的原因一栏中,称没有时间读书的占了63%,没有读书习惯的占了35.31%,不知道读什么书的占了13.44%,而认为读书没有用和没有可读的书的分别占了2.81%和9.06%.  相似文献   

8.
读先秦诸子     
易中天 《传承》2008,(5):28-31
读先秦诸子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读;第二,我们读什么;第三,怎么读。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  相似文献   

9.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5,(8)
<正>"三严三实"中,"严以修身"居首位,充分表明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在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把严以修身作为终生必修课,做到强身、立身、养身。强身之基在学习,依靠学习激活"红色基因"。习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  相似文献   

11.
读书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读书学习对于广大领导干部的作用,指出,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自本期始,本刊"读书·人生"栏目将特别精选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西方经典和传统文化类经典书籍的介绍与阐述文章予以刊发,以期与广大读者一同展开读书人生。期待您的关注,也欢迎您为本栏目投稿。  相似文献   

12.
常有人问我:如此繁忙怎么会有时间读那么多的书?我想说:读书问题,首先不是时间问题,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国民素质问题。因为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其一、读书问题;其二、时间管理问题;其三、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以其立意深远的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哲思宏远的理论素养,在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进而掀起了一股读书学习的热潮,使全党初步呈现出人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这么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局面。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我党使命的清醒把握,习近平同志高屋建瓴地就学习的重要方法——读书,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读好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秋意渐浓时,人的心情不再像夏日那样浮躁,更容易沉下心来.正是读书的好时节. 易中天先生说过:学习以谋身,是为了赚钱生活;读书以谋心,是为了精神充实.少时读书是为了将来的生计,而成家立业后读书,更多则是充实精神的生活.读书可以使我们明智修身,收获颇丰,这恰合了秋天丰收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苏童说:"读书,尤其是青年时代的读书,或许不能解决你短期内的任何问题,比如思想迷茫、专业选择,等等,但在未来,却有可能创造一个连你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奇迹.而我,就是一个例子."谁渴望读书有立竿见影的收获,恐怕就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苏童说起第一次阅读经历,可以追溯到小学时代.那时,家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收音机,甚至没有小人书,苏童所能接触到的就是印有繁体字以及外文字母的书籍.而他所读过的书,在当时大多都是被没收的,很多打着收购站的印章,有些甚至没有封面.对于那个时期的读书,苏童加了一个限定词:没有功利性的读书,"就是漫无目的地读小说,最好是长篇的".  相似文献   

16.
读书与季节     
清人张潮对读书有许多精彩之论。有谈读书与“读人”的 ;有论及读书与年龄之关系的 ;也谈及了读书与季节 ,道是 :“读经宜冬 ,其神专也 ;读史宜夏 ,其时久也 ;读诸子宜秋 ,其致别也 ;读诸集宜春 ,其机畅也。”弄到什么季节读什么书都有讲究 ,大概也只有那时的读书人才有如此的雅兴。自然 ,一个季节确有一个季节的情调与韵致 ,此公将季节之韵味与经史子集的书中之味联系起来 ,似乎不无道理 ,细想又觉得稍嫌牵强。其实 ,冬日围炉读史照样会沐浴一番历史的温馨 ,夏天摇扇读经也未必就不能悟到思辨的风凉 ,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读起书来又何尝不能…  相似文献   

17.
读书=做人     
<正>"读书与做人"这个题目中有两个词,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做人,中间加了一个"与"字。我想,最好把这个"与"字改成一个等号,即:读书=做人,做人=读书。清初学者陆陇其说过,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如果不落实到自己身上去领会书中的道理,则读  相似文献   

18.
《政策》2013,(3):91-91
<正>一个民族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是该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辉煌结晶。诸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和二十五史等等。然而,经典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为了炫耀与宣扬,而在于学与用,在于有益于世道人心。可是,如今谁还读经典?读它又有何用?这倒真是个问题。问题一:快与慢。而今是信  相似文献   

19.
“异读”谈     
读书是件幸事、福事。毕竟,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但现在的问题是,知识爆炸书太多,工作繁忙时间少。如何在这种多与少的矛盾中去读书,当然有个选择问题。异而读书值得一试。这里说的异读,就是指因书而异,区别对待,不用同样时间与精力读不同的书。  相似文献   

20.
李玉英 《青年论坛》2009,(2):158-159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注重新生入学教育,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加强书目推荐和专题图书导读工作,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举办图书漂流、读后感征文等活动,督促学生读经典、深读书;多与学生沟通,及时调整馆藏,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加强对网络阅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