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两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当代中国大地上从事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当代实践,以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回答中国问题,是发展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如何根据当代中国吸收资本元素的最新实践,从理论高度,用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对与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关系、对中国新型现代化建设的探究,这是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说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从广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在对时代特点、国际世情、中国国情等的深刻认识与自我觉醒中,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概括;从狭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当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性质、条件、规律、目的及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自身的性质、探索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条件、初步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规律、指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唐家州 《前沿》2012,(5):42-43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首先要弄清楚其科学内涵,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该理论体系,进一步探索尝试全新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人翁地位,逐步完善政策制度,形成全民参与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总结了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 ,使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新的发展趋向。在二十一世纪 ,中国要实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较高级阶段、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双重历史跨越 ,究竟应当构建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模式 ,如何构建适合这一发展趋势的新发展观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 ,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点性建设的重大作用 ,又大力加强全面性发展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最终落脚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是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直没有解决好的历史理论难题。毛泽东在探索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 ,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这些思想成果 ,不但代表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探索的最新认识 ,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下的历史理论难题做了新的科学破解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主体"思想,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是社会主义主体与其他非主体并存的结构,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性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着多方面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它源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实践,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丰富发展。因此,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是我们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逻辑的客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表明其理论发展逻辑与实践发展逻辑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陈培永 《桂海论丛》2013,29(5):21-24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必须辨识并处理好三对内在矛盾,即社会主义理想价值与现存社会现实的矛盾,民族国家奋斗目标与人类社会历史普遍进程的矛盾,一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解决这三对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应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呈现,更好利用资本主义而不是被其同化,努力开辟出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邢国忠  周敏 《理论月刊》2008,1(3):17-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三大时代命题,并从这三个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人民群众利益的紧密结合.在当代中国,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的根本在于人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要最终实现它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唯一而正确的道路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结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党执政等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越来越自觉的行动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从而把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号召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其着眼点就是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人权》2019,(3)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rked the start of a completely new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 for human rights in the county.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fined the socialist na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haped the new concept of 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determined the direction of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tha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and established the idea of advancing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是客观的 ,它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又是一个分阶段和连续性相统一的动态过程。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特定的实现程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是一个前后相继、不断与时俱进的历程,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再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都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终于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根据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现实发展 ,审时度势 ,面向新世纪而提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它深刻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体现了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最终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缩小东西部社会发展差距的努力中 ,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具有独特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社会转型背景下,必然会出现由经济快速转型而导致的社会失范,尤其是道德失范。而在社会道德失范情况下,道德的社会维系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并作用于青少年,导致青少年行为失当。该文拟对社会迅速转型所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道德失范与青少年行为失当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从预防青少年行为失当角度对道德重建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是一个由“完善法制”到“实现法治”的转变过程。法治的政治基础中有若干的普适性原则 ,如民主合法性、权力制约、政治文化等 ,但这些原则必须立足中国法治化的历史与现实 ,才能形成中国法治的具体实践模式。基于这样的中国背景 ,中国法治化的现实路径必然有其特点 :在民主政治与权力制约的法治体制选择上 ,应以中国基本政治规范为基础 ,以规范党政关系为核心、提升人大的地位和作用为现实切入点 ;在法治的文化建设上 ,应立足中国的国情 ,把握现代先进的法治文化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将共同富裕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通过现实论证使其由空想走向科学。前苏联未能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精神实质,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走错了路。中国探索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邓小平在吸取毛泽东探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共同富裕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历史视野当中,形成了逻辑严密,现实可行的理论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共同富裕理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实践基点、实践内涵和实践理念等方面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归宿。  相似文献   

19.
中小企业地位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现行对中小企业地位作用认识的局限性 ,阐述中小企业在新时期地位作用的突出变化 ,中小企业不仅是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器 ,更是中国改革的实验园区 ,而且每单位资金比大企业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20.
反思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法治现代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反思法治本身之不足却常为人们所忽略。在知性文明的发展史上,承认人类智慧的至上性,就是有意无意地反对另一种文明的存在。如何协调知性文明同心性文明的关系,就成了中国法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从最高的文化精义中寻找终极依据同法律技能的相洽,方有可能构造一个温润圆通的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