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宪法对行政区划体制的规定不可能十分详细,进一步的规定只能留给国家立法机关,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行政区划等相关法律时,应遵守一定的宪法原则,国家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区划改革时应有国家法律的授权.这就是法律保留的立宪技术及其在司法实践中发展出的宪政内涵.中国宪法有关行政区划的规定过于"硬性",在立宪技术上没有采取"法律保留",导致相关的宪法争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改革战略应当及时地由过去的"孤军深入"调整到"配套推进"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症结主要不在于自身,而是在于与它紧密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为此,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配套推进"战略必须从自然、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国际等方面,为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尺度理论视角的中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划体系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增强了中心城市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通过改变由市和县的行政等级所决定的尺度关系,城市实际上已转变为"城市-区域"。在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中,许多县获得了城市的地位,而部分县也转变为城市辖区,实现了尺度的变迁。从尺度理论的视角将空间单位的行政等级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尺度类型,是研究行政区划体系各组成单元之间关系的新方法。研究发现,中国虽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行政管理的方式在空间经济发展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市管县"作为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形式已实行近三十年,目前普遍存在着经济上市县争利、管治上削弱县级自主权、区域规划低层次雷同、政府运行成本愈来愈高等问题。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可对广东省地级行政区划(市)的数量和选择进行优化。在简化行政层级、实现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行政区划改革中,广东省可设立10—15个左右的地级市,广州、深圳依次位居其中。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行政区划调整方式、内容和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多学科角度分析了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意义,指出我国的行政区划调整既有利于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行政治理结构、推动行政制度创新、化解行政区和经济区矛盾等,也是推动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影响行政区划变动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分析行政区划变动原因的多种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重点分析现代交通、通讯与管理变革对行政区划的新要求,并认为他们是现时代影响行政区划变动的关键因素。最后,本文还提出以人为本———行政区划的核心标准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行市管县的行政区划和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然而就在市管县体制发展成为我国主导性的地方行政体制之际,学术界甚至政府部门质疑这一体制的合理性,主张推行"省直管县"的行政区划与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以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呼声却占据了上风。在我们看来,由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的行政体制改革问题,不单纯是一个领导体制或行政区划问题,而是一个宪政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的问题。不首先解决政府职能问题,无论是市管县还是省管县都难以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市场秩序扩张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重构是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国60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调整和改革,基本上延续了传统中国的治理逻辑和治理术,即以属地管辖和行政内部发包制为特征、由职权同构和行政分权构成的多层级的地方政府结构为基本治理结构。为适应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现实要求,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必须根据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设计,对既有的地方治理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民主化和地方自治促进和改善地方治理,使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以及相应的产权、财税权和人事权等制度走向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铁路运输检察体制在历经初建、恢复重建和移交地方实行属地管理等发展阶段后,目前正步入新的发展期,但铁检分院与省级检察院在管人与管事、专属管辖与地域管辖等问题上都还存在矛盾之处。现行体制加强模式、完全属地管理模式及大交通检察模式等三种继续推进铁检体制改革的思路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探索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的设想,综合考虑如何更进一步优化铁检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简单模式与复杂模式行政区划是“国家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层次的区域单位,并建立相应的各类行政机关的制度”。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行政区划体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目前中国行政区划体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实行的是“中央—省、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地区、盟—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五级行政区划体制。由于地区行政公署、盟行政公署、街道办事  相似文献   

11.
行政区划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区划史是政治制度史的一个重要分支,还直接与微观的政治地理研究密切相关.它的基础是行政区划变迁过程的研究.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相当可观,但是,如果要复原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行政区划的全貌,并为改革现行政区划提供参考,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推进,跨行政区划政府协同扶贫攻坚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我国跨行政区划政府协同扶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利益共享机制、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缺乏争议处理机制以及缺乏制度化政府协同等。为此,当前跨行政区划政府协同扶贫攻坚要确立平等互利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公共性的原则。要从树立合作共赢现代行政管理的理念、建立跨行政区划政府间合作的载体、强化中央政府对跨行政区划的指导、健全跨行政区划政府间合作的制度等方面推进我国跨行政区划政府协同扶贫攻坚。  相似文献   

13.
《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第2条所规定的行政区划变更方案制定原则和行政区划总体稳定要求不属于行政区划变更基本原则。一方面,行政区划变更基本原则的规制范围应当涵盖行政区划变更全过程,而非仅针对行政区划变更方案制定这唯一阶段;另一方面,行政区划变更基本原则的主要规制对象应当是动态的行政区划变更行为本身,而非针对静态的行政区划变更结果(行政区划要素)。行政区划变更作为一种公法行为所具有的法定划分、国家控制和权益调整等属性,决定了行政区划变更机制引入权力制约和程序正当等基本法治理念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契合法治化需求的适当变更、科学变更、民主变更、公开变更和依法变更等五大原则就应当被确立为行政区划变更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我国行政区划型法院的撤设并非是基于满足特定司法区划变更目的之需要,而是必须随着对应地方行政建制实体的撤设而撤设,但是,其遵循的撤设程序却又是不同于行政区划变更程序的独立司法区划变更程序。决定行政区划型法院撤设机制呈现此矛盾形态的关键原因其实是源于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基础的行政区划型法院产生机制与司法区划变更机制应当专门化之法院设置机制之间的冲突与调和。行政区划型法院撤设机制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构建专门司法区划变更法律关系、推动司法区划变更行为的法治化,以及对宪法文本中县级以上地方权力机关与"本级人民法院"之间的内在关系作出新的宪法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地改市",即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在行政系统的结构方面,主要通过地区行署改为地级市来实现行政系统的制度和职能更新的过程.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诸多问题.作者认为行政区划改革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央指向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地方指向中央的地方分权要求(尤以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划分为主).综合并设想了我国行政区划的全盘方案及改革的指向,以实现有利于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的行政区划环境的大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从地方行政到区域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全球化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应建立跨越行政区划之上的区域行政,形成高效、协调、民主、开放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推进中国区域的协调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良性进步。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必须迎接新挑战。剖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当前职教内涵建设中问题,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课程建设等对策,为实现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广西应加快统筹区域发展的步伐,以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分析广西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原则与措施,使广西的行政区划体制更好的适应其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行政区划中目前存在的地级市领导县体制将财政权和审批权集中于地级市,使得县和县级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不足,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总量的提升。以增强县和县级市的财政权限和审批权限为主要内容的"省直管县"的尝试,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的实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不失为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日益成熟,北部湾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北部湾经济区能否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重要前提是:能否整合包括海南、粤西和广西三省区在内的完整的北部湾区域,首先实现中国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诸多因素中,行政区划的藩篱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打造新型府际关系成为实现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中国第四增长极腾飞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