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商标翻译的中西合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翻译是一件很难、涉及文化与艺术的创造性劳动,其成败事关经济效益与国际影响,丝毫也不能马虎大意。本文从商标的命名、语言、文化和审美的角度探讨了商标翻译应注意的几个要素、商标翻译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商标翻译策略,从而使译出的商标与原文的商标在音、形、意和美等实现中西合璧,求得珠联璧合、异曲同工之效果,在商品交流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交流。本文还以竹叶青茶叶的翻译为例,阐述商标翻译中西合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广告作为一种应用学说,它本身就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性。广告中的商标翻译应力求表达准确,达意。本文指出,商标翻译的准确性不在于是一种一一对应的词意、句意的转换,而是在于把握其不同社会文化、语言、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在商标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要反映出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译者"适应"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过程,以及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的过程,这种适应和选择涉及语言、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在翻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时,为传达这些词特有的文化内涵,译者至少需要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应、选择与转换,才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而人际交往行为有其一定的规范来规范、制约。在哲学视域下,无论是从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译者的选择还是从翻译的主体来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口译则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但口译中的文化障碍是影响口译活动流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在口译的源语与译入语中,译者必须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性,正确的传递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内涵。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解读与其对应的文化障碍,探究英汉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4,(7):92-93
刘敏、张伶俐在《理论月刊》2013年第12期撰文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当翻译实践遭遇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时,就产生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作为不可译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翻译领域中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对于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的语义和文化特色来说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详细阐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究文化不可译性的根源及种类,并达到等值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翻译,其关注度目前尚有不够。异化翻译观能有效地保存源语言的文化元素,从异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民族民俗文化译介的策略与传播意义,以弘扬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语境是语用学中两个基本概念之一,是语用学重点研究的对象。语境同翻译是密不可分的。翻译是对意义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的等值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语境是翻译者能否准确把握原语的意义实质,并将其转移到译语当中的关键。本文从译语词义的确立这一角度论述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界关于诗歌翻译的研究大都是非系统的。而关于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往往又是人云亦云、重复研究或模仿研究,因此,研究成果也多为零星的论述。"翻译移民理论"更适于应用到诗歌翻译领域。在重申美学定义,主张哲学诠释学和哲学美学的方法上去研究诗歌翻译,并界定和定位了诗歌翻译美学,为诗歌翻译和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英文化差异的在日常交际中广泛存在,熟悉和重视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译者不能仅凭字面的意思对日常交际中的称呼、招呼、问候、馈赠礼物、致谢、赞美、宴请招待用语来进行翻译,而应该多考虑一下两种文化的内涵差异,根据“功能对等”的原则作出最忠实、最自然、最贴切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翻译史研究是主体对客观翻译史的系统认识,覆盖了翻译史实践、翻译史学实践(翻译史论)和翻译史学理论三个研究层次。译史实践是对翻译活动与翻译思想的历史描述;史学实践指以理论为指导对翻译史资料的系统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认识;史学理论则以前二者为对象,对翻译史论和翻译史研究自身问题进行理论探索。这三个研究层次循序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思与提升。文章详析了翻译史各研究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负责的具体内容,并指出中西方的翻译史研究在这三个层次上都呈现不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更是文化扩散的一种方式。通过译作,把一种文化介绍给另一种文化是翻译的目的,也是交流的意义所在。本文着重例举彝文、汉文、英文三个不同文化群体中有关一些反映颜色、称谓、成语、典故等事物的不同表达,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文化因素对翻译所构成的困难,意在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操作,更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门调解文化冲突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中英文广告翻译的"不对等性"与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璐 《青年论坛》2006,(2):105-108
由于受法律体制、市场策划、语言体系和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局限,在中英文广告翻译中存在很多不对等的情况,也就是英文中所说的"untranslatability".在翻译研究领域中,专门针对广告翻译的著作相对较少,然而这并不是说广告翻译就完全无章可循.广告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而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对于解决在广告翻译中遇到的由于语言和文化所造成的不对等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它是评估广告译文好坏的最佳标准.  相似文献   

14.
广告文本的翻译属于应用翻译范畴,以宣传商品、说服顾客、刺激消费为目的。广告意境是广告人主观的"内情"和客观的"外景"结合,而意境美是广告的灵魂,能更好地实现广告翻译的目的。本文将以通过广告翻译修辞手法和文化对应营造意境美威力,说明其在增强广告翻译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春华 《理论月刊》2006,(6):132-133,188
本文旨在论述美学思考在翻译中的重要运用和作用。首先对翻译和美学基本定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翻译美学是探讨原文、译文和翻译过程的美的。本文通过实例证明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当中有利于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利用美学分析进行翻译有其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在今年3月14日的温总理答记者问会上,一位美女翻译引爆了人们的眼球。在现场,她将总理引用的很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古诗词,翻译得准确、传神而且一气呵成,令翻译专家看后都拍案叫绝。第二天,多家媒体将“当今最火、最受欢迎、最上镜的英文女翻译”等诸多形容词加之她身,一时间,这个温婉浅笑、气质娴雅的女孩张璐成了网络红人。  相似文献   

17.
刘莹 《前沿》2014,(15):211-212
生态翻译学,作为人类翻译活动发展的一种新兴产物,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且在近期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在遵循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通过生态翻译学与其他翻译范式对比研究指出翻译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氛围中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事翻译的人员将会受到自身主观意识的制约和影响。因而,翻译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对翻译进行适应的选择和转换。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的渗透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翻译理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洛丽.张伯伦是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本文试图在介绍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基础之上,针对性别与隐喻,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内涵、意义及局限性。希望能为女性主义译论研究提供资料并助于商榷。  相似文献   

19.
化工专业英语的特点与翻译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明志 《前沿》2012,(10):173-174
随着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有时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改造。同时,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化工方面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有关科技工作者有必要熟悉化工专业英语的特点,掌握其翻译技巧。作为一种特殊用途英语,化工专业英语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本文在分析化工专业英语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20.
冰心翻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龙  赵刚 《理论月刊》2010,(2):125-127
冰心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作家、学者兼翻译家。然而,她作为一位文学家的光辉似乎盖过了她在翻译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她逝世10周年之际,笔者认为有必要重读她翻译过的经典著作。在她不朽的翻译作品和寥寥无几的几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中,进一步挖掘她的翻译思想精髓并加以现代诠释。这样.一则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传统译论对我国当今翻译学理论建构的推动作用,二则可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让我们对她进行一个更好的、更加全面的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