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胡纯华  刘卓红 《求索》2012,(6):216-217
《青年黑格尔》是卢卡奇中期异化思想的集大成者,该书中卢卡奇通过研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异化思想以及受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异化观批判的启发,重新认识异化的内涵,卢卡奇的异化观较之早期《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观出现了向唯物主义转向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发表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中分析得出“物化”理论的结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普遍的“物化”现象,只有通过“总体性”思想才能够克服这种现象.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梳理,达到总体上把握其思想的意图,从而发掘出“物化”理论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防止出现物化现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玉娟 《前沿》2001,23(7):62
乔治·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他青年时期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是本世纪最早、最系统提出异化理论的著作。异化问题可以说是贯穿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一根红线 ,为此它成为当代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试图对青年卢卡奇的异化理论进行简要的述评。一首先 ,卢卡奇从商品结构开始分析物化。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主要来源于他的“物化”概念。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出发 ,卢卡奇直接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得出了他的物化概念。他引证马克思的话 ,“商…  相似文献   

4.
高茹 《理论月刊》2010,(3):46-49
虽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提出先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公开发表,卢卡奇本人在晚期时候也曾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思想作过反思和自我批评,其晚期社会存在本体论也正是在对前期思想批判的基础上才完善了理论自身和实现了理论的自我超越,但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对卢卡奇早期物化理论作一个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从而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卢卡奇思想前后发生变化的轨迹和卢卡奇思想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敬爱 《前沿》2008,23(4):3-5
卢卡奇认为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无处不在:商品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社会失去整体性;作为劳动成果的物反过来对劳动者进行控制;甚至法律与国家也物化了。马克思的异化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和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人的本质异化;人和人相异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异质发展。  相似文献   

6.
郑智辉 《前沿》2006,42(11):26-28
青年卢卡奇的物化观是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作为思想源泉的,在对异化、异化劳动的内涵及其消除方式的分析上,其基本思路、研究结果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大致相同,"基本上是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的思想".但在分析异化概念的出发点和目的、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上又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对于异化的消除,卢卡奇没有像马克思那样把它与私有制的消灭联系起来,存在着"根本的和严重的错误",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学徒时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秦廷国 《求索》2007,(4):136-138
反传统形而上学和“问题”意识等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通话,凸显于对现代性的资本主义异化应用的批判中。但马克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马克思哲学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存在本质的差别。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应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为导引,建构一种比传统社会确定了的价值更先进、克服了它们已经被认识到了的缺陷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带有鲜明现代人本主义色彩的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深度浸染,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商品世界中的真正所指问题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通过回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语境的分析,作者认为,马克思异化概念在商品世界中的真正所指是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这一指认对于修复被肢解与割裂了的马克思思想的历史发展,还原“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思想的“艺术的整体”,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以"物化"为核心范畴的物化理论。物化理论是卢卡奇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创建,也是其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支柱,并开启了西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特殊路径。虽然《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现代性批判在原则高度上触及了现代性批判的实质,但基于其存在论根基依然是黑格尔主义的,这种批判必然落入浪漫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10.
梁伟 《前沿》2008,(11):45-48
异化问题是生存于现实中的几乎每个人都面临的根本问题。本文以异化的根源为线索,分析了马克思和卢卡奇对该问题的追问。马克思主要从物质生产说明异化,认为强制性的固定化分工是产生异化的直接原因,私有制使其实现并加深。卢卡奇通过剖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普遍的商品化是物化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厘清了"意识""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并将前者作为概念的本身来阐述。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意识形态形成的"实践"环节,并透过对"意识"与"观念"的表述,首次在意识形态视阈下阐释了"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对"观念"的使用包含两种语境:"一般"观念及"具体"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一般)"观念"如何因"异化劳动"而产生了虚假性质。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分析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如何成为(具体)"固执观念",因其颠倒逻辑、误解实践意涵之故,从而导致观念的虚假性。通过对异化观念与固执观念的分析,马克思开启了对意识形态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是对马克思原著文本"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论述原著的误读。"读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起源"累进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实际的科学研究中,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学。  相似文献   

13.
"康德"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人物关键词之一。本文在《存在与时间》的视野内,试以《存在与时间》的行文为线索,对其中所涉及康德与存在问题、时间问题、"我思"、现象问题等进行论述,并对海德格尔和康德的相关理论有所展开。  相似文献   

14.
牛俊伟 《桂海论丛》2010,26(4):55-59
广松涉在《唯物史观的原像》一书中作出了一个基本判断,认为异化劳动不过是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所作的概念性把握,二者的真实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尚未最后解决。广松涉的这个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关于马克思所面临的逻辑张力和理论困境,他的分析就难免有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15.
李京 《桂海论丛》2010,26(5):16-20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学说,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政权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所取得,因而在传统意义上一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革命与斗争的理论,于是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思想长期被深度地遮蔽起来。廓清我们党从"革命马克思"向"和谐马克思"重大历史转变的脉络和走向,澄清曾经被历史误读"革命马克思"的传统认识,重新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思想本质,重塑当代中国"和谐马克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台湾政治转型以来,其民主政治的步伐基本上还处在以“选票”为中心的阶段,“选民文化”强过公民文化,而“省籍-族群-本土化”的政治进程更加剧了这些倾向,造成了“省籍-族群”间矛盾的激化,政治文化偏重于对抗,政治悲情被滥用,不仅在重大的价值与政治问题上而且在很多社会议题上也无法达成共识,政治陷入空转。为改变这种情况,台湾建构公民社会的力量进行了相当的努力,推动“协商民主”的实践,如提出公共新闻学、公民论坛、公民会议、社区协商等,尤其是进行“省籍-族群”间的沟通与和解活动,希望以此厚植台湾的公民文化,匡正“选票民主”的疏失。  相似文献   

17.
人作为个体存在和“类”存在的有机整合体,是一种实践性存在物,现实生活世界体现出人的本体性存在。马克思探究人的存在,最终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这里的自由不单纯是“个体”自由,更表现为一种“类”的自由。在与萨特思想进行比较的同时,更进一步揭示出自由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要求入党的愿望逐渐升温,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校基层党支部在学校党委和组织部的关怀指导下,探索出了许多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的新路子。然而,高校中的艺术类大学生由于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党员发展工作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为此,研究和探讨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已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一个不容忽视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是-应该"问题逐渐演变为事实命题与规范命题之间关系的问题,对道德知识的考察从过去的经验论证或先验论证,转向了对伦理语言的结构及其含义进行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是"与"应该"之间的不同又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尤其在元伦理学的创始人摩尔及情感主义那里得到更加深入的论证和重大的发展。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善不可定义"、"摩尔的开放问题论证"以及情感主义的无意义的价值判断等思想,是对休谟关于事实与价值关系的问题的补充与发展,深化了休谟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台湾官方和民间都一再强调台湾生活方式的优越,大家引以为傲.但究竟什么是台湾的生活方式,似乎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本文根据有关生活方式的基本观点,联系台湾方面提出的看法,试图加以解读,并且与“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联系起来考察,探讨台湾方面建构“台湾生活方式”的意图,并对如何正确对待,提出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