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一国刑法对本国公民和外国人在其领域内的犯罪行为都适用,称为属地原则;而在要求对本国公民在国外的犯罪行为适用时,则称为属人原则。这两个原则如果同时运用,一国对在其领域内犯罪的外国人根据原则行使管辖时,该外国人的所属国根据属人原则要求其行使管辖,必然会发生矛盾。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刑法属地原则的理解、适用及立法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刑法》第6条第一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都适用本法。”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该款即我国刑法空间效力属地原则的规定,正确理解我国刑法中的属地原则,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如何理解《刑法》第6条第一款中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案例启示:1997年《刑法》实施之前的犯罪行为的追诉时效延长,《刑法》第88条及第12条的规定与司法解释的规定有分歧,适用刑法规定或司法解释规定将会得出不同的处理结果,但刑法的规定更科学,应优先适用。  相似文献   

4.
如果一个犯罪行为开始于旧法施行期间,结束于新法生效之后,应该适用哪个法律?对此,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但根据理论界通行的观点,应该适用新法。刑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该款虽然是关于追诉期限起算的规定,但它表明了立法意图,即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实施犯罪行为开始到行为终了为止这一过程中,行为人都是处于犯罪的状态,犯罪行为什么时候终了,犯罪状态什么时候结束。既然一个犯罪行为终了于新法生效之后,表明他的犯罪状…  相似文献   

5.
刑法第3条与罪刑法定原则之具体关系存在不同解读.唯一正确的理解可能是刑法第3条前半段是基于刑法条文的罪刑法定,后半段则是基于刑法典的罪刑法定.中国刑法较少从刑法条款尤其是分则条文之视角来讨论罪刑法定;刑法条文既是定罪的规范,也是决定刑罚的规则;总则诸条款的适用无不以分则条款之适用为前提,分则条文几乎都实践并反映着罪刑法定.第3条反映了以条文式罪刑法定为基础的法典武罪刑法定,进而记载并反映着支撑中国刑法根基的罪刑法定.因此,第3条文本正确的表述顺序可能是“本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中的属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林 《法商研究》2004,21(1):70-79
世界各国对刑法中属人原则的运用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可以分为无条件适用本国刑法和有条件适用本国刑法两种情况。我国《刑法》第 7条应适用于一切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 ;在各特别行政区犯罪不应视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 ;我国非内地居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应根据“三重犯罪原则”适用全国性刑法。  相似文献   

7.
为正确适用刑法,现就人民法院1997年10月1日以后审理的刑事案件,具体适用修订前的刑法或者修订后的刑法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 对于行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行为,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  相似文献   

8.
刑法第399条第4款之规定属于牵连犯形态。因其属于特别性规定,仅适用与刑法第399条所规定之情形,对其他类似犯罪行为不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新刑法实施前的犯罪行为,依照新刑法第十二条第一款,在确定适用法律时可能出现两种特殊情况:①依照“从旧原则”适用旧刑法时,如果其具有的法定情节新刑法的规定更轻,如入户抢劫或在交通工具上抢劫后投案自首,依抢劫罪行应适用旧刑法,但新刑法对自首的从轻度更宽;②由于新刑法处刑较轻,根据“从轻原则”适用新刑法,同时具有的法定情节依照新刑法的规定却较旧刑法为重,如刑满释放后四年内犯贪污罪,新刑法对贪污罪的处刑较旧刑法要轻,但依照新刑法应以累犯论,而按旧刑法不构成累犯。由于对刑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确立的“从旧兼从…  相似文献   

10.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前实施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并且仍在追诉期内的行为是否适用,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否则不具有溯及力。我国97刑法第12条是关于溯及力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条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根据上述条文的规定,对97刑法生…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国内外非法迷信邪教组织闹事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地适用刑法第300条的规定追究涉及封建迷信活动的犯罪行为,成为刑法界十分关心的一件事情。本文试图对刑法第300条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正确适用这条法律有所帮助。一、刑法第300条第1款涉及的罪名问题刑法第300条第1款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这里的问题是,在这个法律条文中,究竟包含了几个罪名?第一种意见认为,该条文只包含了一个罪名,主要理由是最高法院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12.
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犯罪后,控告他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属于刑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不要求出于特定的动机或目的;犯罪分子所“揭发”的他人犯罪行为,包括揭发者是被害人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正确适用刑法,现就人民法院1997年10月1日以后审理的刑事案件,具体适用修订前的刑法或者修订后的刑法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第一条对于行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行为,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行为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超过追诉期限或者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超过追诉期限的,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第二条犯罪分子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不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  相似文献   

14.
<正> Ⅰ总则第一条 (一)本法规定适用于民法、亲属法、监护法以及劳动法领域内人和物的涉外关系的法律。(二)本法规定如与波兰人民共和国参加的条约规定不符,不予适用。  相似文献   

15.
一、国际性经济犯罪的界定什么是国际性经济犯罪,目前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从国内刑法的角度来看,经济犯罪是违反一国刑法规范的行为。因此,国际性经济犯罪是以违反一国刑法规范为前提的,首先是被一国刑法所明文禁止的行为。从国际刑法的角度来看,国际性经济犯罪则是破坏国际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应受到各国刑法的制裁。事实上,在现代各国的刑事立法中,许多经济犯罪尽管在罪名和处罚轻重上不尽相同,但几乎都可以找到其相近或相同的立法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性经济犯罪既离不开国内刑法规范的规定,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犯罪行为。按照笔者的理解,国际性经济犯罪是指犯罪的要素跨越或超越国界的经济犯罪。从犯罪构成理论和犯罪国际化的实践来看,凡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都应当认为是国际性经济犯罪:(1)犯罪主体为外国人的。在一个人单独犯罪中,如果犯罪人非本国公民,当然是国际性犯罪,或称涉外犯罪;在二人以上共同犯罪中,如果其中有一人是外国人,也可以认定该种犯罪具有国际性。(2)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外国领域内的。按照各国刑法通行的管辖原则,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  相似文献   

16.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 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第四章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第五章 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 第六章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 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  相似文献   

17.
在共同盗窃犯罪中,各共犯基于共同的犯罪故意,实施共同的犯罪行为,应对共同盗窃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负责。 一、对盗窃集团的首要分子,应按照集团盗窃的总数额依法处罚。 二、对其他共同盗窃犯罪中的主犯,应按照参与共同盗窃的总数额依法处罚。 三、对共同盗窃犯罪中的从犯,应按照参与共同盗窃的总数额,适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或者第一百五十二条;具体量刑时,应根据犯罪分子在共同盗窃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比照主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相似文献   

18.
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探析康健我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逮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条抢劫罪处罚。”此条款规定的是抢劫罪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犯罪行为开始并不具备抢劫罪特征,而...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学界对相对刑事责任人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和罪名与犯罪行为产生较为激烈的争论,导致这种争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刑法条文规定的不明确以及不严密造成的。对刑法典第17条第2款的解释和适用,应遵行行为+罪名的限定方式,即17条第2款的规定虽是八种犯罪行为,但在确定罪名时,必须以立法所体现出的八个罪名为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立法缺陷的分析,提出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重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陆青 《中外法学》1982,(2):71-76
<正> 第一章总则(本法的目的)第一条本法对于进行暴力主义性破坏活动的团体,在规定必要限制措施的同时,对于刑法有关暴力主义性破坏活动的刑罚规定进行了补充,以便达到确保公共安全的目的。(本法的适用解释)第二条本法对国民基本人权具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