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以来,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农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较多,引导得好,可以带动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搞得不好,则会拖国家发展的后腿。而在这中间,水利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基础。近20年是水利事业发展较快、运行质量较高的20年,人们对水利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从注重水利建设,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十五大,江总书记的报告将水利视同交通、邮电、电力、能源,列为基础产业设施之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位置排序,而是体现出对水利的认识深化了,更重视了。作为水利部门…  相似文献   

2.
胡奇国 《创造》2011,(9):64-66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是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要特别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发展节水灌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相似文献   

3.
2011年4月20日,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说,过去我们常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在水利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农业领域,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段话说明我国水利建设已经突破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传统观念,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水利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凸显。而随之出现的水资源、水安全、  相似文献   

4.
201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并切实加大投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将“大兴水利强基础”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总体要求之首。2004年以来连续7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国家现代化高度部署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时事资料手册》2007,(1):34-34
2006年12月22日-2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二)务必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三)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四)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五)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六)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解放农民,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陈财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在社会主...  相似文献   

7.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全面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山西省政协主席郭裕怀水利、电力、交通、通讯、城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将成为支撑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国家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计划中都已把它列为扩大投资的重点方向。在这...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对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阜宁县政协对农机推广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机队伍严重不足,年龄普遍老化,结构不合理。二是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农业生产地块零散,农户经营规模小,农田道路、水利设施落  相似文献   

9.
《政策》2012,(6):45-46
随县是农业大县,也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水利先天不足,主要靠兴修水利工程来保障农业发展。全县大部分水利设施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几十年运行,功能已严重弱化,重整水利设施迫在眉睫。新一轮"三万"活动开始后,我们提出"整治万口塘、增产亿斤粮"的目标,全面展开了以堰塘整治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县3641个村民小组...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李希荣近日说,我国水资源现状可以用“水资源短缺、污染加剧、灾害频繁”三句话形容,具体而言还存在五大问题:水资源短缺严重而浪费也严重;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不顺;水利设施尤其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现象十分严重,农民  相似文献   

11.
湖北既是防洪大省,又是抗旱大省。尤其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对农业两增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掣肘作用。最近,我深入十堰、襄樊、随州等连续三年发生特大干旱的地区,就水资源短缺的根源、水利设施在抗旱斗争中发挥的效益,以及今后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展开了调研。调查结果表明,我省的干旱缺水问题突出表现为工程性水资源短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在做好江汉干堤和分蓄洪区等防洪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应集中精力抓紧、抓实、抓好以蓄、引、提水为主的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改善水土生态环境,努力提高水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作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建设一栋栋的新房子,搞好农村村村通公路,建设一些能增产的水利设施等等,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认识的问题。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信息是与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同等重要的国民经济资源,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将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已  相似文献   

13.
杨文宪 《前进》2000,(6):22-2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2亿人口,农村人口占9亿,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利益能否得以实现和维护,是人民利益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党作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对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带有根本性。  回顾我们党在对待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上所采取的方针政策,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农村改革开放的20年;不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还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还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始终使党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  相似文献   

14.
日前,宁河县人大常委会对县设施农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实地查看了农业局第一良种场等单位建设情况,并听取了县农业局负责同志的汇报。调研组认为,发展设施农业对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拉动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建议,发展设施农业要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5.
张永元 《群众》2011,(9):69-69
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粗放增长方式的延续,许多地方面临着水土环境恶化、水质型缺水以及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社会稳定和食品安全,也对统筹城乡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结合农村微观水生态修复,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等水利设施,建设生态节水型农业变得尤其重要。常熟市董浜镇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02,(7)
普洱县是农业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普洱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影响。 十年来,在省、地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普洱县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水利职能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加快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部署,广泛深入持久地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持续大干农田水利建设,加强领导管理,克服困难,积极抓住水利发展的大好时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促进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平衡发展,使水利从传统的农业性基础设施向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  相似文献   

17.
农业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目前,在我国人均耕地还不到一亩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农业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地引导农村脱贫致富,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同样,农民的收入最终也形成此两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在于对农业的再投入和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发挥的程度。而农业的再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积累基金,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则主要靠消费基金。在一定时期内,收人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积累和消费形成互为…  相似文献   

18.
袁兵喜  李云霖 《理论月刊》2007,1(12):177-179
新农村建设既是对农村发展模式的提升,也是国家建设转型时期的重大战略举措.输入科学的现代平等观念、完善选举制度是落实农民平等权的两个有力支点.近期的着力方向是——农民:改革现存户籍制度,搭建平等的平台;农业: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夯实农民立身之基;农村:落实农民平等的社会权利,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农业要发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个重要方面。目前。在有些地方。仍然存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水利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而芦溪县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带来了农村水利建设的新变化.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相似文献   

20.
李翠霞  王仕军 《前沿》2010,(18):84-8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由人为干预的二元分割逐步过渡到统筹发展。城乡二元分割时期,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城乡居民拥有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利。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备,打破这种结构成为必然,城乡之间开始了互动。国家开始放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农民开始大量进城,但城市有限的就业空间和社会保障不能支撑起如此庞大的群体。进入新世纪,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国家开始转换思路,以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