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已有研究发现寻求“自我发展”是青年典型而普遍的旅行动机,为了进一步揭示青年通过旅行获得自我发展的具体内涵,并尝试探讨其实现机制,特此对“天涯”、“猫扑”、“豆瓣”及“人人”网上青年旅游文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旅行可以成为国内青年寻求、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人生历程;青年“自我发展”之旅由两个面向构成:“现实自我的逃避”之旅和“理想自我的寻求”之旅。青年旅行与自我发展的关联机制有二:其一,在日常世界中遇到同一性危机的青年可以在旅行世界中反复“逃避现实自我一追寻理想自我”而建立自我同一性,进而获得自我发展;其二,青年亦可通过旅行主动增加阅历、获得社会化而获得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一个人生命存在的时候,他有权利享受生命的意义,而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自我生命的存在被社会忽略,视而不见。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位黑人在白人主宰的社会中,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甚至作为人的存在都被社会所忽视,人们仿佛看不见他的存在。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失去自我、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的分析,揭露了后工业社会中,文明世界人为的精神歧视导致黑人失去了自我的精神悲剧。  相似文献   

3.
青年间隔年旅行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方式的拓展与延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践履意义。间隔年文化传播需要实现践行的路向才能达至文化传播与融流的目的,而中国青年群体在行走中也需要秉持和遵循间隔年文化传播中的交往伦理,以达成间隔年文化传播的价值指归。  相似文献   

4.
物品的丰裕、攀比的欲望以及大众媒体的塑造,强化了青年人在当前消费选择上的欲望实现,弱化了延迟消费的自我控制力。事实上,过度消费会给全社会带来风险。消除过度消费的负面影响,需要从培养消费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入手,通过加强教育和监管,提升青年人的风险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国外,许多青年由于长期繁重而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目前的生活状态产生倦怠、迷茫,或者仅仅因为还没做好步入人生下一阶段的准备,所以在高中或大学毕业后常选择不直接进入大学或职场,而是给自己设定一个"间隔年","放空"自己。到异地旅行、做志愿者或者实习工作,在此过程中增进自我了解,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兴趣点,获得新的能量和信念,从而更好地回归和融入原来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6.
对警察自我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警察的自我保护是指人民警察在公务活动中,为了履行职责,对自身生理、心理、精神的全方位保护。内容包括:生命的自我保护,心理的自我保护,心灵的自我保护。加强人民警察的自我保护,必须在正视其客观原因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努力,将对人民警察的伤害降低到最小限度。大致从几方面入手: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机制、规范行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7.
"自找苦吃"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艰苦奋斗精神一脉相承,新时代青年人涵养"自找苦吃"精神应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自找苦吃"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入到基层历练自我,开展红色主题宣传教育,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保障,通过"自找苦吃"精神对青年的价值引领,激励中国青年面对"时艰"挺身而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高中生,尤其是一个女高中生,其生命绝对是刚刚进入青春芳华的花季,而与之相配的也绝对是少女情怀中的诗与远方。其实,这早已不是单单青年人亢奋与激情的选择,她早已是现代社会中人人所钟情、向往的精神领地和生活方式。纵观"90后"少女们的诗与远方,犹如百花园,更是多种多样,更加万紫千红,千姿百态。但其内心完全一样,在自然世界面前,一切都是自由的、清新的,适合心灵生长的。加拿大的"90后"摄影师Elizabeth Gadd凭借一个人旅行的"自拍照"而红极一时。她  相似文献   

9.
间隔年对于青年人来说只是一种人生阶段性选择,但它既是文化反哺进程中的阶段性选择,也是同辈群体价值认同中的阶段性选择,更是探寻人生真谛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行走间隔年,有助于青年人在路途中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探寻幸福人生的本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回归后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进行人生抉择.  相似文献   

10.
刘俊 《人民论坛》2023,(17):90-93
秉持城市漫游式旅行观念的青年在旅行的过程中更期待绕开拥挤人群、避开网红景点,深入到城市的街巷、情境和空间,讲求不做攻略、非功利化、无目的性地随意漫步游走。城市漫游式旅行观具体可以拆解为去攻略化的随性游走观、回归静谧的恬淡体验观、避开他者的时空独处观、避免繁复的自我主导观、不断更迭的多元出行观五种具体观念。青年群体城市漫游式旅行背后也展示了青年群体对生存方式的多元化追求、对探索未知情境的精神期待,以及对烟火气息的向往回归感。  相似文献   

11.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12.
吕钊  龚鑫 《求索》2013,(11):244-246
都市精神是西美尔现代性思想的重要论题,西美尔笔下的现代都市生活图景是现代性体验和心理性格的集中表现场所。西美尔通过富有创造性的都市人格的形式揭示出畏触症、厌世和对时尚的追逐等具体都市精神的基本表征。作为生命超越的种种都市行为,比如冒险、旅行、追求时尚等现代审美体验使个体灵魂获得一种解放,个体自觉地回复了感觉的敏锐性,成了摆脱生命感觉萎缩的可能的救赎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13.
稳定的自我认同有助于维持身份叙事的连贯性,具有索引功能的身份指称是身份认同范畴化的重要手段。以吉登斯现代性与身份认同理论为视角,对近年来青年人高频使用的自我指称进行互文性观照,有助于观察现代性工具体系运作下青年自我认同及叙事的断裂与重构。研究发现,当现代性各类风险阻断青年人自我叙事的内在连贯性,已有的自我指称无法继续承担“使生平叙事前后一致”的索引功能并引发认同焦虑时,青年人基于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反身性思考,通过各类身份指称再生产的话语实践,修正自我行动与个人成长叙事,重新规划内在发展轨迹,进而重建其自我认同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4.
背包旅行在当下中国青年人群体中日益流行,但是围绕着背包客文化却出现了复杂的社会评价,现有关于背包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个群体本身,忽略了这种文化背后的社会语境。本研究以都市青年这个与背包客文化最为相关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探索其对背包旅行的认知与态度,解释背包旅行为何流行及其为何面临复杂的社会评价。研究表明,都市青年将背包客视为追求自由的群体。作为一种自由的旅行方式,背包旅行受到推崇,因为这是较强个人能力与较高经济地位的体现。然而,青年群体对于自由的认识和评价却是多层次的,如果将背包旅行发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大部分人则并不认可。在个人偏好、事业心、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下,过分强调个人意愿的生活方式被视为是自私的。背包客文化像一面棱镜,反射出个体化社会进程中都市青年复杂的人生境况。  相似文献   

15.
沈文慧 《理论月刊》2007,1(10):47-49
"五四"新文学的现代伦理精神源于近代理性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文化思潮,其基本内涵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和自我尊严的高扬,其目的是实现个体人的独立自由和精神解放,使人在社会中按照人的本质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种现代伦理精神充分体现在"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青年生命意义的困惑与应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不仅是个实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意义的存在。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孤独无助感。青年人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通过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自己的人生体验等创造性活动赋予生命以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二战结束后,三个美国知识分子前往非洲撒哈拉旅行。波特和姬特结婚12年后彼此疏远,渴望通过这次旅行来恢复感情。然而他们在空旷浩渺的沙漠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两人更加疏远。在死亡降临时,他们才真正面对彼此,发现每个人的生命都极其有限,但为时已晚,过于触碰虚无的他们注定要在沙漠里永远流浪下去……  相似文献   

18.
王婉婉  郭其智 《求索》2011,(2):177-179
中国艺术之自觉践行源于魏晋时期,期间,也是中国古代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其思想之余绪、艺术之精神播及唐宋甚至影响到今人。魏晋名士对艺术的自觉探讨与魏晋士人的时间生命意识密不可分,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山水,向内发现了自我深情,在意识到时光荏苒即逝、生命流失不可逆转的前提下,或发现身体之美,或在音声中传递生命意志,或在书法、绘画创作中体现着自由心灵与艺术美的结合,或在发现园林山水之趣中实现心灵超越。他们在艺术种种领域内开始了审美观照,成果丰硕;在时代思潮和生命意志的催发下,魏晋名士做出了多样化的艺术人生选择,集中而深刻地传达着时间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新年的时候,收到好朋友发来的邮件,题目是“80后而立了”。这才意识到,我们这些顶着“新新人类”的光环和“小皇帝”的标签成长的一代人,已然是国家的栋梁。80后将承担起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多重责任。有人说旅行是最好的“成年礼”。步入而立之年的青年人,同样需要一次旅行来挥别曾经或是放浪不羁或是热血澎湃的年华,在行走中为自己确立新的起点、新的方向。在时代的变革中,  相似文献   

20.
对哲学学习者和研究者而言,掌握一定的哲学思想无疑是必需的、重要的,但获得哲学精神或许更为根本、更加重要、更有意义。高清海先生创造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博大的哲学理论,归根到底得益于其哲学追求与生命精神相统一的哲学精神,这些精神至少包括:破除教条的开拓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真精神,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精神,人之为人的人道求索精神,物我统一的天人合一精神,永不满足的自我超越精神,死而后已的生命创造精神。努力继承和大力弘扬高清海先生的哲学精神,不仅是其生命的复活和延续,而且是民族复兴之梦实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