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显 ,自古以来文学应该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但目前我国的环境文学仍处于失语期。本文以此现象与国外优秀的环境文学相比较 ,可以发现中国文学尚未能在此问题上表明自己的立场。同时 ,本文论证了环境文学不但不会是空洞的、枯燥的 ,相反 ,环境文学应该是充满生机与独特魅力的。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曾经就侦探文学的问题写过一本书,我对作品中描写过的警察形象,作过一种概括:“神”、“智”、“力”。我不知道这种概括是否准确,但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如果不是落实列某一个人而作为警察的群体形象应该是这  相似文献   

3.
戴鹏 《淮海论坛》2013,(3):48-48,47
1519年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一部有关理想社会的游记体小说《乌托邦》,尽管后来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心血来潮的遐想,但是乌托邦作为文学创作传统在西方得到了延续。至于中国的乌托邦文学.张隆溪认为:“在陶渊明之后。传统中国文学写桃源的诗文虽然很多,却少有人从理想社会的角度进一步发挥其寓意……由此看来,中国虽然在西方传统之外提供了一种乌托邦的概念,但并未形成一个乌托邦的文学传统。”如果从理想社会的细致描写上来看。的确如此,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部分作家对精神原乡的构想无疑丰富了文学中乌托邦现象的思考。沈从文的《边城》即是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4.
记者:你给我们讲讲,文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孙未:文学对应的是科学。我的理解是,科学从寻找共同点出发,使所有事物具备原则和性质,寻求共性与规律。文学却从寻找不同开始,是探索我是谁、人类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的方法。人是动物,嫉妒、愤怒、追求异性、追逐财富和权利等等都是动物行为。但文学让人类超越动物部分进入精神领域,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文学能观测、描述人心中最细微的“不同”的存在,并尊重人的“不同”,最终归结到一个共性,描绘人类的群像。我想文学是使人类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的生命超越了肉身。  相似文献   

5.
赵勇 《同舟共进》2012,(3):77-78
让中国文学走出去,近年来似已成某种共识。中央政府很着急,2011年召开的"作代会"与"文代会"就有相关表述;文学圈内的人也很焦虑,有代表甚至建议:是否可以考虑选拔一些语言功底好的青少年,到世界各大语种地区去学习、生活,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翻译家、作家。  相似文献   

6.
季玢 《求索》2010,(10):216-218
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婚恋书写描写了与圣爱分裂的性爱的残缺性,并且渐渐地触摸到现代人类性爱难题的脉络和根源,即对人类普遍存在的孤独困境的关注。在现代人淡化孤独意识的当下,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7.
尹雪梅  ;廖才高 《求索》2008,(6):184-185
西方传统文学以人为中心,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范围之外,导致了传统文学与自然生命伦理的截然对立,这是西方人本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文学的伦理缺陷。生态文学于是对传统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与评价,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新纬度,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范式。然而,对待传统文学与生态文学,我们应该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文学生态链”角度考察与判断西方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使传统文学和生态文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自的哲学导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中外“探案文学”对比的方法 ,论述了我国缺乏优秀的“探案文学”的原因 ,并指出我国“探案文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我没有稿子,准备了一点素材,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引证。一篇没有稿子的报告,人们不会求全责备,说错了,大家批评就是了。今天我是来跟大家谈心的。我一直要求自己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事,用心写文章。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讲,可能还要求你们用心创作,用心演出。许多老的文学艺术家,是我的前辈,应该说我是读着他们的作品长大的。许多比我年轻的文学艺术家,看到他们的成长,我心里又感到非常高兴。在座的许多文学艺术家,你们的许多作品我读过,有些人认识,有些人未曾谋面,有些人还通过信。但是,你们不一定很了解我对文学家、艺术家的感情。记得那年冰心老人去世的时候,我在夜里赶到了北京医院,向老人作最后的告别,她的女儿拿出一个笔记本让我签个名。我非常尊敬老人的为人,喜爱她的作品。她是一个有风骨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爱心、有感情的人。2003年,我到上海看望巴金先生的时候,他已经不太清醒了。我过去读过他的不少作品,那本《随想录》出版后,我读了受到极大的震撼,感到那是一部写真话的著作。吴祖光先生病重期间,把新凤霞先生画的一幅牡丹送给我。我不懂得画,但也觉得好,  相似文献   

10.
重新认知:“新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于中国文学好得很还是糟得很的讨论,正反映了新的文学格局所呈现的新面貌。关于新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的讨论当然有其意义,但首先需要的是对文学形态和格局的再认知。没有这种认知,我们的评价往往缺少必要的条件。中国文学所经历的一切和新世纪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于这些变化的深入思考应该成为我们探究的新焦点。  相似文献   

11.
杨劼  李芳 《求索》2011,(5):197-199
说文非文,非文是文,是文学非文学。文学本真不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而是"本然有他","本根在界","本相非己"。文学本真在文学的本源处隐现,非文的胚胎中已有文的成全,文学自性开张离不开本根处的深文隐蔚。在情态上说,文学亦幻亦真,与自然科学追求物质客体的必然性不同,文学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交织。文学兼性在根底处是檃栝的文德,文之德不离人之文、道之文,文学在人学的拘囿下探究的是文学的自本质,而忽略了文学是我非我孕育的场域,文学是一种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兼在、兼通、兼而化的存在,道之文因人文而天地参,人之文因道文而归化。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人学"的核心和基础是文学应当"以人为本"、以人道主义精神为灵魂的观念,即强调文学"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反对将人的描写作为"工具"和"手段",而是将人看成"文学的目的所在"; 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 把人道主义作为衡量文艺作品成就"最根本的和普遍适用的原则".这些观点至今仍然极富生命力和启发性,但还需要给予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具体而言,一要将人看成根本、看成目的;二要承认"人"是普遍、一般的人,要承认人有普遍、一般的本质(性),即共同人性.  相似文献   

13.
“对于盲人朋友,文学也许就像心灵的北斗,总在黑夜里闪着光。我读过一些中外盲人的散文小说,还有诗歌。比如海伦·凯勒对美的想象和描述已经感染了世界上无数人。一些盲人作家是有才华的,很多盲人文学爱好者写下了很多美丽的文字,默默地述说着生活的爱与渴望。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功能可以有一千种,但德育功能必须是首位的.这可能是当前大多数名噪作家最鄙夷的"陈腐观念"之一.其实,这种靠着"反德育"而"成功"的人,正在毁灭着文学,而日益毁灭的又不止是文学本身.本文以<中国文学的"德育贫困">为题,其中的"中国文学"专指眼下的当代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自身的变迁和发展.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城市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元素,与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就北京而言,无论北京文学旱现出怎样丰富的特征,它都无法离开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鲜明的城市文化风格.在我看来,城市文学及其研究有两个重要的立足点:一是城市文学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二是城市文学与城市的文化品位及其特征的关系.下面我谈谈对这两个立足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王红梅  肖新英 《求索》2013,(2):136-138,150
传统文学批判话语对延安文学存在二种声音.一是认为延安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发展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延安文学是纯粹的民间文学。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看似正确的批判话语.实质是对延安文学的误读:第一.我们可以强调延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某种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不代表延安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的发展结果。因为延安文学的价值在于它以最低文化层次上的革命工农民众、红军战士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因此,延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大众文学形式;第二:延安文学在受到民间文学影响的同时,还受到一些域外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熏陶,因此延安文学并不是纯粹的民间文学,而应该是在属于民间文学的同时,还隶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文学现代性不仅是一种时间概念,也是一种价值意义上的概念。以理性和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成为新时期文学的自觉追求,同时铸造了新时期文学的辉煌。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商业化浪潮的到来,现代性话语遭到后现代主义的无情消解,“渴望堕落”、“躲避崇高”、“玩弄文学”等创作心理的凸现,使中国新时期文学又一次陷入迷失而不得不在漂泊的途中行走,中国文学应该有自己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9.
甘莉  潘卫民 《求索》2013,(5):143-145
俄罗斯民族对战争的记忆和伤痕有着特殊的情感.在苏联文学史上.卫国战争文学有过三波浪潮:第一波是描写战争中苏联的伟大;第二波是描写战争的残酷;第三波浪潮是全景式的卫国战争文学。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卫国战争文学介于第二和第三浪潮之间,在他的卫国战争文学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优美被残酷地撕碎。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瓦西里耶夫的卫国战争文学的人性美和创作价值,即瓦西里耶夫的个人特质、秉性、经验、阅历。创作题材的契合、思想与体验的契合、作品的艺术性,可读性的契合等以及他憎恨战争、反思战争、呼吁和平的高度的人文主义关怀等。  相似文献   

20.
伍联群 《求索》2007,(10):180-182
李复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门人,其思想基本上传承了关学的主张,但比张载更具有社会实践精神。李复主张文学是人的精神体现,一切文学都要表现理。其文学主张并未突破宋代理学家的文论范畴,但他的文学观已与宋初道学家的文学观有了一些变化。李复的文学观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