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国家政治保卫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公安机关正式产生。它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行使国家警察机关的一切职能。一、国家政治保卫局建立的历史背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入了创建红军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时期。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30年,在全国先后创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在各根据地建立之初,先后建立起各级工农民主政权——工农革命委员会,下设“肃反委员会”,这是在根据地与在上海保卫中共中  相似文献   

2.
杨纯 《传承》2007,(6):4-5,7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无经验可参考,全靠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实践中摸索前进。而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首当其冲的是政权建设。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在不断地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以后的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红安革命家群体以毛泽东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为指导.结合鄂豫皖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实践,针对性地提出了红安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科学地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建设的政策措施,不仅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而且为我们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在陕西、甘肃边界地区创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思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时的经济思想,重要的是把握毛泽东根据地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本文认为正确处理根据地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之间的关系;把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第一位;同时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处理好发展经济与财政保障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管理中实行统一领导与分散经营的方针是毛泽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思想主要特征。一正确处理根据地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的关系(一)经济决定战争,战争主导经济,经济服从于战争。唯物史观认为,进行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搞政治,搞政府,搞军队,为的是…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举足轻重.在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共军事路线的指导方针大部分错误但不是完全错误.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始终强调"城市中心论".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共产国际主张开展游击运动、发展农村根据地和红军,对中国红色政权的成长壮大客观上是有利的.本文依托近年来解密的俄国档案资料,同时借鉴部分新发表的研究成果,尝试对这一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共军事工作指导策略的演变与影响作一粗线条的梳理和评析.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5,(10)
廉政建设是右江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红七军前委和右江特委通过加强干部思想教育、严惩腐败分子、重视财经制度建设,对廉政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廉政建设对于保持红七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纯洁右江各级苏维埃政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墨 《传承》2013,(3):66-67
琼崖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方法以及用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的宝贵经验,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共产国际与中共六大对工作重心的认识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认为共产国际在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中,虽然再次肯定了红军和根据地,但并没有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无论是共产国际领导人的谈话、报告,还是六大代表的发言,都还是主张城市中心的.六大后,中央在工作指导上也是以城市为中心部署工作的.国际共运中浓厚的照搬革命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中国红军和根据地刚刚建立缺乏实践经验,是共产国际没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重心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监所的建立和发展 ,是指从 1 92 7年 4月至1 94 9年 1 0月新中国成立 2 0多年来革命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看守所和监狱的建立与发展。这一时期监所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开创阶段 ,创建了革命政权的监所 ,提出了用共产主义思想和生产劳动对犯人进行教育、感化和改造的狱政思想 ,确立了革命根据地新型监所制度建设的方向。二、抗日战争时期为建设阶段 ,在不断总结监所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狱政思想和狱政方针以及革命监所体系。三、解放战争时期是发展阶段 ,在继承和发扬抗日根据地狱政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有了两次大的发展 ,使民主政权监所制度的建设向着系统化、正规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1.
许素菊 《桂海论丛》2006,22(3):14-17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围绕执政价值标准、执政核心、执政基础、执政要务、执政方式等重大执政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军 《桂海论丛》2009,25(1):8-11
党和政府一直关注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进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京族是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伴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步伐,已经从贫困落后步入了富裕文明,总结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其他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八十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生产力理论的认识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从把发展生产力提到工作重心,到由对生产力自身研究而深入到生产力本质特征的研究,再到提出生产力发展的新概念新战略。由此延伸了生产力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生产力理论的研究领域。通过认真梳理三十年来党对生产力发展理论的认识进程,有助于探寻生产力发展规律,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 50年代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的解放台湾(包括武力解放和和平解放两个阶段)的方针, 到70年代末以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直到90年代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纵观这一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包括海峡两岸关系状况制定的对台方针政策,堪称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祖国统一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黄育安 《桂海论丛》2007,23(6):12-1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实现党的执政方式转型。经过几十年不懈探索,党的执政方式有了较大改进。但是,目前党的执政方式还处于转型初期,这是造成现实中一系列党建问题解决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把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这为党的执政方式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王跃涛 《桂海论丛》2004,20(2):24-26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通过再次提出"认识执政规律"的问题,展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认识执政规律和遵循执政规律进入一个新阶段、跨入一个新境界.共产党执政的根本规律是与时俱进、执政为民,基本规律有理论创新、第一要务、总揽全局、人民民主、民主集中、从严治党等.  相似文献   

17.
罗荣桓元帅是我军政治工作者的楷模。他在政治工作实践中 ,坚持以身作则 ,依靠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前进 ;坚持讲民主 ,依靠耐心教育提高群众觉悟 ;坚持搞“五湖四海” ,依靠团结绝大多数人闹革命 ;对党忠诚 ,宽容大度又坚持原则。继承和发扬罗帅创造的优良的政治工作传统 ,对做好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这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体现.可见,发扬民主,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是共产党的一贯方针政策和优良传统;也是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之一,必须自觉认识、切实做好.我们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要平等相待;要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要坚持原则、敢于批评;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搞好党外人士的人事安排,拓宽党外干部的选配领域,充分发挥党外领导干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具体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经济发展、抓新房规划、抓教育文化;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防止“刮风”和片面性,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京 《桂海论丛》2010,26(5):16-20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学说,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政权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所取得,因而在传统意义上一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革命与斗争的理论,于是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思想长期被深度地遮蔽起来。廓清我们党从"革命马克思"向"和谐马克思"重大历史转变的脉络和走向,澄清曾经被历史误读"革命马克思"的传统认识,重新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思想本质,重塑当代中国"和谐马克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