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奇 《台湾研究》2009,(1):53-59
对台湾选举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台湾选举研究已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台湾地区,选举研究相对成熟,已经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形成了一整套的研究规范和体系,学术界涌现了大批从事该研究的专家学者,台湾地区一些职能部门、政党组织为应对选举也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和人员。目前,海峡两岸对台湾选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票行为、政党与选举、选举文化、选举制度等方面,各种专著和论文成果丰硕。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台湾选举的研究在理论架构、研究方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华 《台湾研究》2009,(3):37-43
政党认同取向是指选民以其政党认同而非其它变量为主要或唯一投票取向,是政治学理论中研究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对实行西方直接选举制度的台湾地区来讲。选民在自1996年以来的四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投票时表现出的强烈政党认同取向,与台湾地区特殊的省籍结构、族群矛盾和统“独”认同密切相关,是台湾“大选”选民投票行为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3.
台湾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50年7月国民党在台湾地区开办地方自治选举以来,尤其是自1990年代“宪政改革”以后,选举活动一方面成为台湾地区民众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成为各党派夺取执政权、政策主导权的唯一合法途径。而不同选举制度的选择,不仅会影响政党的选举策略、候选人的竞选方式及选民的投票行为,而且将形塑出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自2000年3月政党轮替后,“立法院”已日益  相似文献   

4.
2005年12月3日,台湾“三合一”选举落下帷幕。除了选举结果广受关注以外,这次选举的过程也被舆论形容为“手段最卑劣、选风最恶质的一次,选战烽火已经逼近道德的临界点”。实际上,台湾选举的恶质化、低俗化是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所出现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将运用政治文化和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台湾恶质选举文化的表现、成因及其对民众投票参与、投票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文分析2020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结果及其对政党政治的影响。根据2016年以来三次选举中不同政党得票情况的起伏变化,观察“蓝、绿”和南北政治光谱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评估政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岛内选举结果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进而展望台湾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2004年选举透视台湾的“中间选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研究分析台湾选举形势时常常提到“中间选民”这个概念。所谓“中间选民”主要是指在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基本支持者之外的一部分选民。观察2004年台湾“大选”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在蓝绿两大阵营对垒、双方“基本盘”势均力敌且相对稳固的情况下,约占选民总数20-30%的“中间选民”不仅是蓝绿双方全力争取的对象,其最终流向更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这一部分选民的成分、分布、特点及投票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对于观察台湾的选民结构以及今后的各种选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先分析台湾地区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产制过程与主持人的关系,以深度访谈法访谈13位主持人后归纳出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三个特点。再根据上述特点讨论与分析新闻性谈话节目对台湾选举的影响,指出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与选举的五点交互影响关联:第一,收视率影响主持人职业生涯;第二,主持人影响节目议题;第三,节目议题影响社会认知;第四,社会认知影响政党政治;第五,政党渗透影响电视媒介生态,在此五点循环交互作用下,使得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与台湾选举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链。  相似文献   

8.
关于2008年1月12日台湾地区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大量选情分析集中于讨论国民党大赢与民进党大输格局的形成。本文结合选举分析和选后在台湾社会调研的材料,关注本届选举出现的新现象——国民党、民进党的政党得票率与“立委”当选席次比例之间同时存在大幅差距。本届选举的统计数据显示了这种比例上的差距:国民党当选席次比例(81席,占总席次71.69%)远高于其政党得票率(51.23%),  相似文献   

9.
严泉 《台湾研究》2005,(4):7-12,19
影响当代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很多,从政治社会学视角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外在因素,包括选举制度、政党动员能力、候选人实力、选举环境等。另一类是有关选民自身特点的内在因素,包括选民的社会背景、政治态度等。  相似文献   

10.
严泉 《台湾研究》2012,(4):23-27
"中间选民"的概念,一般认为是代表中产阶级价值,政治认同上表现为不走极端,以稳健的态度参与政治,或形成左、右派之间的中间力量,或形成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制衡力量。台湾的中间选民,除符合以上概念外,还具有投票自主意识强、较少"统独"意识、省籍情结与政党倾向等特征。[1]近年来虽然已经有一些学者关注台湾中间选民现象,并探讨中间选民与岛内政治发展的关系,但是集中论述中间选民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中间选民与2012年"总统"选举为研究重点,并且从中间选民政治参与的视角进一步探讨未来岛内选举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张华 《台湾研究》2010,(3):33-38
在以选举政治为核心的西方社会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愈益重要.甚至成为选民投票抉择的决定性因素。台湾地区的选举制度虽仿效西方选举政治,但自1996年实施“民选”以来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却因受选民既存的政党认同、“统独认同”以及其它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直接作用于选民投票行为的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月12日举行的台湾第七届“立委”选举,是“立法院”席次由225席减半为113席后的第一次,是实施“单一选区”的第一次,同时也是“两票制”实施的第一次。新的选举制度是台湾“立法院”50年来最大的变革,这一新的选举制度的实施,不仅对台湾现有的政党政治、政治生态与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对台湾地方政治生态也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文分析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的结果、性质、原因和对岛内政党政治的影响。在这次选举中,基于宏观和微观因素,国民党无论是在实际得票数,还是在执政县市数目和人口数上,都明显落后于民进党,难免辐射到一年后就要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的"二合一"选举,台湾面临政党再次轮替的极大可能。民进党在大获全胜前提下是否会调整大陆政策,是观察台湾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可能结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台湾政党体系是继续趋异还是趋同的一个重要观察点。  相似文献   

14.
台湾的地方竞争性选举已经举办了60多年,这些选举促进了国民党的转型,促进了台湾地方社会的发展。台湾的地方竞争性选举能够顺利举办,得益于具有严格规范了地方官员自由裁量权的相对健全的法治。同时,由于地方选举议题和争点的民生主导性,台湾的总体政治结构能够与竞争性的地方选举长期共存。但是由于起步阶段对参选标准放任自流,造成了地方选举黑金等弊端。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大选”之后,国民党在南台湾的选举动员逐步进入一个“结构崩解”的阶段,影响所及,国民党不仅在南台湾各类选举中难以取胜,也因为其所掌握的社会支持网络更趋于弱化,国民党在南台湾绿营执政县市作为一个在野政党的监督力量也随之弱化。因之,即便在多数南台湾各县市议会中,国民党仍掌握较多正副议长席次,但由国民党掌握的县市议会,却对民进党县市政府的消极的两岸交流政策难有影响。检视国民党在南台湾“结构崩解”的情况、影响及民进党县市政府和县市首长的两岸交流政策,并研判其发展趋势,无疑对深入了解南台湾政治社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选举制度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选举制度是在宪法规定下、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它一直保持着宪法规定的基本骨架,并通过宪法修正案、联邦法律、政党改革、各州议会的法律而在具体程序和规则上有所变更。美国的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联邦制度、分权制有密切的联系,也体现了美国政权体系中权力分散、权力多元、权力有限的特点,更反映了美国的“一切政治都是地方政治”的特色。选举人团制和预选制是美国的独创,前者“古老”,后者较新;但从实践看两者都是既有利也有弊。总而言之,美国的选举制度基本上与其他政治制度相适应、相匹配,也基本上能够完成美国民主制的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麻烦的、难缠的、短期内不易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敏 《台湾研究》2014,(2):46-54
近几年来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台湾对东盟投资额和双方贸易额快速增长,东盟在台湾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以及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其中台湾与新加坡率先签订“经济伙伴协议”,标志着台湾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东盟经济的“引力”、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湾当局政策“助力”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台湾与东盟经贸往来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东盟对台湾经济重要性将持续上升,台湾也将东盟及主要国家列为对外商签VrA的重点对象,但可预见的是,双方经济关系将继续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运行,且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8.
一、台湾地方选举与两岸关系关联性之命题2014年11月底的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几乎大获全胜赢取13席县市长(6个"直辖市"有4个),国民党面临退台有史以来的全面性失败,几乎是溃不成军,论者或以为这与马英九用人失当及治理能力不佳有关,无疑地这已伤及马英九的清廉形象及降低民众对"政府"施政的认同及支持力度。回顾2008年民进党相继在"总统大选"与"立委"选举中失利,面临党能否永续发展的困境一般,显然在台湾的政党政治运作中,任何一党主政皆必须谨慎为政、步步为营,否则胜选后即会面对严格的道德操守及治理能力考验,台湾民众的投票行为取向或者是民意表达,尤其是中间选民并不固着于特定政党取向。围绕台湾地方选举议题对两岸关系影响,存在以下五种命题组合,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热烈讨  相似文献   

19.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对称性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20多年来,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两岸经济互惠互利与共同发展的目标。然而,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出现严重失衡现象,呈现为一种不对称性、不平衡性与不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也因此在台湾与大陆均出现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些误解。海峡两岸尤其是台湾当局必须检讨两岸经贸政策,以更大的格局与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认识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利弊得失,争取创造双赢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曹小衡 《台湾研究》2006,(4):28-32,42
20世纪中叶后,台湾经济曾经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合理的基尼系数和特有的经济发展机制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这一切似乎开始全面的逆转:经济增长连续多年位居东亚“四小”之末、失业率上升、分配差距拉大,并已引发社会不满。与此同时,在两岸政治关系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两岸经贸关系却成为维持台湾经济成长的关键和决定其在国际产业链中地位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