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民工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占江 《长白学刊》2007,(6):98-102
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和社会转型的急剧深入使得新生代民工的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对个体、群体和社会造成挑战和威胁。通过重构公正的社会制度、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和重建和谐的社会文化,以期重塑新生代民工的社会认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易善武 《长白学刊》2011,(4):135-138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历史的必然,但其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出现身份、文化、制度、心理等多方面的认同危机,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满、社会隔离、未来速茫、整体挫折感等不良社会后果.因此,常要从社会发展理念、社会支持系统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等多角度来破解认同危机.化解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开放式访谈、焦点团体访谈和参与观察,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城市社会新场域、农村乡土经历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认同困境是在"过去"的历史性记忆的乡土文化和"现在"的共时性记忆的城市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记忆的再现与传承导致乡土认同的解构,记忆的社会性造就了城市认同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民工更新换代.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回乡,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悄然登场,已经开始并且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闻内担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深入研究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促进城市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周芳芳 《前沿》2014,(5):151-154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进城务工年限不一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到其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身份认同较为模糊,从而产生身份认同危机。本文从一个双向的视角,一方面探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的各种宏微观因素,另一方面,以此作为切入点,反思现存的户籍制度存在的弊端。最后提出了基于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分别从个案辅导及朋辈支持层面、社区层面和政策倡导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危机进行介入。  相似文献   

6.
脱根与涅槃——新生代女民工的市民化释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代女民工怀着“脱根”的梦想来到城市,虽屡遭排斥,却不改初衷,希冀通过身体的城市化塑造,城市话语的掌握,以及行为和观念的市民趋同,以获得城市的接纳与认同。可是市民的排斥、污名与区隔却使其美丽人生遭遇尴尬世界。  相似文献   

7.
刘博 《青年探索》2008,(6):54-60
新生代农民工在日常生活方式与自我价值认同上明显区别于第一代进城农民工。通过对沈阳市一家洗浴会所服务员日常城市打工生活的个案研究发现,作为社会分层多元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身份界定出现了原有定义与现实情况既矛盾又重叠的特殊局面,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双 《传承》2010,(9):44-45
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民工更新换代,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回乡,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悄然登场,己经开始并且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担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深入研究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促进城市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河南省8个城市的“80后”新生代为调查对象,调研分析了他们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设参与现状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调查表明:“80后”新生代的社会认同程度普遍较高,只有经济地位认同度较低,个体的社会认同正在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80后”社会事业知晓程度尚可,信息参与程度一般,行为参与程度较低;作为社会认同基础领域的三个方面,我国目前对于“80后”新生代作为社会的新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系统欠缺,而社会意义系统较为理想,社会组织则呈现一定的缺位现象;由于“80后”新生代的社会建设参与日益呈现出建制性边缘化危机,他们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设参与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试析欧美华裔新生代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美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相当淡薄,甚至不愿做华人;他们渴望融入当地社会,主动"西化"。这种发展态势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其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寻根之旅"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意识,从而完善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他们的市民化倾向尤为明显。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城市居民的偏见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因素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使他们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建立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市民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见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将有利于他们实现向市民身份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近年来广受关注,他们与城市社会认同有"内卷化"的趋势。如果没有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内卷化"对于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将会扩大。正因如此,城市政府和社会应给予这一特殊群体合理的地位和保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并建立起积极的城市社会认同观。  相似文献   

13.
孙晓青 《小康》2010,(4):32-34
“民工荒”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民工们却不慌。“新生代”农民工们选择重新定义自已的人生,但事实上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不同组织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同发展、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城市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制度认同危机""、文化认同危机"。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城市社区这一组织化的载体,超越户籍制度的障碍,重建认同机制。在社区场域内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主要的技巧是善于发现、创造并放大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和社区居民进行交往互动的各种"诱因",让他们加入到社区活动当中来,由浅入深经历从相互了解,到彼此熟悉,再到相互信任,最后实现社会认同的建构。社区认知、社区服务、社区参与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三个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证调研,由于社会政策实施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和城市市民在工作权、社会保障权和公共设施获取权等社会权利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由于社会权利与社会政策不同作用机制间形成的张力系统所致:一方面,在社会政策的作用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意识、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已经形成了特征近似的社会群体,进而获得边界鲜明的社会权利;另一方面,从学理上和社会权利内在属性而言,社会权利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社会权利固属于全体公民,当社会政策不断地削弱或消解社会权利的时候,作为社会群体固有属性,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不断抗争要求重新得到归属自己的社会权利.因此,在改善社会权利的时候,需要调适已经错位的张力系统.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群体的主力,其社会适应程度不仅关系到农民工个体的生存质量和发展可能,也关系到城乡居民之间的关系,甚至还牵涉到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程度。本研究对在浙江省杭州市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展开了调查。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认同上有一定的趋同性,社会交往上呈现封闭性,而经济生存上有着明显的脆弱性。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要积极推进户籍改革,要继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适应,要逐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要努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适应。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理性化、个体化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出现了诸多社会认同危机,人们对国家、社会与民族的认同程度呈现出下滑局势,尤其国家与民族认同业已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主题。在中国,作为一种社会认同的"中华民族"认同是认识和处理国家与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认同。当代中国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构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冷静的学科思考,更需要长期的政策引导、政治信任、文化沟通和经济的福祉,这是实现多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政治身份认同上,柬埔寨华人既认同所在国社会,同时也高度认可其华人身份。在族群和文化认同上,华族与柬埔寨高棉族的族群关系较为融洽,他们重视华人文化和语言传统,普遍认可华文学习的高度重要性,仍保留着较强的华人特性,认同柬埔寨文化的同时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对华认知上,柬埔寨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有着较为浓烈的兴趣,他们认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正面积极,认可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比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的华人,比如菲律宾、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柬埔寨华人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更为积极和正面。  相似文献   

19.
知识能否改变命运?——从硕士农民工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引起广泛关注的"硕士农民工"入手,讨论了"知识能否改变命运"这一热点话题.借助于一项全国的调查数据,通过对比智力型民工和新生代民工在住.宿、工作、社会保障、娱乐休闲、观念认同等方面的差异,论证了当今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是错误的观点,说明知识能够改变农民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民工的城市适应是一个需要迫切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案例资料,通过全面描述新生代民工城市生活状况,从场域惯习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新生代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认为,新生代民工的城市适应就是其习性的调整与其所在的场域相互匹配、相互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