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学田的设置非常普遍,这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书院学田的来源渠道有捐助、拨置、买置等,学田的规模差别很大,学田的使用体现在师儒薪俸、生徒膏火、祭祀开销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最为悠久、最具影响的高等学府之一,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因为有着幽静的环境,宽敞的院舍,德高望重的师资,学而不厌的生徒,还有正规的学规和教学方法,以及以资生徒学习的书籍、教学经费所需的学田。所以在它兴教以来,延续时间达1000余年之久,历代均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才。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现在已形成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教学、园林管理、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关于白鹿洞书院,无所谓猎奇,无所谓怀旧,你只要亲眼去看,亲身去体会,就必…  相似文献   

3.
桃红柳绿、万木葱茏的时节,我踏访了杭州南边的万松书院。作为名郡和省会的杭州,自古多书院、多书市、多书生。自唐以降,万松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等古制书院一直在杭城兴盛延续,最负盛名的当推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时称"报恩寺",寺院与书院联姻同存共  相似文献   

4.
书院教育与学术流变息息相关。明中后期开始,随着传统学术发展的流变,在心学、理学的竞争中讲学日渐兴盛,湖北书院也逐渐发展壮大。乾嘉时期,考据学兴盛,湖北书院教育和学术主潮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清末,随着内忧外患的现实危机及经世思潮的兴起,张之洞积极改革以两湖书院、经心书院等为代表的湖北书院的教育内容,讲授经世实学,大力宣扬西学,以培养实用人才,最终促使传统书院转变为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5.
根据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湖广武昌府志、湖北通志以及鄂南各县市地方志、教育志等历史文献考证,鄂南的书院产生于唐朝,兴起于宋朝,后经元、明、清的发展,于晚清改制为学堂,结束其历史使命。从唐朝元结书堂算起至晚清书院改章结束,鄂南先后共兴建了50所书院,这50所书院为鄂南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鄂南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研究鄂南书院,对于整理鄂南书院史,弘扬书院文化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同时对于挖掘、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许顺富  刘伟 《湖湘论坛》2008,21(1):39-41
湖南绅士与近代书院存在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一方面,绅士通过倡办、支持、资助书院而促进了书院的建设,绅士是书院得以形成、发展、繁荣的推动力量。绅士垄断着书院文化的传播大权,成为书院文化的历史传承者和积极推进者,是书院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书院又以它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地培养着拥有文化知识的绅士。绅士与书院的这种共生关系,熔铸了书院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书院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因时而进,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价值追求。湖南近代书院盛行的经世致用学风和尊礼重道的理学思想,造就了近代湖南保守和激进,落后与先进交相辉映的历史局面。  相似文献   

7.
佚名 《广东民政》2008,(3):50-50
“姓氏书院”是广州的特色,清代的广州城内大马站、小马站、德政路、大塘街、榨粉街等一带云集了数百家的姓氏书院,这些个书院都不是“举人的课艺之所”,没有院长,也没有讲课的制度和上课的设备,所以被称为“姓氏书院”。  相似文献   

8.
<正>《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教学路径,提升教育效果。书院资源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予人以良好的文化滋养。我校与著名的枣庄兰陵书院颇有渊源,内涵丰富的书院文化、德行高古的书院先贤、求真务实的书院精神、经世致用的书院哲思等,  相似文献   

9.
家族力量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族力量是推动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书院兴 起之初,家族书院就在书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 时代、某些地区,家族书院甚至成为书院的基本类型和主要 内容。家族书院的创设主体、教育对象及书院规模、档次、 影响均各有不同。家族力量致力于书院教育,其动机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敦亲睦族;第二,提高族人文化素质, 培养本族知识精英,通过科举入仕,提高家族地位;第三,扩 大家族在地方社会的影响,提升、树立家族形象。  相似文献   

10.
冷静 《世纪行》2007,(12):39-40
清末,武昌城区内书院甚多,其中最有名的是两湖书院、江汉书院、经心书院,时称“湖北三大书院”。兹将三大书院的有关情况,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1.
丁湘梅 《前沿》2012,(14):161-164
兴义笔山书院是贵州黔西南地区近代教育兴起的标志.民国时期,这个地方先后出现了刘显世、王文华、何应钦等一大批军界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接受了书院文化的影响.正是书院文化所独有的教育特色:强调道德教育,注重人格完善;强调学术创新,注重独立精神的培养;强调师关系和谐,注重人际关系的融洽.所以在刘显世、王文华、何应钦等人物身上都不同程度显示出书院文化对他们人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应赋 《湖湘论坛》2006,19(5):46-47
日本平安时代书院是中国文化教育向日本传播的结果。比较日本平安时代书院和中国唐末、五代、宋初书院,相同点颇多,差异也不少。既有性质的不同,也有教学内容的差别。书院的差异均源于两国对书院、对私学的亲疏性和兴办书院(私学)的文化心理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清代书院的发展出现了康熙、乾隆、光绪三个高峰时期,这是清代以前所不曾有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书院的发展与普及。省会书院的创建,为官办书院教育体系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是清代对书院发展所作的创造性贡献。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获得了大发展的良机,并且最终也促成了书院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河燕 《求索》2012,(4):250-251,31
宋代书院经费主要来自朝廷和地方政府的资助、私人捐赠以及创立者自筹等渠道。而经费的支出则主要包括书院的维修、山长及员工的薪金、养士、日常运营等项目,其中养士所需是重要的经费支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素有"中国茉莉之乡"美称的横县,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应重点打造海棠桥、海棠公公、淮海书院、应天寺、鸟石书院、紫澜书院等人文景观,全面提升横县旅游文化品位,充实"大南宁旅游圈".  相似文献   

16.
正北京古代书院教育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其管理、教学等对当今学校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的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活动是讲学,兼作藏书和祭祀场所。中国古代的书院萌芽于唐朝,本义是把院子用院墙围起来用以藏书,所谓"院者,取名周垣也",最初的书院即是藏书之所。随着书院的发展,其功能和种类越来越多,按照功能来划分我国古代书院的种类,有用于读书的,有用于藏书的,有用于著述的,有用于讲学的,有用于会讲的,有用于科举应试的,有用于军事教育的,名目繁多。按照级别划分,书院有家族的、有乡村的、有县级的、有州级的、有府级的、有道级的、有省级的。书院  相似文献   

17.
《春秋》2016,(2)
正文登作为齐鲁之邦、孔孟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战国时期黄氏兄弟"龙石晒字"之后,便兴起了爱书藏书之风,各种学堂、讲堂、书堂、书院、书楼层出不穷,由此文登历史上形成了三大书院:长学书院、昆阳书院、文山书院、万卷楼、听雨楼。长山书院由东汉经学家郑玄创办;昆阳书院由清康熙学者黄霁芝创办;文山书院由清代知县朱应文于康熙三十三年创建,初名崇文书院,后更名文山书院;万卷楼由明代学者刘必绍创办;听雨楼由清代学者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书院从唐朝到晚清持续了千余年,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文脉传承方面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的实体书院有近千所,网络虚拟空间办的书院有百余多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书院如何才能守正创新,继承传统并经世致用,如何通过传播与弘扬书院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爱护人才、涵养人格的良好氛围,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记者采访了岳麓书院、淮河书院、红洲书院,希望对书院在复兴过程中如何形成与学制教育的互补,如何和不同层次的教育自然融合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杨果  唐亚阳 《求索》2011,(5):179-180,187
机遇与挑战并存是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实然状态。一方面,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海量性、交互性、多媒体性,能提升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构筑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广阔空间,开辟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对话平台,打造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视听盛宴。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与复合性,又要求开展书院德育文化传播要树立对话理念,加强议程设置,提高队伍素质。因此,树立虚拟社区对话的理念、加强正面引导、优化表达方式与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是促进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书院德育文化传播创新发展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朱江峰 《春秋》2012,(3):61-62
一、未名书院 新泰设立书院在康熙朝以前,已经缈无可考,但《新泰县志》中载:“国家设学官,各省、府、州、县复置书院,培养人才致详致备。新邑(新泰)设两斋教士,志载,元以来皆有书院,山长一人。”可见新泰设立书院的历史也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