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的解除,是劳动合同管理和运作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劳动合同方面发生的大量争议大多是由于劳动合同解除而引起的。有的企业片面强调其用人的“自主权”,随意解除劳动合同,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一些劳动者误解“择业自由”,滥用辞职权,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不利劳动关系的稳定。因此,了解并切实执行有关劳动合同单方解除上的法律规定和制度,有助于理顺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劳资双方的正当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劳…  相似文献   

2.
太月 《当代法学》2013,(4):107-113
劳动违约责任在劳动合同制度中已经得到确立,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制度功能,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责任分担,就有必要对劳动违约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将免责事由等与违约责任相关的配套制度予以厘清。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具有的不平等性及劳动违约责任二元归责原则的存在,决定了情势变更、不可抗力、债权人过错及免责条款等作为劳动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有着其独特的适用特点,并且在适用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倾斜保护劳动者,但又要兼顾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林嘉 《法学家》2003,(6):65-72
劳动合同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形式.各国对劳动合同的法律属性有不同的定位,本文划分了三种主要的类型,并重点分析了我国劳动合同的性质,指出劳动合同应独立于民事合同,应扩大劳动合同法律的适用范围.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法律的适用有关,只有完善劳动合同立法,才能有利于解决事实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违约金条款在劳动合同中被广泛使用,本文通过对违约金条款的性质和劳动合同特点的分析,认为应当在立法上对违约金条款加以规范和限制.  相似文献   

4.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终止后 ,用人单位常常要依照法律规定 ,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关于这种经济补偿规定适用的前提是劳动合同的存在 ,并且劳动者无过错的情况下劳动合同解除或劳动合同终止 ,其常常以劳动者工作时的月工资收入为标准来计算。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违反劳动合同责任等内容的法律规范。目前我国正在起草《劳动合同法》,立法中是否应当设定劳动合同一般权利义务条款,这不仅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劳动合同法能否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6.
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凯 《法学论坛》2008,23(2):5-14
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存在的无合同、合同短期化、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地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这种劳动关系的现状特别是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合同立法的现实依据.劳动合同立法的的理论依据,则在于劳动合同法律所规制的劳动合同关系,是一种具有从属性质的个别劳动关系,劳动合同也是一种从属性的合同.这是一种不对等和不平衡的关系.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劳资双方的力量相对平衡,以实现劳动合同关系长期化和稳定化.为此,<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定位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以劳动者保护为基本宗旨的<劳动法>应是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立法的主旨和出发点是保护劳动者;劳动合同立法的社会功能是追求社会公平,实现劳资两利;对于劳动关系的调整必须强调公权力的介入.  相似文献   

7.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因试用期问题而产生的劳动争议已经越来越多,本文以劳动合同法的最新规定为依据,结合司法实践中最容易出现的有关试用期的案件类型,就试用期内所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以便于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能够正确相关法律规定,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争议。  相似文献   

8.
王凯  李春刚 《行政与法》2009,(4):120-124
劳动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争议并未随之消除.只有处理好劳动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实践中才能公平、有效的解决劳动争议.笔者以劳动合同与雇佣契约的关系为切入点,试图通过阐明劳动合同的法律属性,来明确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适用准则.  相似文献   

9.
蒋月 《法治研究》2011,(9):25-30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作为一种独立的劳动合同类型,旨在满足多元化劳动关系主体的不同需求。因该类劳动合同不受签订次数限制,亦不存在解除难问题,有利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允许范围内谋求自身最大利益,故很多用人单位对此"情有独钟"。该类劳动合同所针对的工作应具有一定独立性,没有直接转为"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可能。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系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条件成就时劳动合同终止。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各自的期待利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对于通过不正当行为促成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的一方,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有必要提高这类劳动合同的法律地位,进一步规范其必备条款、适用范围及劳动者福利待遇。  相似文献   

10.
法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启示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郑爱青 《法学杂志》2002,23(5):71-74
法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中劳动合同立法较为全面的国家 ,其劳动合同立法经历了一个由规范较弱、对劳动者利益保护较少 ,到加强对劳动关系的规范、注重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历史过程。其法律制度中的诸多方面对我国完善劳动合同立法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已实际履行的口头劳动合同,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征求意见稿)》纳入可撤销合同的范畴,劳动者可以行使撤销权。在"口头合同"、"可撤销合同"、"单方撤销"这三种制度设计背后可以看到观念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某种博弈。劳动合同立法应当警惕极端思维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进一步完善书面劳动合同规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书面的劳动合同权利义务规定明确,有利于节约争议处理、劳动监督检查等成本,提高合同履行效率,所以书面劳动合同一直以来是我国劳动合同订立形式的立法目标。不过,《劳动合同法》关于"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为久被诟病的事实劳动关系留出生存空间,背离了书面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合同唯一法定形式的立法宗旨。建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克服这个不足,进一步完善书面劳动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未签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潘伟梁一、事实劳动关系的特征及成因(一)事实劳动关系的特征。首先,具有非法性。劳动合同关系是合乎法律的,劳动关系双方在就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取得一致意思表示的同时,又诚实地履行劳动合同法律规范对建立劳动关系所设定的程序方面的义...  相似文献   

14.
钱敏 《法制与社会》2012,(15):117-118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有关规范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但与立法进程不相适应的是,部分企业业主和劳动者遵守劳动法律规范的意识滞后,导致一些企业之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纷争频发,且受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此类纠纷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以新的用人单位因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而与原来的用人单位产生的劳动用工纠纷尤为尖锐。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书面的劳动合同权利义务规定明确,有利于节约争议处理、劳动监督检查等成本,提高合同履行效率,所以书面劳动合同一直以来是我国劳动合同订立形式的立法目标。不过,《劳动合同法》关于“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为久被诟病的事实劳动关系留出生存空间,背离了书面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合同唯一法定形式的立法宗旨。建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克服这个不足,进一步完善书面劳动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反映部分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时因双方劳动关系难以确定,致使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为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现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  相似文献   

17.
梁枫 《中国律师》2016,(4):53-55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对应的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重点关注在一个劳动关系下,着重对于建立有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而发生的权利义务问题予以调整、规范和约束。但是,在一个多维度、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不仅关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所衍生出的对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以及对社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更要注意到因某一劳动者与某一用人单位建立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订立时,劳动者对与劳动合同订立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负有向用人单位如实说明的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包括在劳动合同订立后对本人基本情况资料的填写。对与劳动关系建立有关的重要情况,即使用人单位未询问,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劳动者应主动披露。对与劳动关系建立无直接相关的个人情况的披露应当真实,不得欺诈。采取欺诈手段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有权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9.
王倩 《时代法学》2012,10(5):65-73
劳动者是否有权要求实际从事约定的工作,对这一问题我国现行劳动法中没有明确的答案,学术界也基本没有相关讨论,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随意安排劳动者"待岗"或者"调职"的现象却不少见。德国法经过多年司法实践的发展,逐步承认了一般条件下用人单位有义务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按照合同约定安排劳动者工作,完善了对劳动者"实际劳动权"的保护。借鉴德国法的经验,在我国确立"实际劳动权",不仅体现了劳动法理念的进步,而且有利于促进劳动合同实际履行,规范劳动合同变更。  相似文献   

20.
《政府法制》2008,(3):12-12
《劳动合同法》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该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炳倍的工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