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越轨"与秩序--社会学与人类学相关研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百庆 《思想战线》2002,28(1):88-93
“越轨”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时同时关注的一个特殊视野 ,是一种违反重要社会规范的行为。许多人类学、社会学家 ,如涂尔干、莫顿等 ,在自己的理论中都对“越轨”和秩序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阐述。各国学者分别在社会结构论、标志论 (标签论 )、本土方法论、象征互动论等理论中探讨了“越轨”的行为。秩序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转的条件 ,人类学家非常关注社会秩序内部的复杂性和各种因素对秩序的影响 ,重视秩序在不同层面上的相互交织和关系。他们认为 ,秩序和“越轨”都有其情景性和相对性 ,行为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产生出循轨或越轨两种表象。在现代社会中 ,研究这两个范畴 ,是为了找到让社会更有序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性别排挤研究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对社会排挤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提出性别排挤概念.认为性别排挤是指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由于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网络等方面的原因,女性不利群体被边缘化的机制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理论分析框架,对国有企业下岗女工成为不利群体的社会排挤的体制、市场及社会关系成因,在此三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性别排挤的系统与过程,及由此造成的性别排挤的后果,即物质(经济)资本、符号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降低以及性别排挤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做出全新的描述和解释,对性别排挤的制度化进行结构性、过程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西方学界对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文章基于文献梳理,介绍国外这一方面的研究状况和成果。由于"男做女工",非传统职业的男性遭受性别身份的质疑和挑战,这一男性群体需要不断地通过策略手段重建自身男性气质,因而其性别身份具有流动性。正因如此,传统的性别气质理论和性别角色理论无法对这一群体的性别气质进行解释,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焦点在于解释男性/女性、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差异性与同一性。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西方"男性运动"的影响,关注男性气质受到的"创伤"及其背后所涉及的社会性别分工制度。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在与女性主义研究的冲突与合作中开创了性别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网络对于青少年的性越轨的影响可分为三个大类:性道德与性观念的冲击、网络色情文化的大肆传播及其影响、以网络为媒介的性越轨新现象的出现。依据传播学中“两级传播”理论与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理论对性越轨行为的产生进行分析,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网络性越轨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对某省青少年犯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的越轨理论对其犯罪的动态轨迹进行解读。研究显示:流动中所产生的生存风险带来了合法性手段和社会资源的缺失,流动中青少年在情感和规范上对越轨亚文化群体形成依赖,这对其走上犯罪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越轨青少年社会干预的基本倚重和工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正统理论下越轨青少年的社会干预策略模式,并从社会建构论角度对其进行了批判反思。随后提出社会建构论范式下的越轨青少年的社会干预的基本倚重点和相应的工作策略,分别是优势为本的青少年充能发展方向、社区为本的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案主为本的跨专业、跨层面整合工作模式等。  相似文献   

7.
高层次人才社会性别平等认知对社会主体推动两性社会性别平等、改善两性社会关系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文章在对社会性别平等认知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性别平等认知影响理论模型,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天津市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个人特征、家庭状况、社会参与对高层次人才社会性别认知影响显著;职业状况变量作为个人特征、家庭状况和社会参与的中介变量对高层次人才社会性别平等认知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腐败不是由改革而产生的。改革与腐败,两者没有因果联系,但却有着一个共生点——越轨。越轨是对社会公认的某种准则、规范或价值观念的违反。有两种越轨:创造性越轨和破坏性越轨。改革是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旧的体制、制度、规章、办法、政策、措施,即改变旧(?)行为规范,并创造出一套新的规范来加  相似文献   

9.
李飞龙 《桂海论丛》2009,25(2):94-99
建国初期的社会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从社会问题的界定和分类入手,对建国初期的结构性 社会问题、变迁性社会问题、越轨性社会问题、社会心理性社会问题四类进行了总结,探讨建国初期社会问题的理论视角、资料的选取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整合了标签理论、紧张理论、犯罪亚文化理论的重整性羞耻理论是恢复性司法运动的理论基石,为企业刑事犯罪问题提供了犯罪学的研究视角。传统的刑事司法体系惯于给越轨的民营企业贴上犯罪罪人标签、施加烙印性羞耻,与预防企业犯罪的初衷背道而驰。检察机关利用刑法激励手段、对涉案企业进行合规整改是倡导消除标签效应,以重整性羞耻将犯罪企业重新整合进社会的过程。重整性羞耻理论不仅阐述了企业刑事合规的犯罪学解释路径,还能为刑事合规制度的建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语言性别理论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过去几十年来,语言性别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零散的讨论到系统的两元对立论再到后期的多元性别建构论。本文旨在揭示这些理论的发展,并总结出了六种语言性别理论:生物决定论、缺陷论、支配论、差异论、社团实践论和表演论。本文主要阐述这些理论的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文章论述了这一比较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的相同之处和差异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构建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的涵义及其理论建构和行动研究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将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理论作为新型德育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并以此建构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试论巴赫金有关理论对妇女研究的启发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巴赫金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美学、诗学、语言学、符号学、历史文化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均有重大建树.西方女性主义者已注意到巴赫金对话、狂欢化、复调理论对性别研究的指导意义并运用到实践中.相比而言,国内有关巴赫金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文艺学、诗学、美学等领域,希望女性研究界能够在哲学、社会学层面上发现其理论中有关平等、对话等思想对女权主义、性别研究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从而丰富国内妇女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Gender(社会性别)在中国的旅行片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借用赛义德“理论旅行”的概念和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对gender概念自90年代在中国“旅行”的片段作一个大致地的分析,探索女权主义的gender概念为什么会在90年代来到中国?它是如何旅行到中国的?在旅行的过程中,这一概念是如何通过翻译、解释被接受或拒绝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旅行中遇到哪些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与政策 ,是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更是指引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这些新的理论和政策作了归纳和解读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涉及性别和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有关妇女家庭状况的调查研究多,但理论阐释少;对问题的描述多,但系统分析少;关于性别的意识形态呼吁多,但把女性主义研究放到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中研究少;在分析中,对文化规范注重得多,但与制度因素相关的理论解释少.有鉴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贡献,并阐释了研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性别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哲学观是经济理论赖以建立的基本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哲学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学说 ,哲学观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我国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层出不穷的今天 ,重新思考经济学哲学观的演变过程 ,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对这些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判断与比较 ,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科学合理的经济学哲学观 ,建立与发展适合我国当今现实需要的经济理论体系 ,提出更加正确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9.
英美法系刑事理论中的刑事责任是一个辩护事由,即免责事由。那么,如果对一个犯罪人判刑,使其接受惩罚,对于犯罪人的归责与可谴责性的判断就是一个关键的前提。在英美刑法中,关于刑事归责的理论较多,主要分为主观论和客观论,其中主观论分为选择理论和性格理论,而且在英美法系国家,这些理论的争论一直在进行。本文就对这些理论进行个绍,并且对其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20.
因果关系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早在古罗马时代,在侵权行为法的归责领域中的地位就已确立.在一个多世纪不断探索中,各国法学家在因果关系的研究中建立了大量的有益理论.英美法系对因果关系的认定采取的是两分法思维程序,即从事实上原因和法律上原因进行分析;而大陆法系将因果关系分割成若干相对简单的次级问题,各个击破,即从"条件说"和"充分原因说"予以确认.各个理论学说都有其合理性和历史性,我们应该予以批判吸收.在我国因果关系理论和法律尚不完备的情况下,笔者依据有关因果关系的理论,在审判实践中进行有益尝试,从因果关系上解决了损害赔偿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无论英美法系或大陆法系的理论对我们仍然具有指导价值,应该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