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中小学生犯罪严重.因此,研究越轨学生的心理并及时予以矫治,以达到预防和减少学生犯罪的目的,其意义是重大的. 一、越轨学生的定义和范围什么叫越轨行为?凡是超越了一定轨道的行为叫越轨行为,也就是脱离了一定社会规范的行为.有这样行为的学生叫越轨学生.  相似文献   

2.
越轨青少年社会干预的基本倚重和工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正统理论下越轨青少年的社会干预策略模式,并从社会建构论角度对其进行了批判反思。随后提出社会建构论范式下的越轨青少年的社会干预的基本倚重点和相应的工作策略,分别是优势为本的青少年充能发展方向、社区为本的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案主为本的跨专业、跨层面整合工作模式等。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犯罪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犯罪的法律对策存在犯罪证据认定、法律适用、司法管辖等方面的局限 ;其教育对策旨在做好人的工作 ,在思想上建立起屏障 ,体现为一种内化控制、事前控制、主动控制的新思路。网络犯罪的教育对策的重点是道德约束 ,使人们从内心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良心和道德信念 ,从而使越轨和犯罪在社会机体内自行削弱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无论是从学理上来看,还是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入研究这一现象都颇具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流动青少年的犯罪状况,同时对其流动前后的家庭环境、空间环境、人际交往、亚文化及社会融入程度等进行了比较。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论:流动前后这些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流动青少年的犯罪行为选择。据此,优化流动青少年流动前后的生存环境对预防其犯罪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农村青少年是社会流动的主体,也是恶性犯罪的主体.农村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连续化、消费型犯罪和团体暴力性犯罪的特点.社会流动中相关环节的断裂导致了农村青少年犯罪现象的产生.农村社会工作要从断裂的实际环节开展,其中组织建设是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对一个少年犯罪团伙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少年团伙犯罪是从最初的越轨经违法、轻微犯罪到严重犯罪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 ,本应起到控制作用的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司法机构未能发挥正常的作用 ,反使得一些不健康的娱乐、公共服务场所和犯罪团伙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不良影响 ,并使他们在犯罪时 ,在畏惧不报案的被害人及有关的理想犯罪情境的不断选择中 ,强化了自己的犯罪人格和犯罪倾向性 ,最终沦为少年犯罪人  相似文献   

7.
预防和治理社会闲散人员犯罪,是当前严打整治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社会闲散人员外出流动的基本情况、违法犯罪的经历、特点、原因、价值取向、心理特征以及预防对策等方面对社会闲散人员犯罪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越轨是被社会创造出来的。这并不如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认为越轨发生的原因是出于一些特定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因素,而是说社会群体通过制定规范使那些不符合此规范的行为成为“越轨”,并通过对规范的实施和执行将“违规者”标签为局外人。以这种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9.
蔡军 《求索》2008,(2):142-144
断念是行为主体(特别是青少年越轨者或犯罪人)在一段稳定的时期内对犯罪偏好明显与确定的拒绝。现阶段犯罪预防措施通过控制青少年犯罪原因遏制青少年犯罪增长趋势,绩效前景颇为黯淡。从聚焦于犯罪原因分析到致力于犯罪断念研究的战略性转向将成为当代社会犯罪预防策略的重要突破。作为人生状态与行为过程的犯罪断念,在静态结构与动态运行的结合中发挥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0.
网络对于青少年的性越轨的影响可分为三个大类:性道德与性观念的冲击、网络色情文化的大肆传播及其影响、以网络为媒介的性越轨新现象的出现。依据传播学中“两级传播”理论与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理论对性越轨行为的产生进行分析,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网络性越轨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越轨现象的增多正成为影响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把越轨现象增多原因归结于规范缺陷,单纯主张强化规范约束,则没有从根本上把握越轨现象的本质,也容易导致政策缺乏稳定性和协调性。高度重视社会转型期主体释放后不同利益诉求产生的冲突,最大限度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以求控制越轨现象的增多。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以武汉市新生代农民工罪犯为调查对象,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基本特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生活状况进行流动前后的对比调查。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原始背景、城市社会交往状况、城市社会的接纳程度及自我身份认同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重要社会成因。这些社会成因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社会越轨者的越轨行为是其思维误区的外现和产物。在思维方式上,一些社会越轨者从静态思维、弊导思维、机械性范式思维、管状定式思维和教条主义等思维方式出发,陷入了自身无法超越却又难以摆脱的思维困境,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心态失衡和心理障碍,导致了在人生价值目标选择上的严重错位并产生越轨行为。因此,矫正其越轨行为应首先从矫正其思维误区开始。  相似文献   

14.
对有越轨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特殊的方式进行帮助和教育是整个青少年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这项工作又是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社会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广东省而言,越轨青少年帮教系统由惩教机关(包括工读学校、劳动教养所、少年犯管教所等)和社会帮教网络两个子系统组成。两个子系统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又互相制约,二  相似文献   

15.
“标签论”认为 ,个体演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 ,因而产生了“罪犯” ,而并非“罪犯”个体原因所致。“标签论”运用形象互动论的原理 ,认为犯罪是社会反应与行为人形成自我形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标签论”认为犯罪是相对的 ,阐明了“贴标签”与法定犯罪定义产生之间的因果联系、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为犯罪学的研究特别是犯罪原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标签理论有其局限性 ,其主观唯心色彩浓重 ,对标签化的后果解释简单化 ,对社会反应的揭示不全面 ,片面强调了犯罪因素中外部条件的作用 ,否定了犯罪行为与行为人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杨奎臣  任颖栀 《前沿》2010,(21):67-69
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存在方式决定了其对社会支持的必备要求,给青少年群体和其过渡过程提供具有正效应的社会支持在现代化背景中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社会支持理念应该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思想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框架内进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式创新,构建合乎青少年实际社会需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并且探索社会支持主体的功能内容和功能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整合了标签理论、紧张理论、犯罪亚文化理论的重整性羞耻理论是恢复性司法运动的理论基石,为企业刑事犯罪问题提供了犯罪学的研究视角。传统的刑事司法体系惯于给越轨的民营企业贴上犯罪罪人标签、施加烙印性羞耻,与预防企业犯罪的初衷背道而驰。检察机关利用刑法激励手段、对涉案企业进行合规整改是倡导消除标签效应,以重整性羞耻将犯罪企业重新整合进社会的过程。重整性羞耻理论不仅阐述了企业刑事合规的犯罪学解释路径,还能为刑事合规制度的建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越轨新闻信息传播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求索》2010,(1):190-192,56
社会控制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新闻媒体报道社会越轨行为,传播越轨新闻信息,能够促进社会控制制度建设,促使社会控制制度变革,监督人们对控制制度的遵守。因此,越轨新闻信息传播,是社会控制危机的预警机制和社会控制制度的完善机制,也是社会控制制度发挥控制功能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往往会出现一种偏向:即对“坏孩子”、“坏学生”犯错、犯罪较有准备,而对于“好孩子”、“好学生”的越轨现象及其内在的逻辑则缺乏预想和相应的认识。笔者认为,“好孩子”、“好学生”越轨并不是偶然的,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它很可能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好孩子”、“好学生”的过度角色化是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需要对类似的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作必要的预想和应对准备。“好孩子”、“好学生”的越轨历来,当人们讲到青少年问题时,通常是指那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问题少年、问题青…  相似文献   

20.
论近代家法族规对女性性越轨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晶 《求索》2012,(3):219-222
近代社会,国家法律对女性性犯罪的宽容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女性性越轨问题凸显。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形式,家法族规对女性的性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制约,以控制女性的性生活。如通过约束女性的言行来限制男女大防;对通奸女性,甚至采取了出族、活埋、沉潭等残酷的惩罚方式。此际,虽有部分家法族规对性越轨女性的惩罚有所减轻,但却未能真正去除女性的性禁锢,近代女性性犯罪的增多便是这一艰难历程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