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肿以肺、脾、肾、三焦为主要病变脏腑,以湿为病理关键,湿胜水邪泛滥则为肿。"风能胜湿"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依据五行理论。风者,五行属木,湿者五行属土,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肾性水肿多缠绵不愈,临证时配合风药治疗,旨在开通玄府,宣通气液,祛除瘀滞,通过配合健脾益肾、益气活血等治法,加用风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湿为阴邪而有内外之分,其为病乃以内湿多见。《内经》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指出了人体内水液的代谢过程及其脏腑调节。在生理情况下参如果各脏腑功能正常,各司其职,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取其所需,排其所弃,升降出入有序,气化功能循常,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水湿自归于膀胱,由小便排出体外,何能聚湿成疾!湿的成因主要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升降之机失常所致。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3.
《王仲奇医案》是研究王仲奇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喉痹”“类中”“咯血”“湿温”四则医案,体现了王仲奇对《黄帝内经》经文的发挥,其将《黄帝内经》医学经典运用于具体疾病治疗中,寻其根本,探究其源,进而遣方用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湿热病,因其湿性氤氲淹滞,与热相合则如油入面,故病势常缠绵难愈,治病也深感棘手。笔者重温吴鞠通《温病条辨》,觉吴氏于湿热合邪证治,别具心得,颇给人以启发。本文试就其中有关论述,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士雄是善于继承创新的温病学家,学术观点散见于《温热经纬》雄案中,主要为:肯定温病既有新感亦有伏气,反对非难伏气之说;首介温病传变的顺、逆两种形式;论证署、湿原为二气,暑邪未必一定兼湿。  相似文献   

6.
湿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外感病,它不仅和因寒致病的伤寒病性质截然有异,而且与一些属温热性质的温病亦有一定不同,由此而决定了它们在治法上的不同特点.这可从疾病的各个主要阶段体现出来:病之初期,邪气在表,法应解散,但伤寒之辛温发汗,温热之辛凉解肌,均不宜于湿温病;病之极期,伤寒之攻下燥粪,温热之增液通腑,也不宜于湿温病;疾病末期,伤寒之辛热助阳,温热之咸寒养阴,亦不能尽为湿温病所用。因此,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湿家忌汗、不可以火攻之之后,  相似文献   

7.
《本草纲目》中治疗痹证方药剖析李雪琴(安徽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综合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本草纲目》;痹症;用药规律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  相似文献   

8.
3月,春风吹醒大地,暖意逐渐来临。沐浴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感受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社会主义论坛》把新的一期刊物,呈现在您的面前。这一期刊物的主题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乃黄疸病的发病机制。黄疸发病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理基础是湿,病位主要在脾及血分,又与肝胆密不可分;祛湿、清热、活血等方法贯穿于黄疸治疗过程始终。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提法,实为后世治湿温开辟了新的途径。其通阳是专指湿温之邪易蒙阳气而言,用分消宣化、通利小便之品,使弥漫三焦之湿热从膀胱而去,笔者运用通阳法治疗湿温病,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介绍如下。 例1 章××,男,13岁;1982年8月11日初诊。开始发热恶寒,汗出热不退,1天后来院门诊。体温38.7℃;血象:白细胞6400,中性62%,淋巴38%;疟原虫未见。按上感处理2天,热不见退,口不渴,胸闷不食,有时  相似文献   

11.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薛氏博学多才,性格高雅,洁身自好,淡于功名。潜心于岐黄之术,以医为毕生之业。对湿温病证治,心得尤深,辨证治疗匠心独具。《湿热病篇》是其代表作,该书对湿热病证的论述,详尽而精辟,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李清俊赞尝:“其见之也确,其言之也详,其治之也各得所宜。”如果说在外感病领域里,叶天士补充了张仲景之不足,那末薛生白又弥补了叶天士之不足,使温病学说渐臻完善。观就薛氏辨治湿温病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特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苦辛通降法是针对寒热错杂所致病证,取苦寒与辛温药物组合成方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此法源于《内经》,而制方于仲景。在《伤寒论》里阐述颇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苦辛通降,和中消痞 此法在《伤寒论》中用于痞证。仲景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治。 脾胃位居中焦,司阴阳清浊之气的升降。脾为阴土喜湿而气主升,胃为阳土喜燥而气主降,脾升则水谷之精气(清气)得以上升,胃降则水谷之糟粕(浊气)才能下行,脾胃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相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王仲奇医案》用药规律并进行关联性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咳血”、“虚劳”以及“湿温”医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医案信息结构以对医案原文进行数据预处理,构建《王仲奇医案》数据库;通过整合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设计并实现“新安中医临证指导系统”,完成数据挖掘结果的可视化,提供“临床查询应用”功能以及用药规律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药物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咳血”的常用药物为丝瓜络、茜根以及牡丹皮等,其中核心药对为丝瓜络和茜根;治疗“虚劳”的常用药物为石斛、牡蛎及甘草等,其中核心药对为石斛和牡蛎;治疗“湿温”的常用药物为茯苓、佩兰及杏仁等,其中核心药对为茯苓、佩兰。结论 关联规则分析可用于挖掘医案的用药规律,本技术框架可应用于其他医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湿邪属性的分析补充王建新,李芳(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关键词湿邪;病因湿为六淫之一。对湿邪的认识,自《内经》以降各家多有阐述,然而大部流于零散,某些基本内容尚不甚清晰。本文试利用历代文献,辅以临床、生活实践,对湿邪的属性作一些分析与补充。一...  相似文献   

15.
三仁汤始载于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用甘澜水煎服。本方乃吴氏师承叶天士湿温案用三仁之原意,阐发而创制。方中杏仁辛苦开上,宣畅肺气,通调水道;蔻仁芳香苦辛,善宣中焦,醒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导下,渗泄湿热而益脾;配以苦温除湿、理气消满之半夏、厚朴和淡渗利湿及透热之通草、滑石、竹叶。诸药合之,轻疏灵动,具有开上、宣中、渗下之功,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邪去正安。在临床应用中,凡因湿邪或因湿与热合,致三焦气机不畅、升降无权、清浊失司者,下之则伤脾、寒之则湿凝、滋之必助湿、温之易化热、汗之则伤阳、燥之则伤阴,然以三仁汤随证加减治之则无上述弊端,不但  相似文献   

16.
正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赤手洗碗,手指指腹皮肤过一会儿开始起皱。英国研究人员用实验证明,手指起皱有实际作用,能增强对湿物的握力,不让碗碟滑落。研究人员认为,这或是进化结果,帮助人类祖先在潮湿环境中行走、觅食。纽卡斯尔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学会的《生物学通讯》上公布实验结果。报告称,研究人员让志  相似文献   

17.
屯溪已故名老中医方泳涛(1903~1979),字起沂,原籍歙县人。业医五十余年,治病擅内、儿科,对外感热病诊治,尤多心得,深得病家之信仰。曾著有《方泳涛医案》(为自印本,尚未公开出版)一书,惜书未刊而人离去。其部分验案曾被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选入,现就方老治疗热病医案。选其一二,并浅析之。 一、湿热案 许某,女,53岁,农民,1968年6月10日初诊。体温38.5℃,湿热内侵,发为寒热,因未慎荤,湿腻愈深。面容黯晦,腹胀便秘,尿赤,口渴  相似文献   

18.
李杲在《脾胃论》中,首创阴火论,立“甘温除大热”之法,创补中益气汤。后世对其甘温除热之病机众说纷纭,不断发展李氏之阴火论。提出血虚发热;气虚中气下陷,伏留化火;脾胃气虚,外邪入侵;气虚湿阻郁而化热;发热乃虚阳外越;气虚及阴,阴虚则生内热等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19.
湿热病在卫气阶段时,氤氲之湿与邪热相合,热寓湿中,湿蒸热外,湿得热愈盛,热得湿更炽,屡见高热不退,治疗颇为复杂,运用清透法则多可奏效。兹举例说明其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泄泻的论述,如“湿盛则濡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肾者胃之关”“肺脉……小甚为泄”,这些论述阐释了泄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