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足"一词最早见于《老子》。结合《老子》相关文本、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可以看出,老子提倡的"知足"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等上层人士而言。老子提倡"知足",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社会安定和谐的理想状态,实践自己"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具有深刻的政治伦理意味。  相似文献   

2.
《老子》之"善"的内涵,不同于带有伦理道德意味的一般意义,而是一个特殊范畴。然而,这一重要范畴没有得到历代《老子》注本的重视。通过对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通常解释的质疑,进而考察"善"在《老子》全文中的指向性,认为老子之"善"是指向"道"的。比照其他先秦诸子的"善"的用法,发现作为特定范畴之"善",在老子、孔子、庄子、孙子的思想体系中,虽然内涵有别,但都是对于各自终极目标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平日的工作十分忙碌,难得有时间出门放松。前几日,我忙里偷闲,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天的近郊游——河南鹿邑"老子故里"文化行。在短暂的"老子故里"参观旅游期间,我对老子以及老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老子所提出的"无为"、"不争"等思想充满钦佩,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其《道德经》印证了高远深邃的人生智慧。"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自然皈依"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君子人格模式,体认着老子"以水喻道"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召唤了历代仁人志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走向完善、达求和升华,从而使得老子哲学始终蕴含着悠长隽永的生命意趣。  相似文献   

5.
《老子》五千言包含大量政治思想,历来受到人们重视。随着地下有关文献的出土,《老子》研究进入新的高潮,在此作者希望通过对近年来学者关于《老子》政治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得出对老子政治思想特别是有关老子政治理想的新的认识,即"道莅德归"的政治理想,并总结了老子政治理想的主要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明第一期,以汉晋之际为界,是中华文明自身的对话,也是中国文化本土思想的成熟。其中,道家的生命智慧十分深刻。老子的思考,是从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反省开始的。与孔子相比,老子采取的不是救赎方案的正面建构,而是对孔子救赎方案的解构。也就是说,同样是对于信仰建构的深刻思考,老子不是以"立"为主,而是以"破"为主。庄子则一方面仍旧立足于老子,像老子一样以"道"为宗。但是,另一方面却又从老子的本源论转向了本体论。由此,区别于老子的以宇宙论(宇宙本源论)作为自己的形上体系,庄子另辟蹊径,开启了借对经验认知的不断检讨来实现自己内在的精神生命自由的"以快吾志"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管理理念是真心实意的人本管理理念。传承老子的人本管理理念,对于创新现代社会管理有重要价值。本文探索了四大方面,即传承老子人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尊人为大",创新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传承老子人本管理的伦理基础"慈爱百姓",创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管理情怀;传承老子的人本管理哲学思想"以道蒞天下",创新理论自信基础上的民主决策;传承老子的社会教育思想"行不言之教",应把改变领导风范引入现代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创始者,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所著《道德经》中凸显和谐的哲学精神,体现于形而上的天道与形而下的人道的统一,即"天人合一"。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我们今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渊源;"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与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倡导天人合一,弘扬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一书描述了一个最高的存在,"道",这个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哲学内涵,同时也是老子构建理想社会所提倡的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第四章里,老子阐述了道之"用"是什么,以及道如何"用"的问题。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它是讲述人的生活态度的问题。由于现在流传下来的文本非常多,而各个文本的短句注释都不尽相同,为减少歧义,本文以河上公注老子为蓝本,简单分析老子的道之"用"。  相似文献   

10.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语素有其深刻内涵."道"首先是"十字道",也即郭店楚简中的"(衍)"("(衍)"),意指一种不可识、不确定、模糊一团的生命体验与认知.其次,老子从多方面对这一模糊之"道"予以阐释,正是在不确定中通过用"巫"和取"中"来寻求确定性.最后,"道"作为哲学语素的另一层涵义,即通常所认为的"一通道",在"一通道"中有效地防止不确定性是老子"法自然"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1.
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基本原理源于他的"天道自然观".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在政治统治上,老子大力宣扬"愚民治国"的思想,认为社会应向自然纯朴的方向发展.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干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总和.在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过程中,老子的"无为"观对当代中国建构和谐、自由、民主宪政等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治国思想以及蕴涵的自然主义观点在今天仍有继续探讨与研究的必要。因为与封建执政者的执政理念不同,老子思想在过去的历史中始终未能实现。而在当代社会的执政理念的逐渐变化中可以发现老子思想正在被接受和借鉴中,由此反映出老子的治国思想对当代社会执政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老子思想的真正精髓不是消极无为,而是包含着一种积极救世的精神.在救世的方法上,老子同儒家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致思倾向,因而与儒家有完全不同的方案和理想.老子思想可以说是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老子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有现实上和学理上的必然性,而他这种救世方式对我们也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现代观点剖析了老子的"三宝"思想(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历史进程中的运用,说明老子以退为进、居后领先、大智若愚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政府治道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分析老子行政哲学与新一届政府改革新思维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老子行政哲学从内在价值取向和外部行为选择两个层面与政府改革新思维的契合主线。内在的价值取向就是"无欲—无私—无畏",进而在行为路径上展现为"无为—为不恃—无不为"。它隐含着政府治道变革的前提是政府自身"无欲"状态,政府改革必须进行无私的顶层设计,推进改革必须具有"无畏"的精神。落实到政府改革层面,必须在行为取向上以"无为、为不恃、无不为"为路径,实现有限政府、效能政府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政府目标。要想取得改革的成功,需要借鉴老子行政哲学的昭示,强化政府改革的价值与行为逻辑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王弼在《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中提出著名的"崇本息末"思想,理解王弼"崇本息末"的"息"字,是认识王弼思想的关键。"息",是一种使事物回归自身本性的过程,可以使"末"回到最真切最朴真的状态。王弼的"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崇本攻末"、"崇本治末"并不矛盾,"息末"是"举末"、"攻末"、"治末"的最终目的。在"息末"的方法上,王弼提倡"以无为本",即"以无为本"就可以"息末"。"崇本息末"是王弼在对道家《老子》一书做注解中提出来的,然而却体现着儒家的精神和思想。  相似文献   

17.
老子"无为"思想的提出,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历史的发生与发展证明,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战乱时期是不适合的,甚至是消极的;但在和平时期,尤其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老子的"无为"思想有着发挥指导作用的场所。人类社会的前进是在有为中进行的,然而有为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是灾难。因此,在今天社会,我们需要保持无为心态,更需要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无为之心态,行有为有意义之积极事。  相似文献   

18.
<老子>"持盈有道"观中的德性意识本质上积淀着一种德性存在的辨识.<老子>"道者不欲盈"中的持盈意识,根本地具有德性本体观念.在"道者不欲盈"的总体思维设定下,<老子>规划出"以退为进"和"物壮则老"的持盈路径及其贯于其中的持盈德性理念,显以德性存在论意义(生存和本体)契合在持盈关怀中,而这持盈关怀始终维系住<老子>对于"道"、对于"保此道者不欲盈"的德性本体确认.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一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本文从人与自然、外物与自身、君与民三个角度阐述,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适度的物我观、"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探讨老子的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人,微妙玄通。他们有着返璞的生活态度和无为治世的理念,他们超越本身无意名利,强调"自然"、"无为"。其中圣人之治和"绝圣"的思想独到精妙,作为圣人文化的瑰宝需要深入挖掘,以避免错解和歪曲进而把握《老子》圣人观的独特之处,领悟其高深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