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口唤"制度是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一项重要教规,其在中国穆斯林特别是在甘宁青民族地区各族穆斯林的婚姻、继承、借贷等民事关系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本文从法人类学角度对甘宁青穆斯林民族地区的"口唤"制度与国家法律之间的互补与冲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泉州回民在中国回民的社会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回族不同,泉州回民的西亚穆斯林先入主要通过海路而来,其穆斯林认同在历史上的起伏与泉州作为中古时期的重要国际贸易口岸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理学在福建的高度发展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泉州港的式微,泉州回民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穆斯林认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家政治需要有少数民族的参与,泉州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泉州的回民也因此进入了国家的认同政治过程.对泉州回族的历史过程和他们近年来的穆斯林认同建构运动的分析与讨论支持了这样的一个假设:如果没有政府的民族政策,中国的民族形貌将与人们今日之所见全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宗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的产生源于宗教,在宗教影响较大的族群中,法律往往披上宗教的外衣,通过诉诸神灵的权威,获得了正当性的基础。同样,伊斯兰法文化对伊斯兰国家和非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社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伊斯兰教的构成体系中,教法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伊斯兰生活方式的典型体现,展现出广泛的社会整合与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礼拜场所,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由于伊斯兰教在回族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纽带作用,因此相对于中国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而言,清真寺在回族社会生活中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清真寺既是回族穆斯林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穆斯林礼仪礼俗实践及规范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有助于四川藏区的民族团结和区域发展。建构四川藏区藏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心理整合机制是维护四川藏区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其具体措施包括:加快社会发展,共享改革成果;强化基层职能,创建和谐藏区;建构公民身份,树立公民意识;倡导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纵观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清真寺基本上是中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对外交往、文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出外留学、工作、朝觐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穆斯林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某些礼仪、礼俗的影响,在国内某些地方个别修建了一些阿拉伯样式的清真寺,而且,讲究豪华、超大,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尤其是在新建、改建的清真寺内外,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这些做法不仅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也有违伊斯兰教的教义,偏离了伊斯兰教崇尚"勤俭"的优良传统和中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要求。为此,建设中国清真寺不能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注重节俭、实用、量体裁衣,谨防"泛沙化"、"泛阿化"的倾向。同时,还应高度重视清真寺的功能,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始终不移地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恐怖主义威胁,英国反恐斗争的重点是实行一系列去极端化政策,该政策推行的背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英国多元文化主义实践的失败,制造了穆斯林少数族群与英国主流社会之间的“平行社会”,使穆斯林少数族群不断被边缘化,面临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因伊斯兰极端主义兴起而出现的伊斯兰恐惧症,使英国社会产生了对穆斯林的偏见,反过来又加速了英国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兴起,伊斯兰解放党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恐怖主义组织重点袭击、“独狼”式恐袭防不胜防、错误的军事干预别国外交政策,使英国反恐陷入越反越恐的窘境。  相似文献   

8.
先知穆罕默德独特的宣教过程和早期麦地那社团的实践,使得伊斯兰教具有强烈的入世性和鲜明的政治性。入世性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逻辑要求和无所不包的教法的直接体现,它意味着伊斯兰教反对出世,把宗教与世俗视为一体;政治性意味着伊斯兰教拒绝世俗化,坚持宗教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伊斯兰教的入世性和政治性,决定了穆斯林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9.
民族认同机制由民族认同主体、民族认同客体和民族认同内容三要素组成;它在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民族认同机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功能,就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民族国家认同,奠定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二是优化民族关系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平等机制,搭建民族认同桥梁;三是优化民族自身认同,提升各少数民族自身综合素质。强化民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回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且围清真寺而居。清真寺是我国回族等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与分布的象征,同时还承载着伊斯兰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的主要功能。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内部组织制度的干预和引导,云南省清真寺的管理制度在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自2000年后,云南省各地清真寺新一轮改扩建开始,其管理的世俗化更为凸显,管事民主选举也被提到新的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伊斯兰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调解"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一种重要方法。我国当代的调解制度已形成了由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构成的社会纠纷调解机制和体系。当前,边防派出所承担着部分治安案件和大量民事纠纷的调解任务,个别民警群众观念淡薄,调解能力不强,有畏难厌战情绪,调解工作中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边防派出所应顺应群众需求,力所能及地参与到民间纠纷的调解工作中,通过民警兼任人民调解员等方法,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益,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疆边境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具有敏感性、军事性、复杂性、长远性等特点。公安边防部队在开展该地区群众工作时,应以确保国家安全和边境和谐稳定为基本目标,以加快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不断增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严格区分民族宗教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通过在边境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宣传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多种途径做好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学的视角看,调解根深蒂固的原因一是文化传统的积淀,这是民族性的;二是人类对和谐的追求,这是世界性的;三是对人性美的呼唤,这是普适性的.调解建构中现存的缺陷主要是因为文化概念的混淆,文化生活的变化,文化心理的影响,一方面是对调解本身的理解缺乏周全的通盘考虑;另一方面是制度设计与当下的形势不合拍."美在和谐"的命题启示我们,在调解制度的建构上,应谨守和谐情怀去设计调解制度,按照"美的规则"去建构调解文化.现实生活中应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分析现代社会形势,顺应民心民情,批判吸收国外ADR的经验,对调解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细致化、具体化,实现传统固有的社会规范上升为现代的法律规范,依靠法律,形成新的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4.
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民族、政治、经济、宗教和风俗习惯等五大认同机制。其中,民族认同机制是基石,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血缘基础;政治认同机制是核心,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经济认同机制是关键,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利益基础;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认同机制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价值基础,而后者则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重要润滑剂。  相似文献   

15.
入世后,口岸管理工作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不断改进和加强出入境边检机关的职能作用,全力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以利益主体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主导价值观弱化为特征的社会转型对当前的统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入手,以文化认同推进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并在协调现代性与传统性,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基本价值观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伊斯兰世界由于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分歧,因此伊斯兰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当务之急。伊斯兰世界对此作出一系列回应,认为文化安全就是文化特质的保持和延续,而民族文化安全就是一个民族现存文化特质的保持和延续。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伊斯兰文化正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逐渐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营养和土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握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发挥血缘与乡土情结的凝聚作用,注重心理情感原则中“人情”的聚合作用,把握人文主义倾向的导向作用和发挥群体意识思维的“家国”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创制民族文化新的认同模式,强化文化符号认同,维护价值观念认同,推动理性的血缘族群认同和深化历史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