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伊斯兰国”遭受重创后的演变及发展,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东南亚首现城市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地区恐怖势力的跨国整合联动及域内外恐怖势力的合流、共振与滋生新的恐怖活动,地区部分国家的国内冲突加剧给予国际恐怖势力更多介入空间,回流恐怖分子引发系列问题以及网络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等。东南亚恐怖主义新态势给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威胁,也给中国尤其是西南边境省份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中国需关注东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新态势,进一步增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互信,凝聚反恐合作共识,加快构建与东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专门机制,增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国际反恐合作中的作用,提升边境省份参与东南亚地区反恐合作的能力,加强对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人员及投资等海外利益的保护,有效遏制东南亚恐怖主义发展及阻断国际恐怖势力经东南亚向中国渗透。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反恐难点和走向及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南亚地区的恐怖袭击活动在最近几年异常活跃 ,恐怖爆炸与袭击此起彼伏 ,形势令人担忧。很显然 ,东南亚已经变成了恐怖分子活动的重灾区之一。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给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本地区很可能仍是反恐的主要场所 ①,成为“反恐的第二阵线”(布什语)。伊斯兰教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一种外来宗教 ,其传入后大量地融入了当地的本土文化因素 ,因此一般认为东南亚的伊斯兰教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巴厘岛爆炸案等事件却使人们开始关注东南亚伊斯兰教极端主义势力。这里恐怖主义网络异常活跃 ,各种…  相似文献   

3.
樊守政 《现代国际关系》2023,(3):133-148+152
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启动32年来,随着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双方在反恐合作呈现多层次推进与综合化发展趋势,但也暴露出合作缺乏实质性、执行力度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面对持续动荡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东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充满新的变数,对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优先方向“区域综合经济”和“一带一路”落地项目安全构成威胁。中国—东盟反恐合作要实现突破性进展,有必要从区域主义、集体行动理论在安全合作中的创新性应用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探寻更有效的合作路径。  相似文献   

4.
北约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同盟和集体防务组织,其反恐战略值得关注。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威胁相对减弱,而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威胁正不断增强。北约的整体战略也就此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对恐怖主义问题的关注在其战略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尤其是"9·11"事件后,反击恐怖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北约议事日程中最紧迫的议题。这一变化反映在北约不断修订的战略文件中,也体现在北约的政策实践中。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恐怖主义的反击重塑了北约。  相似文献   

5.
2014年可称得上是在东南亚地区的中国海外公民频遭突发事件的一年,马航MH370事件、上海女游客被劫持事件、越南暴力打砸中资企业事件等使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严峻,对中国领事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往来将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而由于政治局势、恐怖袭击、社会治安问题、"排华""反华"、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素的存在,中国海外公民的人身安全仍面临重大威胁。本文梳理总结了2014年东南亚地区中国海外公民遭遇的主要安全事件,结合2014年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和中国领事保护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恐怖主义威胁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今天,为保护加拿大海外利益和国内安全利益,维护与美国的联盟关系,加拿大政府于2012、2013和2014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反恐的官方文件。在2014年议会大厦枪击事件之后,哈珀政府更是进一步调整和改善反恐战略的思路与政策,其反恐态度与手段更趋强硬。但加拿大在反恐问题上追随美国、秉持"双重标准",有些做法脱离实际、过于极端,且对新的恐怖主义袭击方式和公共外交等"软"性手段重视不够,新政策更是引发了国内广泛争议,对其反恐实际效果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近年南海争端被不断炒作之时,东南亚地区面临的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却在不断上升.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在2016年“香格里拉对话会”召开之际的报道:“南中国海问题其实是可控的,因而并不对任何国家构成真正的安全威胁.对比这个‘虚’的安全议题,对各国国内设施乃至公民展开恐怖袭击的威胁,才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①为此,本文试图就东南亚地区的恐怖威胁,特别是“伊斯兰国”对该地区的渗透和影响,以及相关国家的应对举措作一简介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恐怖主义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恐怖主义经过三轮扩散,在中亚、南亚北部、西亚和北非以及萨赫勒地区的广大地域形成了新的"动荡弧"。在此"动荡弧"上,国际恐怖主义既各自为阵又彼此相连,形成了四大分中心的辐射区。国际恐怖主义和本土恐怖主义彼此勾结、相互借助、合流共存的共生关系是当前恐怖主义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国际恐怖主义打而不死、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恐怖主义的扩散不仅对全球反恐斗争造成了巨大挑战,而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海外经济利益、边疆安全和内地稳定以及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鉴于此,中国应在全球、地区、国家间以及国内四个层面上促进反恐合作,应对恐怖主义的挑战,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反恐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色列独特的安全环境和长期的反恐作战经验使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而成熟的反恐战略和反恐机制。以色列反恐战略作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以色列的反恐机制是在复杂、艰难的作战环境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由于其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与巴以冲突紧密相连,以色列仅靠强有力的反恐战略和反恐机制仍然不足以维护其长治久安。要想赢得反恐战争的最终胜利,以色列就必须全面、公正、彻底地解决巴以争端。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文明在中世纪达到高峰后逐步走向衰落。近几个世纪以来,伊斯兰复兴运动风起云涌。而过去几十年中东等地区的伊斯兰复兴思潮和运动,大致可分为保守派、温和派与激进派,其中的激进派鼓吹的就是宗教极端主义。现代穆斯林激进主义及其所采用的暴力恐怖主义手段给国际安全造成危害,也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应对恐怖主义威胁,不仅要对其进行军事上的打击,还要在思想层面有所行动。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中印缅孟地区是指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4个国家相互接壤和毗邻的地区 ,其地域主要包括中国的云南省 ,印度东部的比哈尔邦、西孟加拉国邦和整个东北部地区 ,缅甸全境和孟加拉国全境。该地区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但它连接着东亚、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 ,以及处于太平洋地区与印度洋地区的中间地带 ,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为该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的谈判中首次提出 ,1954年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和缅甸政府分别发表联合声明 ,确…  相似文献   

12.
Southeast Asia has become the ‘second front’ in the global campaign against terrorism. Former concerns on the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about the human rights failings of regional regimes have been shelved in order to secure cooperation against supporters of Al-Qaeda, and United States troops have been directly committed to the field in the Philippines. Although there is confirmed evidence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t activity undertaken by small cells in Southeast Asia, this issue has also served to entrench illiberal regimes and trends. While the US may destroy terrorist groups its strategy may also further undermine democracy in the reg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that are conducive to the emergence of terrorism.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ssue of transnational terrorism in Southeast Asia. The objective of the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transnational element of terrorism to determine their impact on conflict resolution attempts in the region. The transnational terrorist organization Jemaah Islamyiah will be used as a single case for the analysis. From this analysis, obstacles toward conflict resolution originating from the structure of transnational terrorism are identified, and the article provid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circumvent these impediments.  相似文献   

14.
“9·11”事件后,美国经过阿富汗战争,打垮了“基地”组织。然而国际恐怖活动并未减少,反而呈扩大和蔓延之势。在印尼和菲律宾相继发生恐怖爆炸案之后,东南亚国家成为恐怖活动的危险地区。“9·11”事件后美国展开的全球反恐怖主义行动对许多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与外交取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美国反恐行动第二战场的东南亚国家在这方面显然并不例外,其中对印度尼西亚的冲击尤为重大。本文主要分析反恐行动对印度尼西亚的对外关系与国内经济、政治的影响。—、印度尼西亚的反恐立场在反恐问题上,刚开始印度尼西亚政府的反恐措施不力,直…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上台后,对东南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高调"重返",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在东南亚存在的举措。2013年连任后,他将在未来4年继续把东南亚作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着力点。同时,奥巴马政府意识到其东南亚政策也需要进行"再平衡",应放缓军事"重返"脚步,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全方位投入,均衡化、长期化地推进东南亚外交。国内财政限制、中东等地区外交挑战和外交人员人事变动等因素会对美国新一届政府的东南亚外交有所制约,但其未来政策走向仍将对中国周边外交和中美关系产生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之间的一条远洋贸易航线,它是古代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等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古代中国运用这条贸易航线发展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  相似文献   

17.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s presented for addressing psychological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rorist. In particular,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viewing terrorism as a process may lead not only to better conceptual development in analyses of the terrorist, but may also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practical and efficient counterterrorism initiatives. Additionally, viewing terrorism in this way may finally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a clear and unambiguous position for psychology within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analyses of both terrorism and the terrorist.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terminants of terrorism saliency in public opinion. It is usually assumed that after a terrorist attack, terrorism becomes automatically salient. However, this assumption is only true in those countries where terrorist attacks are exceptional events. In democracies that have suffered domestic terrorism for decades, the evolution of terrorism saliency does not only depend on the frequency or intensity of terrorist attacks. In this article it is claimed that the tactics carried out by terrorist groups (the type of victim, especially) and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competition (especially the ideology of the incumbent) are also factors that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terrorism saliency.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how these two factors interact with citizens’ predispositions to explain variation in their reactions to terrorist threat. The empirical test relies on a novel database from monthly public opinion surveys in Spain from 1993 to 2012.  相似文献   

19.
The London bombings in 2005 led to the perception that the terrorist threat had changed from external to internal. This became conceptualized shortly after as “homegrown terrorism.”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meaning and scope of this phenomenon. We begin by tracing an ambiguity in the term “homegrown,” which is both about belonging in the West and autonomy from terrorist groups abroad.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Islamist terrorism in the West since 1989 reveals an increase in both internal and autonomous terrorism since 2003 and that most plots are now internal—but not autonomous. Finally we suggest that an increase in autonomous terrorism is a transitory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